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民族復興的國家棟樑

當今世界,國家間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深刻理解人才強國戰略的地位意義,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最大的優勢的新理念,培養造就更多國家棟梁之材,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緊迫任務。

鍛造民族復興的國家棟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復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略資源,要把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大舉措。深刻理解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層內涵,在理論上釐清認識,在思想上衝破束縛,在實踐上拿出舉措,對於我國實現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脊樑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競爭激烈的21世紀,中國迫切需要強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為民族復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鍛造堅實的國家脊樑。

透視世界歷史,人才聚散必然伴隨大國成敗。現代社會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西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拉開了現代化的大幕,緊接著輪番上演了大國興衰的歷史壯歌,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從英、法到德、美,每一個大國的崛起無不以人才的匯聚為標識。據史料記載,葡萄牙王國的堂·恩裡克王子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寬和包容的人,他非常善於同身邊出色的幕僚相處。當時意大利人、阿拉伯人、猶太人、摩爾人,不同種族、甚至不同信仰的專家、學者,都不懼遠途,紛紛聚集在他的麾下,之後開創了世界史上第一個現代大國的輝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其強大和繁榮的背後也有美國人才戰略的強力支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通過各種政策吸引了大量歐洲各國的科學家、學者,為後來科技上的領先優勢奠定了基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蘇聯解體前後人才資源的嚴重流失,教訓極為深刻。據報刊披露,1986—1990年這5年中,前蘇聯的移民數依次為900人、3.9129萬人、10.8189萬人,23.54萬人和33.6萬人。有社會學家估計最多可能達到1300萬人,這其中包括200萬高級專業人員。 可見,現代世界經濟、國力、地位的博弈,實質上是科技實力和能力的競爭,背後暗藏的正是對國際人才的爭奪。

追溯朝代更替,人才出置往往預示民族盛衰。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綜觀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戰國初期燕國實力最弱,屢次敗於齊國,國君燕昭王即位後,卑身厚幣招攬各國才俊,有用人才紛紛來到燕國,在短短28年間,燕國由弱變強,大敗齊軍,陷齊國七十餘城,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歷史給每個民族騰飛的機遇是有限的。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否能夠集聚人才,不僅決定著經濟政治社會建設,也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命運。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什麼時候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的思想、激發人的智慧、釋放人的能量,那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就不再遙遠。開放包容、不拘一格地吸納各國各地人才,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必然能夠為我們的事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創造競爭優勢,人才戰略必定決勝當前影響未來。當今時代,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存的時代,是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洶湧澎湃的時代。這一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呈現出許多新特徵新趨勢。突出的表現是,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土地、能源、資本逐漸被信息、知識、技術所取代。隨著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各個大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更加激烈。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國力的較量需要能量的不斷積累,科技的發展需要創新人才的持續匯聚。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作用日趨明顯。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重要科技領域處於領先行列的國家。新時代新任務要求我們確立人才強國戰略的優先地位,主動佔領全球人才高地,在新的國際力量格局中獲得優勢,搶佔先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主創新靠什麼?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只能靠人才。人,既是現代化的手段,也是現代化的目的。作為手段,只有現代化的人才能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作為目的,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和關鍵,社會發展中的所有要素最終必須通過人才能整合起來。正如美國的心理學家英格爾斯指出的:“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並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後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並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人才建設取得顯著進步。但從現實情況和發展要求看,人才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人才素質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協調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和突破的難題與挑戰。

人才培養中的創新能力不足和創造力匱乏。人才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前進的發動機。但我國目前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推進的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我們必須引以為豪的。但是,我們在科技隊伍上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我國人才隊伍的這種狀況,既難以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要求,更難以應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

人才流動中的制度捆綁和大量流失。據中組部會同人社部、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的最新一次人才資源統計工作顯示,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人,其中黨政人才729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4334.1萬人,專業技術人才7328.1萬人,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農村實用人才1692.3萬人,比2010年分別增長4%、45.5%、32%、57.2%、61.4%。從數字上看,我國人才數量不少,但從配置上看,我國人才流動性較差。特別是受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係等制約,人才流動難度大,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缺乏政策支持,向艱苦邊遠、基層一線流動缺乏鼓勵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之間渠道不暢,導致人才分佈不平衡,不能實現有效配置,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還存在大量高學歷人才流失海外的問題。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04.21萬人,回國人員總數僅為221.86萬人。在當今世界激烈的全球人才爭奪戰中,面對西方國家攻勢迅猛的“人才收割機”政策,這種狀況不能不令人警醒和擔憂。

