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在已放開銀行業股比限制基礎上 三年後放開保險、證券等行業

央廣網北京10月2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6日),“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展望及對東亞區域的影響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財政部部長劉昆在論壇上表示,我國進一步放開金融服務業,在已經放開銀行業股比限制的基礎上,三年後放開保險、證券等行業,屆時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可獲得全牌照經營資格。

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日前發佈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展望及對東盟影響》報告。當中指出,在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中國的貧困率從97.5%降到了2017年的3.1%。

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做法和經驗,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楊偉民認為,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出發點,也是改革開放取得突破的首要思想方法。

楊偉民說:“大家說改革有些落地難,見效慢,我個人認為主要還在於我們的思想解放還不夠。經濟發展就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必須推進市場化的改革。同時,產權制度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必須要同步,因為產權明晰了,資源才能夠流動,才有市場交易,市場才能決定資源配置。改革既要加強領導,把握大方向,也要發揮基層的首創精神。”

1979年,中國設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作為引進外資、開展國際金融合作的窗口;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探索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的框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16年,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當中的一員……

金融業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提出,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業的改革實踐。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並致力於實現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金融業雙向開放。中國願與亞洲各國一道,不斷深化金融合作,密切經貿關係,為亞洲的持續繁榮穩定創造出更大的發展機遇。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展望及對東盟影響》報告認為,中國過去20年的改革重點是進一步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深化改革,並有力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但是,大量的公共部門支出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導致銀行和公共部門之間的關聯增加,金融部門風險上升。

從財政的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指出,如今,我國財政已進入現代性財政階段,這時候財政不僅要正確處理好財政與市場的關係,還得要處理好財政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這時候財政所發揮的作用不僅限於利益的激勵,而且更要走向利益的包容。

劉尚希說:“從40年的歷史來看,財政保障性的作用是輕易不可離開的,尤其是現在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別是國家、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比如減稅的問題,還涉及到風險責任分擔的問題,比如社保繳費,也關係到國家的責任、企業的責任和居民個人的責任,這種責任怎麼分擔,怎麼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平衡點,離不開財政的支撐,所以我們現在財政面臨的任務非常艱鉅。”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劉昆表示,在40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積累了一些重要的經驗: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面向未來,他指出,零和博弈、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沒有出路,只有堅持攜手合作,才是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主動擴大進口,給各國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間。

劉昆說:“今年,我們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的開放新舉措,包括降低部分商品關稅,擴大製造業、服務業市場準入等,關稅總水平已進一步降低到7.5%。同時,進一步放開金融服務業,在已經放開銀行業股比限制的基礎上,三年後放開保險、證券等行業,屆時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可獲得全牌照經營資格,這些政策舉措將惠及各國企業和人民,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