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新浪微博、今日頭條、荔枝FM等網絡媒體平臺組織的為期四天的“靖江之旅”,我們結伴而行,踏上尋訪美食之旅,行程安排第三天去季市品嚐傳統菜餚。季市為地名,該鎮始建於南唐,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位於與江陰一江之隔的靖江市北部,東鄰如皋,北接泰興,此地商賈雲集,十分繁華,人們戲稱為“蘇中小上海”,由於自古水陸交通便捷,所以飲食文化發達,享有中華美食名鎮之譽。季市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老汁雞”、“季市肉圓”、“長江三鮮”、“大爐餅”、“茵糕”、“漲燒餅”等菜點個個堪稱一絕,其中老汁雞非常好吃,我們的謙謙領隊,在路上介紹說此雞那是如何如何香,真令人悠然神往。各位,在末嘗季市美食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季市。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季市是蘇北的一個古鎮,地處長江尾閭,秦朝末年,此處還是茫茫一片汪洋,滔滔江水。在西漢年間,長江入海口北部江中,經數千年暗沙積聚,漲出了約20多平方公里的沙灘,這一沙灘,即今季市鎮的原始地域。季市成陸以後,南濱長江,東臨大海。從前漢至南唐,1100年中,原海陵縣的江灘、海灘逐漸向東、向南延伸,面積不斷擴大。到了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唐烈祖以海陵置泰州,又分海陵南5鄉置泰興縣,季市由海陵轉屬泰興管轄。大批鄉民來此圍田,建屋定居。因江水不時氾濫,往來船舶也因風高浪大,常有覆沒,加之海匪猖獗,百姓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北宋時期,太平村逐漸形成季姓和李姓兩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災荒時舉辦粥廠,賑濟災民,因此名重鄉里。季姓人多勢強,其族人又在朝中為官,後臺較硬。小集鎮出現後,在以誰的姓氏命名的問題上,兩家互不相讓。據當地傳說,兩家為爭得輿論支持,季家首先在季市鎮的東街頭與北街頭,開設兩家燒餅店,凡路過者,每人可贈送兩個燒餅,只要你說是從季家市帶回的就行了。李家知道後,便在南街開設一家麵館,凡喊一聲“李家市”的,就可贈給一碗麵條。季家不服,便立即加碼,將白花花的銀子換上銅錢,用窩褶屯在李家麵館對面,來往行人,只需喊一聲“季家市”,就可抓一把銅錢走路。為爭地名冠名權,最後季、李兩家終於鬧上了公堂。當時的泰興縣令礙於官場情面,便將太平村更名為季家市。為緩和矛盾,又將季家和李家雜居地命名為李家巷、李家圩。事後,李家不服官斷,認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鬧上公堂。泰興縣令見此,便從中勸解,說“李”字加一撇為“季”,“季”字少一撇為“李”,兩家本為一家,何必如此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就把“家”字去掉。於是季家市遂又改名為季市。

午時飯點我們到達了季市,吃飯的餐廳叫老季市私家菜館,老闆李建平是季市老味道的守護者,他家經營的是季市古鎮的百年陳家菜,陳家菜始創於1912年,老掌櫃陳敬熙在季市老街開了“陳良記”商鋪,由於為純樸善良人,生意十分紅火,出自身愛好,更受當地傳統飲食的感染,對飲食極其考究,潛心研究季市老菜獨創出了陳家菜,在季市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第二代陳桂芳是老掌櫃的女兒,為人熱情,能吃苦,十八歲就獨撐起陳氏家旅和飲食起居,由於手藝不凡,使陳家菜更上臺階,在老季市私家菜館收銀臺邊上有一張陳婆婆30歲時的照片,當年陳婆婆不光能幹,還是個大美人呢。陳好婆(陳桂芳)受家庭影響,對做飯燒菜更是熱愛有加,由於手藝非凡,獲得眾人認可,年輕時,當地百姓每逢紅白喜事必會邀她掌勺,曾創出一人獨掌20桌喜宴的記錄。每次家宴結束,必和家人探討如何做好每道菜,她平時也無其他嗜好,精於研製季市私家菜餚,她留下許多菜餚現在都在賣,比如季市肉圓,此菜即不像南方的獅子頭,又不似北方的四喜丸子,由於做法獨特,非燒非燉所以口感細嫩,肥而不膩,嫩而不散,是季市的保留傳統口味。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陳婆婆活了90多歲,如今"陳家菜”已三代相傳,現在第三代傳人李建平是陳婆婆的兒子,秉承“陳家菜”的獨特風格,把季市美食文化發揚光大,創立了老季市私家菜館,在陳家幾代人的菜加以總結,並把老季市的菜整合,堅持用純五味傳統工藝烹製地道家常菜餚,在廚房見不到味精雞精類調味品,打造出新一代適合現代人口味,恬淡清雅的古鎮老菜,代表菜有老汁雞、季市肉元、長江三鮮、茵糕、官大腸、蘿蔔老豆腐等,這些菜古僕無華,入口醇香,讓人回味無窮。