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聲音不好聽?教你正確矯正方法!

和語音、表達兩方面相比,用聲方面的問題較多。有些問題是一般性的,有些問題則較為嚴重…

一般性的包括“氣息淺、聲音弱”,“氣息不夠用”等。嚴重的則可稱作“發聲過度”…

下面小北分別介紹,以及簡要介紹了矯正的方法…

播音主持聲音不好聽?教你正確矯正方法!

1.一般的用聲問題

氣息淺,聲音弱

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呼吸方法不當,沒有使用較深的腹式呼吸和胸腹聯合式呼吸。此外,呼氣過程中吐字器官控制不好,氣流在字頭浪費過多,以及精神狀態過分緊張,也會導致此問題產生。

這種問題多見於女聲。存在這種問題的人,可針對相關環節來解決。

氣息不夠用

有些人一句話說到句尾時會有氣息不足、發音費力的感覺。此問題應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分析解決。一方面要改善呼吸,增加吸氣量(“開源”)。另一方面在保證聲音質量的同時,句子前部不要用氣過多;聲門開度不要過大;字頭和字尾適當控制,防止氣流跑冒(“節流”)。

(拖動文字可下滑查看更多哦)

2.“用聲過度”

所謂“用聲過度”,是指用聲超過發聲能力或在疲勞狀態下長時間用聲的現象,它是對多種不良用聲習慣的統稱。由於“用聲過度”違反了發音器官的正常活動規律,很容易造成嗓音疾病,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播音主持的效果和質量,因此應儘量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

音色過亮

有些人在語言傳播用聲時,刻意追求聲音的明亮,以為這種音色好聽,於是長時間用這種“金屬般”的聲音來播音或進行其他工作。

這對嗓音保護是不利的。我們知道,語言傳播用聲是一種有控制的發聲狀態,其強度和起伏度比日常說話一般都要大些,喉部的負荷自然也比日常狀態下要大。特別是當發強實聲的時候,聲帶會緊密靠攏,產生一定的摩擦碰撞,從而進一步加大喉部的負荷。

音色過亮的調整方法很多,比如用自己生活口語的音色作比較,向自然的口語音色靠攏;也可以用“氣裹聲”的方法,使音色虛實結合,變得自然柔和些。“氣裹聲”的發聲特點是,吸氣時喉部儘量放鬆,呼氣發聲時,如同嘆氣一般,氣息帶著聲音一起送出口外,聲音鬆弛飽滿,但沒有明亮的色彩。這種練習,可以使聲音完全鬆弛下來。此後,可以通過一些音色變化的練習,運用共鳴將聲音的亮色再調節出來。

聲音過虛

虛實結合的聲音富於色彩的變化,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一些年輕的女播音員、女主持人,一味追求虛聲,覺得只有虛聲才最有表情的魅力,以此為美,一坐到話筒前就開始虛聲虛氣地播音或主持節目,與她們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聲音大不一樣。這就走入誤區了。

聲音過虛的調整,首先應該在認識上走出誤區。以聲傳情的方式多種多樣,實與虛交相變化的聲音更具有表現力。從嗓音保健的角度來看,虛實聲也比較符合自然語言的發聲規律。同時,要以自己的生活口語音色為參照,進行實聲發音的鍛鍊,聲音儘量舒展明朗些,用面對眾人講話的較大音量進行練習。在語言表達時,也要以實聲為主,注意虛實結合,不斷豐富聲音的表現力。

音高失當

在語言傳播用聲中,聲音偏高或偏低是較常見的現象。人們的生活口語,用得最多的是中音區,音高起伏基本不超過一個8度。語言傳播用聲,是以生活口語用聲為基礎,分別向高、低兩端作適當拓寬,音高幅度大約在一個半至兩個8度左右,其中又以中音為主的自如聲區用得較多,高低兩端的聲音用得較少。

