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马蜂窝就这么被捅了,“始作俑者”是一家自媒体@小声比比,10月20日发布了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揭露马蜂窝点评数据造假。

文章直指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网站百分百搬运的,因而认为其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马蜂窝是做旅游攻略起步的,内容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内容造假让大众对网站的价值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而马蜂窝昨日也给出了回应,大概有这么几点,点评内容确实涉嫌虚假,但是这些点评账号非马蜂窝所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2.91%,意指对整个网站的价值影响小。

爆料的自媒体昨日晚间发文直指马蜂窝的回应是偷换概念,点评内容占2.91%,如果按条数反推总数,那么游记、攻略有7亿条,明显不符事实。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马蜂窝和自媒体对于对方的数据都提出了质疑,点评用户数据,虚假点评占比依赖的标准,这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定。在这场造假疑云中,或许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马蜂窝是不是主动造假,我们应该对旅游行业数据造假习以为常吗?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旅游网站频频爆出数据造假


马蜂窝是不是主动造假还不得而知。自旅游网站兴起以来,关于旅游网站数据造假的传闻就从未停止。去哪儿,美团和同程等都曾被指数据造假,这似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2014年末,去哪儿网内部员工曝光去哪儿数据造假。当时去哪儿为了推广APP,要求员工直接在酒店前台拉客。

但由于任务量太大了,每人每天要拉够几十几百单,不堪重负的员工们,只能通过朋友圈和微博发动自己的朋友帮忙刷单。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这些根本没有入住过酒店的人,只要扫一个二维码,随便写上自己的入住/退房日期、房间数、房价,填上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住,并计入员工个人业绩之内。

除了虚假入住,去哪儿还被曝出虚假点评,马蜂窝的CEO陈罡在2014年爆料称去哪儿网雇人写去哪儿酒店的正面评价。对此,去哪儿坚称受到竞争对手的构陷,始终没有说明虚假入住和虚假订单怎么处理。

虚假入住又带来虚假点评,用一批人的假好评去吸引更多顾客入住。美团此前就因为公布的入住量高而被质疑造假。

2017年美团公布的五一期间单日入住间夜量再次被质疑数据造假。美团旅行称仅2017年4月29日酒店单日入住间夜超120万,再次创造行业新高。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但某酒店人士指出,根据当时中国在线酒店预订行业的竞争格局,美团旅游所有合作酒店的整体酒店客房夜间可能不到120万。美团在4月29日晚入住量确实令人存疑。

业内人士估计,美团销售数据的统计方法并不正确。美团可能将小时房订单也加在了酒店销售计算中。并且,美团还可能在销售统计的计算中,列入那些在办理入住前已经取消预订的无效订单。如果美团将这些订单纳入其计算,销售额就会虚高不下。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用户还是资本?


其实在线旅游网站的发展和淘宝等网购平台类似,销量高,点评多,好评率高的自然排名就越理想。而酒店作为旅游网站的主要变现方式,好评率往往决定了入住率。

不管是美团还是去哪儿,都曾为了资本牺牲用户体验,而马蜂窝以UGC起步,也面临着内容变现,吸引资本的困扰。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UGC对于用户内容的生产即攻略、游记、点评等是有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只有内容被广泛关注和认可,马蜂窝才能实现从流量到广告的变现。

马蜂窝曾公开表示,其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

且不说上述数据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类模式的企业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自己是具有流量的,这样才有市场影响力,才会有更多用户来使用,更重要的是会获得投资者青睐。


自媒体捅了“马蜂窝”,还是用户挨了“马蜂”蛰?


现如今,说一个故事就能拿到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两年的资本机构在砸钱时非常谨慎,因为此前倒闭了太多互联网概念或商业模式不靠谱的创业型公司。于是,为了让客户尤其是投资人相信自身的流量很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目光,你如果不买流量,别家会买,最后你家企业就是行业“落后者”。

但是不能因为资本流量难获得就去造假,也不能因为行业惯例就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对的。

目前,马蜂窝以“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为由将自媒体告上了法庭,自媒体也称还有更多的证据将在接下来逐步放出!究竟真相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金融界、界面、搜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