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平原的文明進程,從某個角度來說也就是蜀人治水的過程,而整個成都平原是由岷江造就的,是蜀國文化的源頭,也就是成都風水“水龍”的龍頭,使整個成都城市被“兩江”(府南河及錦江,府南河歷史上又稱“郫江”、錦江又稱“檢江”。)環繞成都“界氣”聚力,才有今天的最終繁榮。

自古以來,蜀人前往四川盆地以外的地區,只要條件許可,都是買舟船沿岷江、長江而下,出夔門,再轉到前往。只有在不得已的時候,人們才翻越艱難的蜀道。直到20世紀中葉成渝鐵路修通之前,二江水路一直是成都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交通大動脈。

傳統風水學裡有一句千古名言:“山管人丁,水管財“。水最大的特點是流動,而財也是用來流通以換取其它物品或服務的。兩者特性互通,因此有此謂。所謂“天理、地理、人理皆一理”也。

今天我們就從秦漢時期開始說說成都如何做到“靠水吃水,水旺興城

”的。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開明時期成都水道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秦至南北朝成都水道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兩龍南繞,北寺南市

Two Longnan round, North Temple South City

【公元前311年起(天運:九紫右弼離火)】

秦張儀築成都城

成都城恆為“大城在東”、“少城在西”並列的格局,同時張儀在成都北郊和西郊大量取土形成多個大池,形成有

城西的柳池、西北的天井池、城北的龍堤池、萬歲池和城東的千歲池。

秦成都城形制及城市水系推測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公元前256年起(天運:九紫右弼離火)】

李冰修都江堰分二江

李冰化岷江為兩龍,陽龍主外稱“外江”,陰龍主內稱“內江”。郫江(今府河)從城北繞城西,然後在西南隅轉,向東流,而檢江(今南河)則從城西向東流,兩江在城市東南隅匯合向東流去,自此形成“兩江南流”的格局,並一直保持到隋朝。

秦漢成都二江與城市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李冰開河流水道重點在於服務於水路運輸,次在拉動城市商業,然後建七星橋,城市商業貿易區是越出秦成都城池,在城外發展,逐步形成了“南市”,通往這一區域的橋因而得名“市橋”。

這一時期成都城最顯著的特點是“

北寺南市”,少城外西南部和南部地區,是城市的集中貿易區。

在秦和西漢時期在中國十大城市中,成都城市規模排名首次擠身進入前五強。

隋唐成都水道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水聚天心,蓄勢待發 • 摩訶池

The water is gathering and ready to go. Maha pond

【公元586年,九運(九紫右弼離火)】

隋文帝四子楊秀出鎮成都

楊秀大興土木對成都進行大規模新建和改造。其中最大的工程,就是增築城垣築“子城”。

在築城原地就地取土,取土後形成的大坑叫做“摩訶池”(位置在今市中心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摩訶池形成以後,開挖郫江取水。

據說“摩訶池”的來由是一位西域僧人云遊至此,便說了句“摩訶宮毗羅”(梵語),意思是說這裡廣大有龍,人工湖於是得名“摩訶池”。史料記載,摩訶池形成初期,面積約500畝,楊秀在其上還建造了散花樓,用來遊宴取樂。(摩訶池鼎盛時期的最大面積約1200畝,相當於110餘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與今天的杭州西湖面積接近。)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隋唐時期摩訶池

引水東南,地戶聚氣 • 解玉溪

Southeast water, local households gather gas to solve Yuxi.

【公元756年,八運(八白左輔艮土)】

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到成都

玄宗在大城東門外敕建一寺,賜名“大慈”。大慈寺規模空前,內有96院,其中一院以“解玉溪”命名,曰“玉溪院”,全市共有房舍8500間,面積千畝以上,數年後該區域形成興盛的廟會經濟。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公元785年,天運:一運 (一白貪狼坎水)】唐西川節度使韋皋興工開鑿“解玉溪”

解玉溪由郫江引一條水道自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最後匯入檢江,因溪水中有細沙可以打磨玉器,因此得名。其後約6 0年,又開鑿與檢江流向大致平行的金水河,向東流入解玉溪並一同流入檢江(今南河),這兩條水道貫穿城市內部,供應市民的生活用水。

