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施」鎏金佛像如何鑑定?收藏價值有多高?

在馮.施羅德(Ulrich von Schroeder)上世紀對西藏廟宇藏品作大規模的探查過程中,只發現三件屬宣德時期的銅像,相對於五十四件永樂時期的觀世音菩薩銅像,宣德雕像的數量顯得格外稀有。這個數量似乎與明初官方文獻鮮有提及宣德年間饋贈佛像給西藏寺廟高僧的狀況吻合,亦與永樂頻繁和大量的饋贈大異。儘管饋贈數量激減,但宣德銅像華麗卓越的特質證明了藝術成就的延續性。

明代宮廷造像是漢藏藝術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造像風格,其源頭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元代宮廷造像上。元代宮廷造像不僅影響了明代,為明代宮廷造像的造型風格提供了基本樣式,而且其部分特徵在明代,特別是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上又得到了繼承。

“大明宣德年施”鎏金佛像如何鑑定?收藏價值有多高?

宣德時期宮廷造像基本承襲永樂後期風格,但也略有變化,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標準,又有內地佛像的特點。首先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體現出皇室氣派。佛、菩薩造型上身體更趨肥碩,敦厚,略顯臃腫。造像體量都較大,一般在20釐米以上。造像面相端莊、寬平、豐頤,嘴更顯豐厚,鼻樑、鼻翼略寬,更趨近漢化和男性化。蓮花瓣更加肥碩飽滿,蓮瓣頭部的卷草紋飾更加繁縟,更具裝飾意味,顯得寬闊、端莊。衣紋的質感比起永樂時期也更加強烈。簡單地說,造像漢化程度加深。

從製作工藝上看,一般都採用黃銅鑄造。鑄造方法是中原傳統的失蠟法。造像都是整體合鑄,無分鑄和焊接現象。而目前市場上出現的部分仿品為紅銅,並且有焊接痕跡。其次,從底款看,永宣造像上一般都刻紀年名款“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刻款形式完全相同,陰刻,六字款,字體柔美。刻款位置也完全一致,都刻在蓮花座座面的正前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六字款中的“年”字的寫法,其左邊的一短豎習慣用一點來代替。“大明宣德年施”款中“德”字的寫法,其右邊“心”字上面都少一橫。這兩個字的寫法與明朝永宣時期官窯瓷器款識上的“年”和“德”字的寫法完全一致。造像的署款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而不是當時傳統的自右至左的倒書格式。從佛造像特點看,造像高度多為20釐米左右,比較大型的造像雖然有,但數量極少。

以下是明宣德佛像拍賣價格成交記錄查詢:

拍品名稱---------------------成交價(萬)-拍賣日期

明宣德 鎏金銅金剛舞菩--------5,052.00萬--2006-10-07

明宣德 觀世音菩薩------------4,830.00萬--2016-06-06

明宣德十年 鎏金銅「南海------3,314.00萬--2011-04-08

明宣德 鎏金銅四面八臂金------2,991.25萬--2017-10-03

明宣德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2,900.00萬--2017-05-28

“大明宣德年施”鎏金佛像如何鑑定?收藏價值有多高?

宣德時期所造的佛像僅為永樂時期的十分之一。雖存世不多,卻以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鮮明的風格和疏朗雅緻的楷書款識,充分展現了明代宮廷造像漢藏融合的藝術特點,展現了明代宮廷造像藝術的傑出成就,具有歷史、藝術、工藝、文化和宗教等重要價值;另一方面又以罕見的造型樣式、獨特的藝術特徵,見證了明代宮廷造像特別是宣德時期宮廷造像的復古之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明代宮廷造像融合漢藏兩種藝術因素於一體,風格純熟,造型完美,材質優良,雕工精細,雍容華貴,流光溢彩。主要是賞賜給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它見證了明代漢藏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和深度的文化藝術交流,顯示了明代藏式佛像和宮廷藝術的極大成就,體現了明朝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高度發展水平,反映了明代藏傳佛教思想發展、教派發展和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在當今藝術品市場上是最受青睞和追捧的佛像藝術品類。

“大明宣德年施”鎏金佛像如何鑑定?收藏價值有多高?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可將這篇文章分享到您的社交工具裡,讓更多人學習享受藝術與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