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人生,要有這兩個品質,將來福報深厚,少有災禍!

《易經》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一個人行好事、存好心,就會得到好報,而一個人沒有道德底線、無惡不作,就會自食惡果,這與佛家講的“因果報應”是非常契合的。

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什麼因,長期觀之,就會收穫同樣的果。雖然,世事變化錯綜複雜,有時存善念未必就能得到好的回報,但也不必灰心喪氣,只管一直堅持即可,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遲與來早”,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所以,做事要特別嚴於律己,不能貪一時的歡愉,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你如何待人,人也會如何待你。在古時賢者留下的訓誡中,就有點明人生要有這兩個品質,將來福報深厚,少有災禍!

古訓:人生,要有這兩個品質,將來福報深厚,少有災禍!

一、與朋友相處,要懂得謙讓之道

古文: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釋義: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獲得利益。彼此攀比,只能受到損害。

《遜志齋集》:“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人們都想結識到合乎心意的朋友,但如何做到融洽相處卻殊為不易。

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多為自己考慮這是人之常情,但若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而把他人的感受置之身外,則會招致朋友的疏遠。所以朋友之間,最難得可貴的是彼此謙讓的品質,所謂“謙為眾善之基”,謙讓不但不會讓自己的利益有損,反而能互惠互利感召來更多福運,彼此的交情,也會歷久彌新。

古訓:人生,要有這兩個品質,將來福報深厚,少有災禍!

二、遇到惡人時,最好是不要理他

古文: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釋義: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過多責備他的過失,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一些毫無道德底線的人,對於這些人,最好是儘快規避,不予糾纏,因為與其講理是沒用的,他們反而會以己之見跟你狡辯,甚至於胡攪蠻纏,正如“想要喊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是為甚難。

古訓:人生,要有這兩個品質,將來福報深厚,少有災禍!

《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一個人犯了錯誤,一經點撥,有慧根的人當即改過,普通人經一番周折也會改過,而劣根的人,不管如何與其論解,都難以使其信服,甚至反過來會嘲笑你。

所謂“好人還遇好人救,惡人自有惡人磨”,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惡人身上,不但徒勞無功,還會使他們因憤怒而更無禁忌,所以,與其費口舌,不如不予理會,讓自己活得輕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