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己的三個祕決

超越自己的三個秘決

1.尋找正確的方向

有這樣一個小實驗:把一隻松鼠裝進了空的水泥管道,管道被埋進地下,一端通向地面的出口。另一端則被玻璃封住。松鼠被關進水泥管後在尋找出口。它看到管道一端微弱的燈光,便奮力撲向光源,可是燈光被玻璃隔住了,一次又一次,松鼠努力失敗,但是他不肯放棄直到筋疲力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方向不正確,一味地堅持並不一定能成功。

前國務卿賴斯是影響美國布什政府決策的風雲人物,她的成功之路也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賴斯小時候一直夢想成為職業鋼琴家。16歲那年她碰到了一個11歲的孩子,這個孩子只看一眼就能演奏賴斯要練一年才能彈好的曲子。她發現當鋼琴家這個願望並不適合她,於是她刻苦攻讀軍事學。正因如此賴斯在政界獲得成功。

因此,我們在制定自己發展的目標的時候,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問一問自己:“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或我適合做什麼?”在對自己基本把握的基礎上,努力去做我想做並且也能做的事情。

2.把目標設在最近的發展區

大家都見過籃球架子吧?籃球架子為什麼要做成現在的這個高度?為什麼不是兩層樓房那麼高或者跟一般人的身高差不多呢?不難想象,如果籃球架子都是兩層樓房這麼高的話,估計投籃就非常不容易了;如果籃球架子跟常人身高差不多,誰都可以不費力氣“百發百中”,那麼球賽也就不會那麼激烈、精彩了。正是由於現在這個跳一跳才夠得著的高度,使得籃球運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既熱門又普遍的體育項目。

設定目標也是如此。“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具有吸引力。如果不用“跳一跳”便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完成,那麼,目標對人就缺乏吸引力;假如設定的目標過高,奮力“跳一跳”也夠不著,那麼,所設定的目標會使人望而生畏。而把目標設在自己最近的發展區,能激發人對目標的追求,在對目標追求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實現自我突破,並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衝破習慣的束縛

“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了的行為。”習慣會自發地引導我們的感覺、觀念和行動。但是,習慣了的,就對嗎?往往,人們容易被習慣所誤導。

這是一個挺有趣的實驗。

提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來”字念什麼?

答曰:念“淶”。

再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去”字呢?

被問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頓時語塞,有的甚至當即斷然回答: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而實際上,這個“法”字的使用頻率遠比“淶”字高得多。一般情況下,認識“淶”字的人不會不認識“法”字。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就是習慣性的思維定勢在起作用了。

三點水加一個“來”念成“淶”,這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聲”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而“法”卻並不念“去”,於是立即否定了這個常用字的存在。

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卻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議。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勢的辦法,就是對我們習慣了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並以此審視自己已經形成習慣的行為,問問自己,“這樣做對嗎?”

超越自己要記住:

  • 不和別人比。

  • 努力去我想做並且也能做的事情。

  • 如果把自己的敵人設定為自己,那麼就會在擊敗一個個“敵人”的過程中,創造出一個新的自己。

  • 人生的意義不是與誰搏鬥,而是完善自我。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