為了保護嗓子,也為了良好的聲音效果,在聲音的使用中,應注意把握適當的音高,避免用聲偏高或偏低。如何避免並不難,我們可以通過錄音比較,檢查自己的用聲是否脫離了生活口語發聲常用的中音區,如有偏離應儘快調整。也可以藉助於鋼琴等鍵盤樂器,確定自己的最大音域範圍,找到其中的自如聲區(除去最高和最低的兩個音,便是以中音區為主的自如聲區)。

運用胸支對聲音的高低加以調控,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胸支又稱“胸部支點”,是指在有聲語言表達中,隨著氣息聲音的變化,胸部產生的一種振感點。它有助於鬆喉、共鳴、聲音調節及表達。胸支運動主要是上下滑動的,故氣息有“上頂”和“下松”兩種基本狀態。它們跟丹田和兩肋的鬆緊變化相互配合。“上頂”是聲音氣息由低到高向上運行時,丹田需收緊並向內用力;“下松”是聲音氣息由高到低向下運行時,丹田先吸氣收緊然後再放鬆,隨著丹田的放鬆,氣息從口中洩出。通過胸支的運用,高音不出上限嗓子就不發緊,低音不出下限聲音就站得穩,如此,聲音便高低通暢,遊刃自如了。(關於胸支,有心人可進一步翻閱李曉華的著作《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發聲藝術概要》一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

此外,喉部適當放鬆,吸氣不要過於飽滿也有助於克服這一問題。

特別需要指出兩點:

一是用聲偏高可能和學習播音時加強吐字力度有關,在放大音量以及精神狀態相對積極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這提醒了大家在發音時,要注意情緒的穩定性,儘可能地保持聲音的自然狀態。

二是用聲偏高或偏低,往往與模仿別人的聲音有關。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如別人,尤其是廣播電視中的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這樣,對別人的聲音就由欣賞並進而變為模仿,拋開自己的聲音特點,勉強去夠別人用聲的音高。這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偏高或偏低的發聲習慣。

發聲時間過長

發聲時間過長也是用聲過度的一種表現,對嗓音同樣會造成危害。人的發音器官,尤其是喉頭和聲帶,跟人體其他器官一樣,連續運動的時間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會給肌體帶來負面影響。用聲時間過長,發音器官會產生疲勞感,聲音彷彿不聽使喚了,儘管還能夠發出聲來,但聲音的質量和彈性都將大為下降。如果用聲長期處於這種狀況,極易引起發音器官的疾患。因此,對用聲時間必須有所控制。

一般說來,初學發聲,練習時間宜短不宜長,一天可練2-3次,開始每次15分鐘左右,以後逐步延長,最多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中間可以間斷休息,以消除發音器官的疲勞。工作用聲,每個人對自己連續用聲的時間要心中有數,以用聲後嗓子沒有不適為度。正式播講前,不要過多用聲,避免發音器官的疲勞。準備稿件應注意多看少上口唸,重點放在分析理解上,以保證播講時發音的質量。在特殊情況下,需要較長時間用聲時,中間要適當休息,每次用聲30分鐘,應休息20-30分鐘。休息時少講話,使喉頭和聲帶得以放鬆,減輕或解除其疲勞。

喉音過重

有的人為了追求渾厚的音色,形成了濃重的喉音。所謂“喉音”,是指帶有擠壓色彩的粗糙聲音,容易出現在句尾。這種情況在男聲中比較多見,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年人,為了使聲音具有“男子氣”,常常故意壓低聲音,帶上明顯的喉音色彩。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瞭解使聲音渾厚洪亮的正確方法。要增加聲音的厚度,使之變得渾厚而洪亮,應當通過胸腔和咽腔共鳴的調節,即增加胸腔和咽腔的共鳴,加強胸部支點的著力感和充分打開咽腔,同時削減高聲區的共鳴,將聲束衝擊點調至硬顎中後部;同時還必須保證喉部的鬆弛通暢,不能去擠壓喉部。為了消除喉音,還應改掉舌根用力的毛病,要力求使舌頭向前運動,舌頭前部著力,舌尖輕抵下齒背,而舌根應當放鬆,並儘量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