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級複製」不是翻拍劇未來,本土化才是

網視導讀:在剛落下帷幕的金鷹獎頒獎典禮上,榮獲“優秀電視劇”獎的《漂亮的李慧珍》引起了頗多爭議——由於該劇翻拍自韓劇《她很漂亮》,許多觀眾認為其翻拍質量低、毫無創新性,能拿獎代表著國劇在製作與審美水平上的下滑,此事也在韓國互聯網上遭到群嘲。

巧合的是,目前在韓國熱度高居不下的兩部電視劇同樣是翻拍劇:《從天而降的一億顆星星》(以下簡稱《一億顆星星》)與《最完美的離婚》分別翻拍自2002年、2013年熱播的同名日劇。

“像素級複製”不是翻拍劇未來,本土化才是

尤其是韓版的《一億顆星星》,扛住了原版珠玉在前的壓力,憑藉出色的改編與演員不俗的演技斬獲了高收視。

中韓兩國的電視劇行業近年來都颳起了一股翻拍熱潮,但總體來看,兩國翻拍劇的質量與口碑卻是雲泥有別。韓國翻拍劇到底有什麼地方值得國劇借鑑呢?

粗暴複製是國產翻拍劇的通病

《漂亮的李慧珍》遭遇水土不服,很大問題在於其與原版的人物設定、劇情臺詞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女主角的名字都相同,堪稱“像素級複製”;但在服化道具、燈光攝影方面又無法做到如原版一樣精緻細膩,在演員演技方面則更是不可與原劇幾位演員同日而語,這直接導致了國內觀眾認為該劇過於僵硬,不僅不美,更是毫無靈魂。

“像素級複製”不是翻拍劇未來,本土化才是

《漂亮的李慧珍》一劇絕非個案,類似《我最好朋友的婚禮》《求婚大作戰》等國內翻拍劇多多少少都存在這種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現象。

由於翻拍經常被解讀為一種市場行為,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就很容易被忽略——無論是從傳播角度還是受眾角度上來說,翻拍劇已經失去一部分新鮮感,在跨文化傳播效果層面有所折損,如果再沒有本土化創新和具有超越性的再演繹,很難獲得觀眾的認同。而在本土化創新方面,韓國的諸多翻拍劇則實實在在地給我們上了一課。

本土化創新是韓國翻拍劇的靈魂

韓國翻拍劇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在原版基礎上做出適當的改編與創新,使之適應本土化需求,為作品注入“靈魂”。具體到方法論層面,其主要手段在於通過構建適宜本土呈現的語言、色彩、行為等視聽符號,抑或通過調整故事情節與內核來契合本土化國情、民情與風情,來喚起符合本土文化習性的價值觀與道德情懷。

調整視聽符號是韓國翻拍劇本土化最常見的措施。例如原版《一億顆星星》中女主角有一種日式的神經質與冷漠感,翻拍版為了使之更適應韓國職業女性的性格特點,在女主角的服化造型上多選取低飽和度的溫柔顏色,在電視劇整體的調色上也更為朦朧柔和。

又如原版的《最完美的離婚》中,許多展現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鏡頭是通過俯視角度拍攝的,給人一種“上帝視角”的感受;而劇組考慮到韓國觀眾大多習慣了以主角視角來觀劇,在運鏡方面則多選取平視及仰視視角拍攝,力求為觀眾帶來更好的代入感。

“像素級複製”不是翻拍劇未來,本土化才是


韓國翻拍劇在故事情節與故事內核上所做的本土化創新則更見功力。

翻拍自同名穿越題材英劇的韓劇《火星生活》將穿越年份設定在韓國變革浪潮初現的上世紀80年代末,同時也增添了反映當時城市化進程與女性平權運動的情節,從而在兼顧原版故事追求公平正義內核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對於國家歷史進程與歷史理性的深度思考。

再如翻拍自知名美劇的韓版《犯罪心理》並沒有嚴格對照美版故事,而是將故事揉碎再重新整合,使之適應單集1小時左右的長劇;此外該劇也添加了諸如反映校園霸凌、教育資源不公等更有東亞文化特色的情節,讓韓國觀眾更有共鳴的同時,也為該劇的人文情懷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漂亮的李慧珍》一劇得獎之前,國內翻拍劇的規模已然不小。誠然翻拍劇有其優勢:從市場角度來說,被翻拍的原劇有觀眾基礎,易於在受眾層面產生話題,也方便資本運作與商業化變現;從產業角度來說,翻拍劇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夠彌補國內電視劇所缺失的類型,利於產業多元化發展。

但現階段的國內翻拍劇,尤其是流量與口碑倒掛的翻拍劇,對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整體發展弊大於利:它們大多是產業上下游從業者迫於資本與效果,出於急功近利的心理,以規避風險的態度所產出的作品,毫無技術價值與美學價值可言,如果任由這類低質量翻拍劇霸屏,久而久之將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眾所周知,原創作品的數量與質量一直是影響影視行業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長遠來看,我們應像韓國從業者那樣,正視翻拍劇的優缺點,在翻拍中學習,在借鑑中創新,讓翻拍作品成為利於原創作品發展的奠基與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