當時沿溪開辦了許多玉石作坊,河道兩旁百業興盛,十分繁榮。(今天玉沙街,此街據說就是在解玉溪之畔),解玉溪的開鑿適應了城市東部發展的需求,城市東部的市場和街坊迅速發展起來,很快呈現繁榮的景況。

在唐宋時期,

大慈寺和解玉溪一直是成都最重要的遊覽勝地,

當時的各種公私宴會,

在寺中,

或在解玉溪兩岸酒樓進行,

附近商業繁榮,

寺前空壩形成季節性市場,

解玉溪兩岸還形成夜市。

唐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後解玉溪在清代由於淤堵而逐漸消失。

江亭鎖氣,富水長留 • 合江亭

Jiang Tingsuo is rich in water and long in the river.

韋皋鎮蜀時,在城東南萬里橋隔江設立“新南市”,同時在城東南二江匯合之處建合江亭,位於成都城東南位置,一直是成都無可爭議的去水口位置。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合江亭

鎖江旺氣

建城後的合江亭不僅能供遊人玩賞,更能於鎖檢江之水旺氣,

使檢江南岸地區人家迅速超過萬戶,沿河閣樓相連,

碼頭商肆密集。

明清時期環繞蜀王府城周圍開鑿御河,而解玉溪在清代由於淤堵而逐漸消失。

城郭鎖氣,元亨利貞 • 太玄城

Cheng Guo locks Qi, Yuan Heng Li Zhen Tai Xuan city

【公元876年,天運:六運 (六白武曲乾金)】唐乾符年間,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高駢築羅城

唐末,成都屢受吐蕃和南詔國侵犯,為增強防禦能力,修築羅城,圍繞大城,築城軍民熱情很高,工程進展很快,只用了96年天便竣工。

當年十一月完工後,

高駢請人佔得“山天大蓄”卦(艮上乾下),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艮為城垣,為護衛,

乾為城池,為永固。

“大固,利永貞”。

因高駢喜道家,

崇西漢楊雄《太玄經》,

於是將羅城命名為“太玄城”。

羅城創筑後,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成都城池格局基本未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二龍抱城 • 三水匯地戶

Two dragons City,Three water remittance households

高駢對成都水道進行改造,原來的秦城西南和南面有郫江(今府河)、檢江(今南河),東面和北面卻沒有河流經過,為了更好的保護成都,高駢在城西北修“縻棗堰”(今九里堤後世人將其附會到諸葛亮身上稱“九里堤”。)引郫江水從北側環繞城牆東流而過,在城牆東北隅轉向南流,在城牆西南隅與南側檢江在城東南角合江亭處匯合。

新開郫江長26裡,原郫江改為護城溝壕,成為城東、北兩面的護城河。“兩江環抱”的水道格局由此定型。

這項工程是成都歷史風水上的又一次重大改變,因郫江九里堤段在成都城西北位置,西北為八卦中乾卦,

天門地戶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乾為天,

乾卦中有十二地支“亥”,

在風水中為“天門“,

東南位置為八卦中“巽卦”,

巽中有十二地支“巳”與“亥”相對,

被寓為“地戶”位置。

因此高駢築太玄城,開郫河新河道讓郫、檢二龍圍繞成都形成“內城層層緊縮聚氣、天門來水迎旺氣,地戶送水留吉氣”的成都新風水格局,可以稱得上是成都歷史風水格局繼李冰後第五次大改造,讓成都城市規模排名穩居當時中國前五強。

唐朝時的府南河是重要的航道,可直通揚州,而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大都市正是揚州和成都,有“揚一益二”之說。兩河沿岸織錦業發達,蜀錦之優,名揚天下。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晚唐人盧求在《成都記》的序中說,揚州當時是新近崛起的城市,不過是聲勢大點而已,其實通過對揚州與成都的各項條件的對比就會發現,成都的繁盛水平、人民富足程度,成都是揚州二倍,所以“楊二益一”才是更準確的說法。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疏於治理,大水淹城 • 反福為禍

To neglect governance, to fight against blessings is a curse.

