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文丨山野


李詠在治療癌症的17個月中,妻子哈文幾乎每天都會發一個簡單的微博:

“早安。”

紙短情長,彷彿在給堅強的丈夫鼓勵打氣:

“縱使人間再不值得,我們也要向陽而生。你說對不對呀,老李?”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10月25日凌晨,他默默離開,以輕柔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

哈文的錐心之痛,化成四個字:永失我愛。

是啊,雖然明天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01


很多人無法接受李詠的突然訣別。

正如網友所說:

“我們以為很年輕的那些稍長於我們的人,實際上已經步入隨時可能會離我們而去的年紀。”

在那個手機和電腦尚未風靡的年代,電視是我們娛樂休閒的主要方式。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那時候,一本正經的電視節目,西裝革履的穿著,嚴謹刻板的主持風格,構成了我們童年時期,對主持人的主流印象。

雖是主流,卻也一成不變,失了些許活力和樂趣。

這時候,反主流的他,李詠,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亮晶晶的修身西服,豹紋式領帶,尖頭皮鞋,染了黃色且桀驁不羈的中長髮,以及稍微頑皮的主持風格。

在“別人家的孩子”雲集的央視裡,他是那個唯一“叛逆少年”。

比起冠冕堂皇的套話,他顯然接地氣許多:

談及“你的夢想是什麼?”,常規的主持人或許會立刻進入煽情模式,從秦皇漢武聊到未來簡史。

可到他這則成了輕飄飄地一句話:夢想不過是做夢都在想的事,僅此而已。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他的招牌節目《幸運52》和《非常6+1》,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便是砸金蛋時刻

他一遍遍撥打幸運觀眾的電話,“砸金蛋還是銀蛋?”

這句靈魂拷問一度成為全民的狂歡,他樂此不疲,我們百聽不厭。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他曾是觀眾最喜愛的主持人,主持到盡興時,會忘我地扔掉手卡,熱情地擁抱觀眾。

連搖滾界的招牌手勢,都是從他身上學來的。儘管當時我們並不懂什麼叫搖滾精神,更不知道什麼是嘻哈文化。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或許,他才是那個最朋克的主持人吧,彷彿一個騎士,看似玩世不恭,卻有著打破墨守成規的的衝動。

高高在上的央視主持人,也“不過如此”嘛~

02


不是每個人,都能活成孤膽英雄的。

畢竟,當一個小人物嘗試衝擊大時代,多少會有些傷害,埋伏左右。

在主持生涯中,他未嘗沒經歷過事業的至暗時刻。

春晚的黑色三分鐘,他嘗試以一己之力打圓場,說了沒兩句,便被朱軍硬生生打斷。

他尷尬放下話筒,為了顧全大局,沉默了良久。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外界傳言,他因主持風格的獨樹一幟,被排擠,被疏離。

是啊,當所有人都在不苟言笑一本正經時,那個頑皮的孩子即便再瞭解觀眾的喜好,也始終是個異類。

2013年,他離開央視,隨後便是多年的蟄伏。

漸漸地,我們淡忘了他。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等他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是2016年,他接棒華少,擔任了《中國好聲音》主持人。

“光速念廣告”,一向是華少的看家本事。可到了李詠這裡,卻有些捉襟見肘,他似乎無法適應這種快節奏,不假思索的主持風格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而人們最怕見到的,恰恰是英雄遲暮。那個完美主持人的神話,是被他自己,親手打破的。

網上噓聲四起,人們說他“過氣”、“技不如前”,呼籲華少歸來。

可這真的是他的錯嗎?

什麼時候,“語速快慢”成了衡量主持人好壞的標準?

當我們還沉浸在娛樂至死的時代,當所有人都在為毫無靈魂的念廣告拍手喝彩時。

我們似乎忘了在輝煌時期,他是一群只會“講套話”的人中,少數“講人話”的人。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從此以後,他選擇隱居避世,主動淹沒在眾聲喧譁中,以疏離者的姿態凝視人間。

曾經的他離我們,那麼近。

如今的我們離他,那麼遠。

03


拿起話筒的他,是炙熱的、活躍的,甚至在旁人看來有些“浮誇”。

可他和妻子的愛情,卻是“樸素”的。

血氣方剛的年華,他在大學課堂上,遇見了哈文。照他自己的話說,是“19歲,一見鍾情”。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19歲的李詠,大學時期可是個風雲人物。

