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文 | 狐狸勳

近幾年,中國經濟開始由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增長,互聯網經濟逐漸成為增速放緩的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最大亮點。新的經濟現象重塑了整個媒介環境,網生內容市場應運而生,網劇毫無疑問成為了站在風口最肥的那隻“豬”。

從一開始被打上粗製濫造的標籤再到後來的蓬勃發展,四年時間,網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奔著,吸引了不少電影、電視劇等傳統影視創作者“轉網”。

電視劇《紅色》的導演楊磊拍了《九州天空城》《逆襲之星途璀璨》;《闖關東》的導演孔笙拍了《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雍正王朝》的導演胡玫拍了《幻城》;《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拍了《武動乾坤》。他們中,成功者寥寥,失敗者眾多。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如今,隨著影視行業步入寒冬,相較於傳統影視投資低、市場大的網劇市場更是迎來了大家的爭相入局,但這真是條好走的路嗎?先行者似乎已經在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後來人:即便具備成熟的創作經驗,也並不意味著就能玩轉網劇。

放不下偏見,做不了網劇

網劇是什麼?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以播出載體來作為標準區分網劇與電視劇,認為網劇就是在互聯網上播出的劇集,但這並非網劇的真正含義。

今年的上影節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提出了一個“真網劇”概念,“大部分網劇並不是真正的網劇,只是說在電視臺播出的劇在互聯網播出,或者按照原來電視劇模式製作的劇僅僅在互聯網平臺上播出,不在電視臺播出,並沒有真正符合互聯網真正製作模式的網劇。”

可以發現,近兩年,不少拿著電視劇的創作審美和價值觀製作的電視劇,根本無法對應網劇市場。像最近撲街的《武動乾坤》以及之前賴聲川導演的《王子富愁記》等劇,其背後製作團隊均來自傳統影視,內容沒有太大bug,製作水準也處於網劇中的中上等,且符合集少、時短的模式,但就是不受觀眾待見。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事實上,所謂的劇集質量、時長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僅僅是外在層面,究其根本,其實是表達方式和創作審美上的水土不服。

網劇作為互聯網文化薰陶下的產物,其創作模式也應順應整個互聯網環境,而互聯網毫無疑問是年輕人的天下。2012年的《屌絲男士》,2013年的《萬萬沒想到》,可以說,網劇是由屬於青年亞文化範疇內的惡搞、屌絲文化而帶動興起的。

因此,真正的網劇,應是以年輕人審美、價值觀為創作基準、具備互聯網思維和語境的影視作品。受青年亞文化的浸潤,內容上反映青年亞文化,能夠代表大多數青年人的意志。不難發現,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年輕人經常借網劇的情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構建話語權。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但是,年輕人喜歡的,網劇應該表達的,卻恰恰成了不少傳統影視人嗤之以鼻的。眾所周知,影視行業有個根深蒂固的鄙視鏈,電影→電視劇→網劇→網大,層層下降,即便如今網劇逆襲,心裡的“鄙視”也依舊存在,對於體量水準,關乎內容價值。

據鸚鵡君觀察,大多數從傳統領域轉戰網生內容的影視人,因為長期紮根傳統影視,加之本身年齡偏大,對於網絡生態和話語體系並不瞭解,他們刻板地遵從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固有創作模式和價值觀審美,甚至對於網生內容以及青年亞文化存在著很大偏見。

在他們看來,年輕人所喜歡的屌絲、吐槽、表情包、惡搞等等,通通屬於低級媚俗、惡趣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高度。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確實,在新媒體環境中,大部分網劇成本、製作、主題都不是“很大”,草根化、平民化、 娛樂化、趣味化色彩濃厚,其差異性、碎片化、開放性等特點與後現代主義推崇的多元化、零散性、去中心化不謀而合,這種後現代化創作理念正在不斷顛覆傳統文化的理念與思想。但不得不承認,這就是年輕觀眾所喜歡的,也正是網絡影視典型的共性和特徵,以及其存在的最終意義與價值。

通俗來講,就是以娛樂性、消費性為主導,去中心化,去政治化,不管什麼內容題材,不管採取什麼視角,一切都是為了娛樂。

但是如今不管是傳統影視人還是網生創作者,都過分拔高了網劇的定義,漸漸忽略了“娛樂”這個終極目的,反之將“教育”作為第一要義。是的,國家是倡導現實主義、寓教於樂,但同時也在告訴大家“要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先有樂,教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

縱觀目前整個網劇市場,真正受年輕觀眾喜歡的現實主義作品寥寥無幾,爆款的還是古裝宮鬥、玄幻、愛情偶像等題材,這些作品真的有傷風化嗎?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不得不承認,確實有一些網劇存在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這些固然需要摒棄,但並不意味著要排斥所有年輕人喜歡的亞文化,亞文化不等於不好,而是年輕人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創作者是應該承擔對於年輕人價值觀的引導責任,但也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現實主義該有,愛情偶像也該有,只要沒有拜金、虛榮、拼爹等不正確的價值觀便無傷大雅。

曾經以韓寒為代表的80後被詬病是扶不起的一代,如今他們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90後被吐槽是垮掉的一代,如今他們逐漸步入社會,正在改變潮水的方向。

不難發現,《萌妃駕到》《雙世寵妃》《顫抖吧阿部》等爆款網劇的幕後班底均是80後,甚至90後,他們的作品呈現了明顯的青年亞文化特點,題材雜糅也很大膽,敢於挑戰觀眾的觀劇習慣,深受年輕人的追捧。

傳統影視人:網劇是門青春飯,我們可能都老了……

《河神》的導演田裡就曾透露,陳國富不願意選用成熟的電視劇製作班底,以較高的“保險係數”來完成項目,而是想把它交給一群經驗或許尚缺,但有想法、有衝勁、懂市場的年輕人。

年齡所導致的價值觀與審美的差異是大部分傳統影視人很難跨越的鴻溝,他們必須摒棄固有觀念,不斷尋找新的角度與觀眾溝通。陳可辛曾說道,“傳統影視人放下成見,擁抱網生內容,就能幹到80歲。”

因此,不論是傳統影視人,還是正在網生市場摸魚的內容方,在創作網生內容之前,請先拋棄陳舊的價值觀、審美以及固有的創作思維,找幾部市場上受歡迎的爆款網劇看一看,捫心自問一下,真的能看下去嗎?接受之後,再來聊如何寓教於樂這件事。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