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李建平老闆為我們備了一大桌菜,有季市肉圓,桂茵菌糕、酒酵饅頭,蘿蔔老豆腐、雞汁蒸白魚等,全是季市的傳統風味菜,其中老肝大腸特受歡迎,原以為做下水菜是北方人的擅長,沒想到南方做的也如此好吃,此菜與北京燉吊子做法皆然不同,大腸肥嫩,豬肝酥香。李老闆介紹,老肝大腸,是季市新年侍客的一近必備菜,也叫“肝大腸”,季市“肝”“官”音近,取其諧音,故名“官大長”,季市年三十,歸家之人,必食此道菜餚,取其吉利,討口彩,寓意官越做越大,越做越長。當然其它菜也很不錯,就不一一介紹,咱主要聊聊這老汁雞。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老汁雞上桌,看起來沒啥特殊,就像燒雞,只不過個頭較小,顏色紅褐讓人垂涎欲滴,一口咬下去,香味濃郁,肉質鮮嫩,確有其獨到之處。香!真是香!這股香味,不知是怎麼調出來的?經李老闆介紹,方才明其真諦,老汁雞的秘方乃在於老汁!老汁取百味而成一汁,循環使用,熬成老汁,代代相傳,保存百年,即便夏天也呈冰狀,像紅瑪瑙。老汁年代越久,聞之越香,燒出來的老汁雞越名貴。將雞浸在老汁裡燒煮,用文火慢慢燜,烹製而成。老汁雞重在老汁。老汁配料很精,得來不易。須用上等三伏秋油、麻油、菜油、豬油配以香料成汁,然後飛禽走獸入汁燒煮,取其野味、鮮味。這樣,不斷加原料,取百味而成一汁,才成老汁。季市宴請親朋好友,老汁雞是必上菜餚。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季市的老汁雞,已有兩百年曆史。早在明清時期就已聞名遐邇。曾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根據季家市文史資料記載,清朝末年南街解樹芝家就以祖傳佔肉、老汁雞等烹調技藝,聞名季家市。上至社會名人雅士富豪賈商,及至百姓人家遇有喜慶吉祥之日,無不請解某到府親自掌勺,烹製菜餚。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有人對老汁雞評價:天下雞子萬萬千,吃起雞來味道鮮。天下人吃天下雞,天下雞天下人吃。水煮油炸,方法不同,味道有別。廣東白斬雞,肉嫩味道淡了些。湛江留香雞,味散了些。香港脆皮雞,皮脆肉不入味。四川棒棒雞,肉酥太油了些。北京風乾雞,味香肉硬了些。只有這季家市的老汁雞,取天地之精華,百鳥之香味,不鹹不甜不麻不辣不油不脆,除了好吃還是好吃。90歲的老太,也能吃這雞肉。另外吃了還想再吃,彷彿上癮一般。有人做詩曰:蔥姜油鹽渾身抹,一透二焐鍋中壓。待到四鄰聞相望,頓覺飢腸要餤它。細嫩酥滑不用筷,風捲殘雲是老太。走親訪友先來問,一道吞過還要帶。你若不知是什麼,老汁雞名百年在。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老汁是一般人的叫法,也有人稱為腦汁,細想下來,也許稱為“瑙汁”更為適宜。因為有的人家的老汁代代相傳,保存了數十年之久,即便在盛夏時也呈冰狀,形似紅瑪瑙,稱為“瑙汁”,恰如其分。老汁以油料為主,水份很少。燒老汁雞的時候把雞洗淨淋幹後下鍋,用文火慢慢燜,雞浸在老汁裡,因為上面是一層油,看似不冒熱氣,實則很燙,靠著油溫慢慢就燜爛了。老汁雞的特點是既香且酥。既有雞的原味,又有其他各種說不出來的雜味。在季市,每家宴請親朋好友之時,老汁雞是必上的菜餚,它象徵主人的富足,表達主家的熱情。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老汁的調配是秘方,每家的秘方都不同。至於原雞,最好選用老母雞,整個放入老湯中,用火慢慢燉,這樣做出來的老汁雞,有嚼勁,肉不死。入味道很深,回味無窮。老汁雞熱吃、冷吃皆可,每種吃法都有不同的風味。“熱吃”就是趁著剛端出鍋的時候吃,澆上那不多卻恰到好處,把雞肉襯的潮潮的老汁。這樣的吃法濃香撲鼻,肉質甘爽。“冷吃”,就是等冷幹之後切成片吃,簡易方便,老汁湯已經凝成晶瑩的果凍一般的“肉凍”,入口即化。熱有熱的香味,冷有冷的風情。不同吃法,不同享受。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現如今,老汁雞已被收入《靖江名菜譜》及《靖江年鑑》一書,並且走進江蘇多家高檔飯店,成為淮楊菜系,靖江菜的招牌菜,並受到中外賓客一致讚揚。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汁水代代相傳,老汁雞香味濃郁,入口滑嫩,唇齒留香,百吃不厭。當然季市還有很多很多美食,您若想了解更多美食,請關住老白的隨園食話。

風物之旅 季市老汁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