人才使用中的體制壁壘和利益藩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才機制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但是由於數千年封建社會影響,“權力本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人才選拔權限過於集中,用人論資排輩,憑關係、搞平衡、重表面、講照顧的現象時有發生。人才調配審批手續繁雜,獎懲、晉升以及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體制壁壘。能否擺脫利益桎梏,確立現代科學的用人觀也是人才強國戰略落地實施的關鍵所在。

培塑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強國新理念

許多現實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首先在理論上找到出路。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就提出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解決中國人才問題。他指出:“我們要把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方法運用到人才管理中。我們要實現對全國十億人民的培養、選拔和使用,從出生到老死,全負責,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組織管理工作。……建立並運轉這樣的人才體系,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的人才系統工程。”這一系統工程需從觀念、體制、評價、環境等各方面協調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推進人才強國戰略,首先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確立起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觀念。

確立個性主體的人才培養觀。人人皆可以成才是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基本觀點。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創新需要的是個性的頭腦。信息時代,具有個性化的人符合世界的需求趨勢。在現代產業結構中, 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智力勞動已在現代社會生產中佔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生產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具有獨創性。因此, 在未來社會里,人們要做一個合格的勞動者,首先要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個性、主動性、自覺性是創造力的源頭活水,夯實人才強國戰略就是要從源頭入手,在觀念層面促進發展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確立以人為目的的價值導向,科學開發人的潛能,塑造具有世界視野、契約精神和時代意識的個體主體,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積蓄能量。

確立市場導向的人才配置觀。改革開放以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我國人才市場發展迅速,但由於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沒有最大限度地被激發,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實踐證明,人才自由流動是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前提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導向作用,逐漸形成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成熟和健全的人才市場體系,實現人才資源供給和需求平衡,是目前我國解決存在的諸多難題的重要舉措。引入市場機制,加強人才管理,加強人才資源配置,必將極大促進人才的橫向和縱向流動,調整不合理的人才結構,打通社會與人才之間的互通渠道,釋放出人才資源蘊藏的巨大潛力。

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價值觀。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力量轉移》中指出,有史以來有三種力量支配著人們和操縱著人們的生活:暴力、財富、知識。就中國社會而言,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支配社會發展的力量正在從血緣、權力、金錢向能力轉移。馬克思認為,社會實踐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社會關係的豐富,最終應轉換和提升為人的能力的提高,能力的發展應成為目的本身。能力價值觀意味著對國家、群體和個人的價值尺度最終要通過在實踐中能力貢獻的大小來衡量,在人才選用中不能僅靠關係、人情、權力、金錢,也不能只重學歷、文憑、學位、職稱,最終要靠自身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能力本位”的理念,使人擺脫了傳統社會中對血緣關係、權力關係、人情關係的依賴,確立起一種肯定人的後天努力、勞動創造、主動爭取等公民精神和自由、平等、理性、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等現代文化價值的取向,這無疑會極大促進人潛能的開發,從根本上推動人才強國戰略的發展進程。

確立開放包容的人才生態觀。人才成長不能一蹴而就。人才的落地生根需要開放自由、良性包容的社會環境。開放包容的人才生態觀,一方面是指要開放國門,廣聚英才。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如果人思想禁錮、心胸封閉,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外開放。因此對外開放要著眼於人,推動人們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走向開放。另一方面是指人才體系向其存在環境的開放。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才不會獨立地發揮作用,人才強國戰略實施推進的過程,也是人才系統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夯實人才強國戰略,就要不斷把人才系統打造成一個敞開系統,使其與外部環境之間既發生物質交換也發生能量交換:人才為社會貢獻知識、技術、才華和能力,社會為人才提供開放、自由、包容、公平的成長環境。人才和國家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社會生態環境,才能形成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簡介:吳燕,江蘇警官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教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