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中華情|遇見美好,由「心」出發

儿女中华情|遇见美好,由“心”出发

王碧清,系本刊記者,畢業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本刊記者 王碧清

工作之後,時間快得驚人,稍有閒暇,停下腳步沉澱思考的瞬間轉瞬即逝,轉而又進入新一輪的戰鬥與求索,鮮有化諸筆端的凝思片語。而今,《中華兒女》雜誌已至而立之年,在欣喜和激動之餘,不禁感嘆原來自己已在“中華兒女”這個大家庭中度過了四載寒暑。

向著那支高擎的火炬

2014年的夏天,是我人生的拐點,也是新的起點。當得知自己幸運地成為《中華兒女》雜誌團隊的一員時,既激動又忐忑。“中華兒女”四個大字沉甸甸地叩響著自己的心門,我是否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呢?

“《中華兒女》這支光照四方的火炬,多年來一直引人注目地高高舉下去……”《中華兒女》老主編王維玲先生在回憶鄧小平同志為報刊社題寫刊名經過時曾這樣寫道。而這句話成為鼓舞我勇敢拿起手中之筆的最初動力。而對《中華兒女》瞭解愈深,便愛她越深,也如履薄冰,唯恐辜負。

當時,部門還未改革之前,我被分至採編一部,任編輯、記者。在懵懵懂懂了解部門職責以及報道方向之後,看著一篇篇已經刊登的報道,一邊心生敬佩,一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每有疑問,從編輯稿件的符號到採訪流程,部門主任、同事總會耐心解答我心中的困惑,儘管有許多問題非常稚嫩。

還記得接到的第一個採訪任務是聯繫採訪一位“90後”,然而,由於受訪者不在國內,經過多番溝通協商後,輾轉通過電話、郵件得以採訪,最終順利完成稿件。而在成稿之後,雖然篇幅較短,但時任採編一部執行主任華南老師認真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儘管她工作繁忙,但依然耐心從文章結構、採訪的注意要點等一一給出了建議和指導,讓我這個“新兵”獲益匪淺。而這次與“人物報道”初次交鋒,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通過點滴細節講述人物個性,如何與被採訪對象碰撞交流等諸多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我開始一點點構築對於人物寫作的理解。

其後,在和部門其他資深記者一同採訪的過程中,對於稿件由初期聯繫到後期排版漸漸有了更系統的認識和體會。我在學習中不斷摸索,在鼓勵中大膽突破。在不斷錘鍊自我的過程中,個人的事業追求不斷向著中華兒女報刊社的文化理想追求靠近。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斷深入我們的生活,傳統媒體的發展不斷迎來挑戰,甚至是遭遇困境。2015年底,“家國天下,民族脊樑”成為了報刊社明確的精神指引,部門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和分工,除了重拳出擊新媒體領域,在雜誌上,也作出了重大調整。

在部門改革後的第一次會議上,王躍春社長從期刊的定位、發展興衰談到改刊思路。面對新媒體的來勢洶洶,報刊社的“領頭羊”為我們劈開了屬於傳統媒體的發展之路。猶記得,在那次會議上,王躍春社長說,“要全面瞭解統戰工作,沒有不具備新聞要素的事件,只有不具備新聞眼的記者”“在互聯網時代,梳理信息的能力遠遠超過發現信息的能力……要把碎片粘合起來,把紛繁梳理起來,把本質挖掘出來”“瞭解和理解是兩回事,我們要做理解的事”“人物是我們的傳家寶,要為民族進步、為國家前行有獨特貢獻的民族脊樑樹碑立傳”……在感受到改革的迫切與危機的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代代媒體人不斷迎時代風浪搏擊的勇氣與魄力。而唯變不變,隨著時間推移,改革日深,自己對於團屬媒體使命的認識也愈深。

每次報人物選題時,王躍春社長總願意多提點年輕人珍惜時光,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也要爭做多面手。就這樣,在“大哥哥大姐姐們”的帶領下,圍繞主責主業,我以文字形式觸摸時代脈搏,筆下的人物也多聚焦在創新創業的青年一代。

