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紅色炸彈”

我們與十一長假,僅剩下一個工作日的距離,這個假期,你是否收到“紅色炸彈”的襲擊?金秋十月,可能是全年婚禮最旺的一個月,尤其當身邊朋友開始陸續進入適婚年齡,每年十一去參加婚禮彷彿成了固定安排。

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因為要結婚了,十幾年從未聯繫過的朋友給我連發了幾封郵件,看到同樣內容的一瞬間,我竟然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因為遭遇到朋友在十一長假扎堆結婚的困境,快一米九的弟弟紅著臉跟我申請江湖救急,一絲絲的心疼之餘,還是忍不住笑出聲。

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份子錢的由來

是不是從古至今,一直有份子錢的慣例?而這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水漲船高的份子錢,到底又從何而來?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大家結婚時,都不要說會不會隨份子錢,就連結婚都不是什麼值得特別慶賀的事情。《禮記·郊特牲》中記載道:“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對於平均壽命僅有40歲的古人來說,當子女成家之時,也正是父母衰頹之刻。這真的很難說是值得慶賀的事,又怎能忍心慶賀?

而在《禮記·曾子問》中孔子也說道:“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嫁女之家,連續三個晚上不熄滅火把,而娶妻之家,連續三天不演奏音樂。女方是感念親人之間的離別,而男方則是因娶妻而感念人世的遞遷。這可能也是哭嫁的緣由。

然後,隨著朝代的更替,富足的王公貴族逐漸開始在婚禮上奏樂、送禮。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把份子錢的概念引入千家萬戶。在他晚年頒佈的《教民榜文》中記載道“鄉里人民,民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凶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里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裡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周給。”一家要結婚,大家可以一起出錢,輪流下去,誰都能結得起婚,非常完美!

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有隨份子的提倡,但在古代婚禮中,始終是以送禮物為主,一直到清末民初,份子錢才真正成為主流。在那個時候,送份子錢是上流社會舉辦喜事中,必不可少的項目,尤其是滿族八旗。老舍先生在小說《正紅旗下》裡面也寫到過家裡為了湊份子錢發愁作難的情景。

新中國建立後,社會提倡節儉,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以送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代替份子錢。到了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手裡都有了閒錢,送份子錢慶賀新婚的方式,又再次融入千萬家。

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份子錢水平

去年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全國各地份子錢統計的圖,據我熟悉的幾個城市而言,實際出的份子錢比圖裡的標價還要高一些,尤其是那些比同學更親密一點的關係。習慣性的會再增加一部分。

十一長假,你收到幾張結婚請柬,份子錢準備好了嗎

甜美的婚禮,本該帶給大家無限的喜悅,但是因為份子錢的存在,是不是其中卻摻雜了一絲的無奈或者不情願。樂觀的我們對自己說,不要緊,這是一個零存整取的過程,反正以後還是要收回來的。但那一刻對於參加婚禮的牴觸,卻又實實在在烙印在心裡。

當然,關於份子錢,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畢竟人在社會猶如江湖,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不過在真正關係好的朋友間,確實應該以“量力而為”作為最佳標準才好,面對朋友多一點輕鬆、多一份真實,少一點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真的沒什麼不好。

另外,隨著千禧一代漸漸開始適齡適婚,也許會出現一些新鮮的玩法,也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