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歷時9年,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貫通。
天降大任,無人敢槓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不僅意味著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更意味著中國再一次靠自主獨立的智慧,攻克了“世界級難題”。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它包括橋樑、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島嶼三個體系。大橋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設計時速為100公里。修建這座橋花費了上千億元(1269億)相當於建造500萬個足球場。它能夠承受16級颱風和8級地震,設計壽命超過100年。這個超級工程,是“人類建設史上迄今為止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的跨海公路橋樑”。堪稱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巔峰之作。
韓國、歐洲等國家報道稱,這是繼三峽工程後,又一大更艱難的中國奇蹟!
下面1分鐘視頻講述了大橋的工程:
很多外國人看到新聞紛紛表示羨慕和敬佩:
- 希望我們國家也有類似的工程
- 天啊,美國的基礎設施需要更新了
- 中國瘋了,世界級的難題,建設速度超快的!
甚至有老外好奇心爆棚,直接親臨大橋,準備來一場跑步:
時間撥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設港珠澳大橋計劃剛剛提出,但現實情況是,在沉管隧道領域,中國的技術還無法望及國際水平。
曾經求助於發達國家的技術,不僅沒有得到幫助,還受到了質疑和嘲諷。
如此情況下,國外媒體都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難”。
工程體量之巨大,建設條件之複雜,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都沒有遇到的。很多外國人甚至說:
想到Made In China的產品質量,就算造出來,也是一個豆腐渣。
在當時,全國江河沉管隧道總長不超過4000米,而在此基礎上,光建立一個長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費用之高、難度之大、風險之大,就嚇退了無數前來應標的公司!
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造橋工程師林鳴身上,在關於核心技術研發的一個對接沉管問題時,他形容:
“33節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還要更高。”
要建造港珠澳大橋,必須要突破三個難點:
- 港珠澳大橋需要建造一個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
-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
- 技術力量不夠,錢也不夠。
作為建造了中國第一大跨徑懸索橋“潤揚大橋”的負責人,林鳴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為了準備這個工程,2007年,林鳴帶著工程師們,去全球各地橋樑工程考察,當時世界只有2條超過3公里的隧道,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
當時,韓國一家頂級公司在主持這個項目,但在安裝的部分卻全靠歐洲人提供支持,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
當林鳴帶著團隊來到釜山時,就向接待方誠懇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卻被拒絕了。
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
無奈之下,考察團只有來到大概離工程300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後,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
於是,他們找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蘭公司合作,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妥協說:3億人民幣,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技術的支持。
但是,荷蘭人戲謔地笑了笑:“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跟荷蘭方面談崩了之後,林鳴和他的團隊也就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
自主攻關!
因為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諮詢費用,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港珠澳大橋上照搬套用。
林鳴沒有繞開這個問題,他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可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林鳴和他的團隊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需要將33節,每節重8萬噸,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
當然行!
2013年的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彷彿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5天4夜沒合上眼,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然而,第一節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後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複製,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
因為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出發。
死神對林鳴的第15個“孩子”——E15——發出了通告,在第 15節沉管安裝的時候,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們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頂上。
儘管如此,工人們還是護送沉管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塢內。當時起重班長說:
回家了,回家了,終於回家了。
命是撿回來了,可E15的安裝計劃卻就此擱淺。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
拖回之後,許多人都哭了。
10年來,幾乎每到關鍵和危險的時刻,林鳴都會像“釘子”一樣,幾小時、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地“釘”在工地。
體型的變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終於完成了,船上一片歡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
而此時的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後的偏差測量結果。
偏差16公分,這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
但林鳴說:不行,重來!
茫茫大海,暗流洶湧,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重達6000多噸的大傢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一旦出現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算了吧。”“還是算了吧!”.....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這時,林鳴內心出現一個聲音: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裡,一個永遠的偏差。
他把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的外方工程師,又“抓”了回來。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縮小了幾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來的第一個安穩覺。
“大國工匠”
清晨五時許,林鳴又開始了自己風雨無阻的長跑。
從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營地出發,途經淇澳大橋,最後到達伶仃洋上的淇澳島,來回10多公里。
近40年裡,林鳴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眾多橋樑。但對他來說,珠海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讀大學前,林鳴當過3年農民、4年工人。
曾經到工廠做學徒,拿著銼刀或者鋸條,練習銼、鋸、鑿、刨等基本功,學當鉚工和起重工。
後來,才到西安交通大學接受了為期半年的技術培訓。
在同行看來,他的動手能力無出其右,在工地上,他是拿著榔頭、扳手等工具給數以千計的工人一個個講原理,講方法的。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
十多年的時間,林鳴走完了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最長、難度最大的“鋼絲”。
林鳴獨自在大橋上以奔跑的方式紀念大橋完成
向他迎面而來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美譽。
在他看來,高品質的工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有網友會質疑,國家花1000億建一座這樣的橋,這麼多人付出這麼多心血,就算能拉動一些經濟,但是感覺不能回本啊,這值得嗎?
林鳴說:“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規模,正是說明這是一個有歷史遠見的判斷。”
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常被質疑。但在100年前,美國金門大橋灣區開始建造2座歷史性的大橋,在當時的美國環境下預設的判斷,後來帶來的經濟效益數不勝數。現在中國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同時在建造3座橋,5.6萬平方公里的規模,我覺得這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汗水、淚水、血水的混合,凝結在這座大橋上,林鳴熬過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在大橋建成的第一時刻,他帶著信仰,孤身一人跑完了這座屬於他也屬於世界的大橋。
以這種方式,紀念過去的時光,完成的夢想!
俗語說:路通則人通,人通則財通。
2019年將建成一座福建通往孤僻島嶼的大橋也將建成,而在起初時候,英國項目方斷定,在這片危險的海域不可能造橋。
但是如果不造橋,就意味著這座島嶼上的居民,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被困在島上,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將變得艱難,而這裡也將更加落後。
中國工程隊伍,考慮到島民的生活、海域的發展,不辭艱難,硬是孤身挑起了建橋的大梁,突破萬難,惠民無窮。
愛因斯坦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除了偉大的工程師,還有千千萬萬將生命的力量投注在這座歷史的橋樑上,向他們致敬!
無論別的國家多麼漫天要價
無論別的國家如何諷刺我們
無論遭受多少質疑
無論要揹負多少艱難困苦……
正如拿破崙所說:人生的光榮,不在永遠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
我們的路要我們祖國自己開,我們的橋要祖國自己搭,因為中國的人民要緊緊聯繫在一起,一起努力,一起過更好的生活,我們從心裡給與彼此真心、堅持、無畏!
閱讀更多 yoho美一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