儿女中华情|遇见美好,由“心”出发

中華兒女,刊稱一流(張洪偉書)

未來已來,光輝可期

而後,我主要參與解讀版塊與人物版塊的採寫編輯工作。在“版主們”的帶領下,我對於一個話題的闡釋和解剖,對專題人物的報道也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感受和思考。

在解讀版塊中,從“一帶一路”倡議、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到剖析人工智能的背後、講述在那曲種草的年輕人的奉獻與拼搏,再到雄安新區成立一週年的回眸展望,每當和版主負責人華南、梁偉兩位老師及其他編輯部同事碰撞解讀思路、剖析路徑時,總覺得意猶未盡。當有火花靈感之時,大家總是一邊歡欣一邊趕快把好的想法記下來,然後風風火火去落實。感動的細節不勝枚舉,而所有心力的交匯只為了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報道,以及自我邊界的挑戰與突破。

還記得在“一帶一路 中國開放2.0”這個解讀專題中,為了更形象地表達“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的成果和沿線不同國家的合作項目,除了地圖上的直接展示之外,我們還在地圖旁製作了一個手機的微信界面,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呈現不同國家領導人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感受和體會,而這個手機界面模版正來自於負責排版設計的馬巖老師……這只是眾多排版中的一個很小的回憶片段,但每個人迸發的熱情和光芒見證著一期期雜誌背後的探索、創新和最終的破繭而生,也鼓勵著我更奮力前行。

每當拿到新雜誌時,我總會一頁一頁地翻看,每一頁都浸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辛苦和汗水,而那一刻的我總希望自己的筆可以更快一些,自己的思維可以更多創意、少一些侷限,這樣才可以跟得上大家的步伐。

人物版塊負責人餘瑋老師,不僅僅是報刊社的首席記者,他還是一位著作頗豐的紅牆作家,在人物寫作方面給了我許多啟迪和思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當餘瑋老師想到新的專題選題,他總是興奮得像個孩童,那種興奮感和自豪感令人大為感動,讓人感受到每一個選題的背後凝結著創作者對於文字的敬重與珍愛。而在一次次選題會上、工作期間的交流,餘瑋老師總是不吝分享,鼓舞著後輩孜孜求索。

在標題製作這個環節,餘瑋老師經常認真地一字一句地說:“在想題目的時候,一定是隻適合這個人的,安在其他人身上都不行……”比如,在寫知名青年導演甯浩的稿件時,我直接引用了受訪者本人的主要價值觀作為標題,寫為“心懷敬畏,做好本分”。而文章經過餘瑋老師編輯之後,題目更改為“有一種追尋叫‘壞’”。“這樣的表達會更詩意,不那麼直白。許多時候,太直白反而就沒意思啦。這裡的‘壞’並不是真的壞,而是他在文中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要想這個人最突出的特點!每一個題目都很有意思的!”……在此後的寫作中,在定標題時,儘管自己未能達到這位“紅筆桿子”的高度,但總願意多細想多琢磨,以期有所進益。而餘瑋老師對於後輩的提點不侷限於寫作、編輯技巧,還常常在更宏觀的角度鼓勵大家多思考,以點帶面,形成自己的系列和風格……

在採訪了較多的IT創客之後,最大的感受是團隊成員合力而生的能量和光芒,每一位創業者身邊都凝聚著武林高手,勠力同心開闢了這個時代屬於自己的一方江湖。而我們的中華兒女報刊社何嘗不是如此?每次假期歸來,回到崗位都特別開心、踏實,感覺像回家了一樣分外親切,與同事、領導相視一笑間是同心同德的默契,更有對未來的篤定。很榮幸,自己見證並參與“中華兒女”的30歲芳華綻放。回望來時路,不滅心中之火,願明天光輝可期。未來,我們來了!

儿女中华情|遇见美好,由“心”出发儿女中华情|遇见美好,由“心”出发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