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誰「虛構」了我們的教材?

據一個民間研究團體報告,目前使用最廣的三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多篇內容失實的文章及常識性錯誤。其中,“愛迪生為媽媽做手術”一文純屬虛構。該民間組織還稱這些教材還存在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等問題。

愛迪生在中國語文教材裡“被救媽媽”;華盛頓童年所住的房屋在中國語文教材裡“被植上了櫻桃樹”;還有《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了強調父愛的偉大,硬是拼湊出一個外國父親38小時徒手刨挖14個孩子的情節……是的,我們可以不經典,可以不天真,甚至可以不快樂,但不能不實事求是。

語文教科書之於國民教育的意義,足以從每年高考作文題投射的社會關切裡窺斑見豹——那一片片串成教材的文字,是一個民族的自我認知、傳統圭皋的鏡像,更旗幟鮮明地彰顯著這個社會的文化主張與價值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經典、不天真、不快樂的教材頂多只會讓孩子營養不良,但虛假的種子卻如同三聚氰胺奶粉,遲早會在孩子的認知與情感中埋下毒性的隱患。

誠然,語文教材有別於理性的字典,它也需要理想化的浪漫與溫情,但是,把童話講成紀實新聞、把幻象當做寫實的人生,其苦心孤詣的價值操守就註定會有轟然倒塌的一天。沒有人批判《桃花源記》,也沒有人覺得安徒生童話過於完美,我們敏感的是那些引人誤入歧途的“高大全”,我們警惕的是那些“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險惡理念。當常識成為語文課本里的第一縷炮灰,我們便是遺忘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所謂“真善美”,一旦真實遠走高飛,“善”與“美”還會和藹可親嗎?(鄧海建)


“閱讀行動”,一個無廣告、無讚賞、不盈利的公眾號,一心一意發美文,盡心盡力推閱讀,是全國五萬讀者的最愛,是初高中學生的移動課外讀物。

每天好文章,閱讀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