“很多女生對我感興趣,我是她們餐後寢前的話題人物——這個男生很怪,不說話,走哪兒都背個畫夾子。”

畫夾子裡的,是一張張畫紙,它們只為一個人存在意義。

“但我只對其中一個女生感興趣,她就是哈文。”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初見第一眼,和很多男孩兒一樣,是不動聲色的暗自喜歡。

“在階梯教室上課,哈文恰好坐在我右側,我們倆中間隔著樓梯。我用右眼瞄她,側臉輪廓很美,就那麼一眼,我對她一見鍾情。”

正是那一眼,她便存在了自己的每一幅畫裡。接著,是熱烈的追求和大膽的表白:

“我用鉛筆給她畫像,速寫,畫完以後用圓珠筆細細塗,慢慢磨,弄出立體感來。趁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我就伸過胳膊去捅她。”

“哎,哎!”我嘴裡叼著筆,斜眼覷著老師,拿倆手指頭夾起那張紙遞過去。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討厭!”她白我一眼,“嚓”地把畫抽走,一臉不屑。

我完全不知趣地一笑,再撕張紙,接著畫,畫完又遞給她。

“你上不上課?”她又白我一眼,嘴角卻忍不住向上挑一下。

他們的愛情,便在這種“歡喜冤家”的狀態下,開始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熱戀時,因為工作原因,他們也曾經歷過長達一年的異地戀。二十多歲的李詠,時常把尼采的書捧在手邊。

“我承認尼采說的,孤獨是強者的伴侶。可此時的孤獨壓得我難以喘息。我想哈文想得發狂,雖然還不至於想成神經病,但也快了。”

在那個車馬牛羊一切都慢的年代,他每天寫一封信給哈文。

“夜已深了,可我睡不著,想著和你相見,想著見你以後該說些什麼,想著那一刻的心情和感覺,反正是什麼都想,複雜極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最可愛的,是每封信的信封上都有他的畫作。因為他怕信到的太慢,就傻乎乎地在信封上畫了“飛機”。

“我在信封上畫了一個小飛機,飛機長得胖乎乎挺可愛,還忽閃著一對大眼睛。”

覺得飛機還慢,於是便畫了“火箭”。還在信封上畫了一個光著身子的小“丘比特”

“張弓搭箭,瞄準遠方愛人的心。”

為了給哈文一個驚喜,他偷偷訂了機票,捧著99朵玫瑰找她。見面的那一刻,他按捺住激動,“我回來了”。

“流淚的不是我,而是她。她的淚水把我的心都化了。

這99多玫瑰,此時可真多餘啊。想擁抱她,都騰不出手。”

就這樣,有些“傻乎乎”卻情真意切的愛情,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十年”。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有人將自己的妻子比作玫瑰,是驚豔和熱烈。有人將所愛之人比作百合,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可花開花落自有時,科學家更是悲觀論證:愛情的保鮮期不過36個月。是啊,熱戀時,有多少人沉浸其中。冷卻時,又有多少人全身而退?

但是,李詠這個玩世不恭的男人啊,卻有著超脫於現實的深情。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他將妻子比作“塑料花”,因為——

“愛情是無限期的,就像塑料花的花期一樣永恆。”

“有人過膩了,去外面的世界尋求安慰;有人心大膽小,只好成天在家找茬挑事,怨天尤人;還有人,深諳生活不過如此,沒頭蒼蠅似的亂撞,不如認準這一條路走下去。

那咱就修路吧,有什麼溝溝坎坎,咱一塊兒把它填平了。有什麼陳年積怨,咱心平氣和把它化解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正是這種對妻子的珍惜和對婚姻的敬畏心,他更願意低到塵埃,成了遠近聞名的“老婆奴”。

哈文要求李詠戒酒,不料犯了戒。為了表示歉意,他偷偷刷卡買了一隻鑽戒和一副耳釘。

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既是生日禮物,又能冰釋前嫌,相當於打五折!”

你看,只要換來妻子一笑,千金散去也值得。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掌握經濟命脈的哈文早就察覺到了“賬不對”,正要為他是問。

“你動賬上的錢了?”

我弱弱地答“我...啊對,我動了。”

“幹嘛去了?”

我故意賣關子,“我能不能過幾天再解釋?”

“少廢話,現在就說!”

