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爲消費降級嗎?

導語:方便麵絕對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曾幾何時,多少個肚子餓到咕咕叫的夜晚,都是靠著它拯救了我們空虛寂寞的胃。所以,你還在吃方便麵,真的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要說當代資本市場還真是過山車。

2017年我們才適應38塊一杯的拿鐵,2018年你們就又跑去買9塊9的運動褲了;前陣子人人提倡“消費升級”,新鮮勁兒還沒怎麼過,又得抓緊趕上“消費降級”的熱潮。

一段時間以來,“消費降級”的概念很火,即人們的消費選擇越來越低端。

支持這一概念的人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據是:康師傅方便麵,從2016年低谷一路穩步回升,如今市值重回千億俱樂部……正是人們越來越窮了,所以“不健康”、廉價的方便麵才重獲新生。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消費多元化發展的當下,將方便麵市場回暖歸因於消費降級顯然有失偏頗。

因為每個商品都有多個維度,價格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維度。一味認為是消費降級驅動了方便麵市場的成長,顯然只看到了方便麵性價比高的一面,而忽略了方便麵自身的價值提升。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我國方便麵行業銷量和銷售額的平均增速分別為4.4%和8.6%。

但是,分類別看的話,高端面獨樹一幟,分別增長29.6%和27.6%;而中價面量價均出現下滑,平價面和低價面則量減價升。

從銷售數據來看,不論從銷量還是銷售額來看,高端面的增長勢頭都強於中價面和低價面,這說明,在消費者的購買清單裡,高端面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是行業近兩年高端轉型的成效推動了市場的增長。

以此來看,將方便麵市場的回暖歸因於消費降級未免有些斷章取義。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一、方便麵裡沒有消費降級的味道

探討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指標是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支出佔支出總額的比重。

從恩格爾係數來看,截至2017年一直在穩定下降,而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上的支出近年整體上升,醫療保健上的支出上升比較明顯。可見,消費行為仍處於升級通道。

財經評論員章弘也從恩格爾係數的角度進一步表明,認為榨菜、方便麵、二鍋頭的熱賣就是消費降級明顯根據不足,“其實對於普通的居民來講,吃已經在消費中間佔比非常少了,我們現在再用吃來判斷消費升級和降級是很不合理的,我小的時候家裡所有的收入基本都是用來買吃的了,現在大部分的錢都是用在別的消費上面。”

那麼,方便麵再次進入光輝歲月的真相是什麼呢?

翻看康師傅2018年的半年報,可以發現,上半年,康師傅的方便麵銷售額為111.34億元,增長8.40%,其中高價袋面銷售額增速最大,為14.83%;而低價袋面和乾脆面的表現則不如高價面亮眼。異曲同工,統一企業也在半年報中表示,定位高價位“生活面”的湯達人2018年上半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帶動了方便麵產品結構轉型。在歷經五年連續下滑後,中國方便麵行業終於呈現出整體回升的勢頭。

方便麵銷售價格的上升才是上半年方便麵銷售額提升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上半年方便麵均價提升到2.9元/包,從低價競爭到全面提質,中國方便麵步入高質量發展的2.0時代。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二、輕奢經濟下方便麵的內憂外患

方便麵發明至今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陰,中國的方便麵產業發展也經歷了34年的光景。曾幾何時,方便麵的標籤是快捷、美味、奮鬥,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方便麵也在創新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從消費潮流來看,輕奢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他們追求一種“講格調、看品位”的生活。在飲食方面,非健康類食品普及率有所下降:與2012年相比,碳酸飲料下降了21%,西式快餐則下降了16%。同時,有四分之三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被認為“健康”(“純天然、無人工味素、非轉基因”)的食品。

也就是說,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高,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新鮮、營養、健康的飲食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這個時候方便麵的困境是,如果一味追求好吃,那麼它沒什麼營養,就像有人說,“我都吃方便麵了,還計較營養幹嘛”;如果追求健康,那麼它很可能既不好吃,也不方便了。

比如有人建議,為了提防方便麵的不健康,調味包只用 1 / 4 包就行了,再配上西紅柿、黃瓜、雞蛋、滷蛋、醬牛肉等……可如果這樣做,那方便麵還“方便”嗎,它跟普通麵條又有什麼區別?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有內憂,也有外患。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用戶規模較2016年增長19.1%,正式突破3億人,2018年預計將達到3.55億人。2017年外賣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大關,預計2018年將達到2430億元——這是方便麵市場的好幾倍!

並且隨著人們就餐習慣的改變,以外賣形式解決下午茶、宵夜的人數日益增長,外賣行業在下午茶、宵夜等非正餐業務的上升空間大,這也進一步積壓了泡麵的生存空間。

三、方便麵的轉暖恰是消費升級

有報告指出,中國快消行業呈現兩種不同增速並存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高端消費品保持增長,同時平價“藍領”商品的銷售陷入困境。

很顯然,方便麵如果要避免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就得跟上市場的消費升級趨勢,適應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差異化、高端化的訴求。

因此,這兩年來,國產方便麵企業主要著力於三個方面的升級,健康升級、口味多樣化升級,以及包裝品質化升級。“低糖、低鹽、低卡路里、增加食物纖維”,這些健康術語也開始用到方便麵上——顯然,方便麵在“高端化”。

所以,方便麵市場的回暖,非但不是“消費降級”的象徵,恰恰是消費升級的重要表現。

雖然總體而言,方便麵市場大不如前,與2007年巔峰時的500億份規模還有些差距,但去年國內方便麵市場規模也還有389.7億份,中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麵生產國和消費國。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並且,中國這個市場還具有很大潛力。

相關數據顯示,日本人均一年會吃掉至少42包方便麵,韓國人則高達76包;而中國去年人均消費28份,位居世界第七,方便麵市場的潛力還非常大。

只要方便麵能夠順應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方便麵或許還會重新迎來它的光輝歲月。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寫在最後:

俗話說,吃多了山珍海味也會膩,在吃多了外賣、家常菜的情況下來一碗“高端”方便麵,也是一種選擇和調節。

總之,在蝶叔看來,消費降級不是消費升級的對立面,方便麵的火熱也不能說明消費降級,客觀地講,購買低價產品未必就代表消費降級,或許是人們越來越趨向於理性消費。


你還在吃方便麵,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而在如今物質極大豐富的氛圍中,我更傾向於多元的的消費理念帶來多元的消費選擇,“中午吃方便麵,出門靠摩拜,購物拼多多”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