【公元952年 天運:九運(九紫右弼離火)

後蜀廣政十五年及公元966年 天運:一運 (一白貪狼坎水)後蜀末年乾德四年】

由於後蜀城市管理者對城內河道、湖泊長期疏於管理,導致渠道淤積,摩訶池淤塞、蓄滯洪水空間和行洪能力極大萎縮,導致成都城慘遭兩次大水淹城,溺水而死者無數。

夷狄犯邊,地運南移 • 水龍興盛

The land of barbarians moved southward, Dragon prospered.

【公元1023-1032年,

天運:四運 (四綠文曲巽木)北宋天聖年間】

成都知府劉熙古著手恢復重建河道和提防系統,

整理內江故道,

達到既行舟又能供水、排汙、行洪。

大觀元年(1107年)建立歲修制,每年春天淘渠成為定製,但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由於城西南行洪不足,又遭大水淹城。

宋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雖然成都城在五代、南北宋時期屢遭大水淹城,由於兩宋時有“客星出陽門,夷狄犯邊

。”實際上黃河以北,長江以北流域被遼金割據,地運南移,國運式微

成都平原擔任戰略大後來角色,全國的富商大賈、大宗的蜀錦、布匹、糧食、茶葉、藥材等物質源源不斷走岷江-長江航線轉運東南,或北出劍門而達西北地區,成都平原上都江堰干支渠幾乎都是通航水道,這一狀況保持20世紀50年代才結束。

成都平原通航水道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為適應當時大宗貿易的需要,公元1023年天聖六年成都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本地發行和流通。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增開御河,內航通道 • 開御河

Opening Yuhe, inland navigation channel

【公元1385年,天運:四運 (四綠文曲巽木)】朱元璋詔令“築成都新城”

明洪武十八年,四川府遵照朝廷詔令為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興建蜀王府,王府位於前後蜀皇宮舊址中心,填摩訶池的大部分為基址

宮苑東為今順城街一線,

西至東城根街,

南邊最遠抵達紅照壁一帶,

北邊以羊市街,

西玉龍街為界,

佔地約570畝,

老百姓稱為“皇城“

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麗的一座。

明清成都城形制及城市水系示意圖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南門為蜀王府正門和明代所有親王府的正門一樣,稱“端禮門“,端禮門是一座高大的城樓,樓前有”御河“環繞整個皇城,御河的出入口都是暗渠,自金水河取水,尾水仍歸入金水河。

金水河明代為“禁河”是原西川節度使白敏(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所建,水源來自郫江上的曹波堰,後廢棄。明代修蜀王府,疏浚金水河,並使御河首位相連,承擔了內城供水功能,明清時期,岷江船隻可由府河入金水河,通航至城中心。

明代後期金水河嚴重淤積,成為“僅僅如線”的涓涓細流。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內河淤積 • 水道沒落

Inland river siltation,The fall of the waterway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天運:四運 (四綠文曲巽木)】

四川巡撫譚綸主持金御二河修復工程。

清成都府仍然以府河,摸底河、清水河為水源河,內城以金水河橫貫東西市政水道。金水河在城西引摸底河水,經滿城在東水門(今東門大橋下游)入府河。

清末明初成都城內水道逐漸淹沒,後演變為城市排汙和行洪河道。1790年,貢院夷為平地建展覽館,金水河、御河也全部廢棄,或填平或改建成為防空洞之類的地下建築。

明清時期,成都府的城市規模排名也只能在全國排名第九,已無往日輝煌。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成都地理歷史格局:水龍崛起(上)

後記:

成都因這兩條江而興旺發達,當然也會因府南河的斷流而沒落。1960至1970年代,府南河斷流了,而成都在中國也由重點城市淪為二流城市,GDP排名也是一降再降。從1994年開始,成都治理府南河的工程也提上了日程,市區的府南河出現了生機,河水清澈了,現在成都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成都風水歷史大局系列 | 水龍崛起後續文章中陸續為大家解密現代成都城市中水龍奧秘,歡迎持續關注。

“現代府南河風水大解讀”,

“八方匯水的未來成都水城是什麼樣?”,

“涴花溪公園片區是如何締造西貴神話?”,

“成都竟然暗藏了幾顆龍珠”,

“成都東南西北水局大P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