我嘚瑟地亮出首飾盒,嘟囔著,“我本來想等你生日那天再告訴你。”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哈文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虛榮的微笑,嘴上卻依舊不讓步。

“什麼意思啊?想買通我?告訴你啊,別以為這麼就能矇混過關,檢查寫好了沒有!”

然後,他就屁顛屁顛地給老婆寫檢查去了。

他雖自嘲“怕老婆”,可我卻覺得他更會維護婚姻生活。

“男人向自己心愛的女人認錯,是一種美德。都說成熟的稻子總彎腰,我彎腰因為我成熟。這就是我的愛情。”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夫妻二人都在央視工作,平時晝伏夜出,即便住在一個家,卻經常見不著面。

於是,他們養成了“互相留條”的習慣。

哈文留言——“幾點回家?湯放在微波爐裡怕你看不著。”

他雖是淡淡回了句——“早點睡吧”。但是淚花已經在眼眶內湧動。

或許這才是夫妻平淡生活中的深情吧。見慣了海誓山盟的泡沫的我們,其實更容易被生活中最簡單的幸福感滿足。

正如他寫的打油詩:

“婚姻實難得,修路好處多。愛情須保險,自備保鮮膜。”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人們常常給自己的婚姻的某個階段,作過於悲觀的註解。比如“七年之癢”的宿命,比如關於“隱私”的爭執。

可他卻看得很通透:

“有人說,即使是兩口子,心裡也得有塊自留地,我們不弄這個。

你把整個後半生都交給她了,她是你的遺產第一繼承人,你還保留啥呀?帶到骨灰盒裡去?”

而他生命的最後那段時光,真的如他所說:將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她。

也算是,了無遺憾了。

04


曾經的他,曾偏執地認為:

“孩子就是“第三者”,我想和哈文恣意享受二人世界。孩子堅決不能要。”

結婚的前十年,他們從未有過生子打算。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直到有一天,哈文特認真地問他:

“你不覺得屋裡挺冷清嗎?”

他警惕察覺到什麼,“怎麼冷清了?不是玩兒挺好嗎?”

“要不,咱要個孩子。”

老婆為大,既然她開口了,自己這個做丈夫得就得落實下去。

“行,零件齊備,咱現在就搭流水線,製造開始!”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當得知哈文懷的是女兒時,他“愁”壞了:

“老婆,你看看我,看著我的臉。”

“你說就我這張臉,扎倆小辮兒,那得什麼樣兒啊?閨女長大了還不怨我一輩子?”

後來,他成了徹頭徹尾的女兒奴。

“女兒是我上輩子的情人,老婆是我的真情人。”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他甚至提前替女兒擬定了“招親廣告”:

此時此刻,我將以我女兒前世情人,你小子今世丈人的身份,我要跟你嘮叨嘮叨,就當,給你提幾個條件把:第一,你得健康,即便將來你的肩膀不夠寬厚,但一定要讓我女兒靠得踏實。第二,你得聰明,你小子的聰明一定會告訴你,明天會比今天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得有愛,在你愛的時間當中,永遠擺在第一位的,是你的愛人,我的女兒。


可是,“候選人”還未出現,他便再也不能親自把女兒的手交給自己放心的人手上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05


我沒想到,自己是以“此生訣別”的方式,完成了對李詠老師的瞭解。

從哈文公佈至今,他的離開刷爆了朋友圈。

有人感嘆生命脆弱,拼命尋找著防癌抗癌的方法,草草過目放進收藏夾中,不知何時再次打開。

有人感慨“人生所有的離別,都是猝不及防的”,“那些我們珍惜的人,可能隨時消失在街角,再也沒有回來”。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而他對世俗的桀驁,對傳統的反叛,對愛情的堅守,對女兒的愛護有加,似乎都消解在了這場龐大的悲觀情緒中。

彷彿人間真的不值得。可是,我更願意相信:

“只有死亡的鼻尖觸碰到你我得過且過的生活,我們才能感受到生的緊迫。”

你看,電視機裡的李詠,總一副開心的樣子,彷彿從未有過痛苦。那些生活中糾纏著我們的苦惱和焦慮,在他眼中不過是輕如鴻毛。


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這個頑皮的大男孩,也早已準備好了去面對生命的無常。

正如他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的演講中悄悄與我們告別:

我會找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待著。

我不會有道歉,也不會有離別,更不會有抱怨,我只會感謝。

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感謝你們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那麼,李詠老師,咱們下期節目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