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胸悶氣短只是表象 經濟增長已觸天花

10月初以來美股市場大幅調整。儘管期間曾有短線反彈,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在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師米切爾威爾遜看來,美股股指200日均線下方的反彈都是“死貓跳”(dead cat bounce)。以標普500指數為例,10月19日該指數失守200日均線,此後一直處於該均線下方。

標普指數近期一直處於200日均線下方

TIPS

“死貓跳”是句華爾街行話,指的是股市在下跌後,短時間內迅速反彈,然後繼續下跌的情況。華爾街小白若要裝作老司機,可以看完了K線後,用紐約曼哈頓腔的英語嘟囔出來:This is dead cat bounce。

美股近期的“胸悶氣短”只是表象。目前各大分析機構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景氣週期可能終結,見頂的幾率增加。這對全球經濟形勢、宏觀政策、金融市場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Great”到“Good”

10月26日,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公佈了三季度美國經濟數據:實際GDP環比折年率為增長3.5%。自2015年第四季度GDP增長0.4%以來,美國經濟一直在復甦軌道運行平穩。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已連續6個季度增長率超過2%,今年第二季度增速更是達到4.2%,創下三年多以來的新高。

美國季度GDP走勢

一位經濟學家稱,三季度GDP數據已從“很棒”(Great Again)下降到“還可以”(Good Again)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出現的令人興奮的美國經濟增速不可持續,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至2.6%,全年經濟增長可能接近3.0%。

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反覆強調其“美國優先”經濟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給美國經濟注入強勁動力。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特朗普1.5萬億美元減稅法案,這是自里根稅改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政策。減稅激發了企業的活力,增加了就業,同時刺激了需求。根據美國稅務政策中心(TPC)的測算,考慮到對總需求、勞動供給、儲蓄和投資的綜合影響,本輪減稅政策實施後,在2018財年將提升名義GDP達0.8個百分點。

海通證券研報認為,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出色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復甦時期採取減稅措施帶來了超預期刺激。經過多年的貨幣寬鬆,美國經濟原本就已處於上升週期,2010-2017年實際GDP年均增長達到2.1%,2018年正常情況下也有望穩定增長。而今年美國實施了減稅措施,則使得經濟復甦強度超預期。

經濟增長已觸“天花板”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主要是稅改單一因素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很難持續。

對此,巴克萊資本首席美國分析師Michael Gapen表示,美國經濟增長可能“剛剛見頂”,今年經濟增長的兩大推動力消費者支出和政府支出將在未來幾個月放緩。他表示,減稅帶來的支出動力在實施後前兩個季度往往最大,然後在大約八個季度後逐漸減弱。因此,消費者支出增長在未來幾個月應會放緩。而在今年2月,白宮和國會同意將美國聯邦政府開支大幅增加,但協議將於明年9月到期。除非下一屆國會同意採取更多措施,否則其影響也將減弱。

廣發證券研報也預計,美國本輪經濟增長峰值出現在今年三季度。四點理由如下:一是4月以來,OECD綜合領先指標(CLI)、Sentix投資信心指數及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等經濟領先指標均逐漸遠離年內高點。通常CLI拐頭1-3個季度內美國經濟增長也將拐頭。根據該歷史經驗,美國經濟增長大概率在不晚於2019年第一季度的某個時點開始放緩。

二是季度及高頻房地產相關數據均現邊際走弱跡象。這與美國無風險利率中樞上移有關;預計2019年美國長端利率中樞高於2018年,房地產或進一步受約束。

三是2019年稅改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大概率趨弱。在財政和債務壓力下美國推動大規模二次稅改的概率偏低,因此稅改對2019年美國經濟拉動或降至0.2-0.3個百分點。

四是若美股持續調整,2019年下半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也將受到掣肘。美股同比變化領先美國個人總收入增速約兩個季度。若2019年上半年美股繼續調整,2019年下半年美國個人總收入增速及消費將現回落。

中金公司研報還列舉了部分可能使美國經濟增速更快回落的下行風險:比如外圍環境可能變差,包括歐洲、日本以及新興市場在內,經濟增速均可能進一步放緩。

美聯儲持續緊縮將抑制經濟

美國經濟近年來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通脹穩步回升。為對抗通脹,自2015年12月開啟本輪加息週期以來,漸進加息成為美聯儲一直奉行的政策路徑,目前已8次加息,預計今年12月還將加息1次,2019年將加息3次。9月底美聯儲議息會議在聲明中刪去了“貨幣政策立場仍然寬鬆”的表述,可以看成是貨幣政策從寬鬆向中性過渡。根據美聯儲9月預測的點陣圖,2019年3次加息後,基準利率將達3.1%,2020年或有一次加息,利率將達3.4%,均高於3.0%的長期中性利率水平,這意味著未來流動性將進一步收緊。

美聯儲還從2017年10月啟動了縮表進程,採取停止到期資產再投資與主動出售中長期國債相結合的方式。數據顯示,2017年10月18日,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為4.47萬億美元,截至2018年10月17日,已縮水至4.175萬億美元。與加息將提高資金成本、抑制貸款活動相比,縮表等於直接從市場抽離基礎貨幣,對流動性影響更大。

海通證券研報指出,每一次美國加息進入後期,流動性的收緊都對經濟尤其是投資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抑制。對於企業來說,加息後市場利率也隨之上升,企業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盈利也受到擠壓。歷史上,1994-1995年、1999-2000年以及2005-2006年的加息中後期,美國的企業利潤增速都出現了放緩,而企業盈利減少又進一步促使其減少投資,因而私人固定投資增速也出現了回落。

流動性窘境近期困擾市場

與美聯儲加速緊縮相對應的是,原本較為寬鬆的歐、日央行資產購買力度開始趨弱。有跡象顯示,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整體規模或在2018年底前後顯現持續收縮態勢,自金融危機結束以來的全球流動性拐點將至。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米切爾威爾遜10月29日指出,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從今年1月份增長率大幅下挫,如果美國、歐洲與日本央行不改變方向,這些資產負債表增長率將一直下降,到明年1月將為負數。

由於股市波動性走高、美元走強、更高的貨幣市場利率以及各大央行集體收緊政策,全球金融狀況指數(FCI)已經創下2016年6月以來最趨緊的狀態。

全球金融狀況指數(FCI)走勢

野村證券跨資產研究主管Charlie McElligott認為,美股目前最大的看跌驅動力源於流動性大幅收緊,導致投資者對金融狀況的“趨緊恐慌”發作。他進一步預測,本週將是美股“破立關口”(make or break)。

美經濟增長放緩的負面影響

不過投資者並不用擔心末日來臨,美國經濟見頂並不意味著將很快轉入衰退;同樣,美股此輪暴跌也並不意味著崩盤步入熊市。

對於美股後市,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師考斯汀認為,基本面仍然可以支撐估值,一個月來美股被“過度”拋售,未來將迎來反彈,標普指數年底前有望反彈接近6%。

高盛和德意志銀行還認為,在標普500成分股公司中,已有接近半數度過了股票回購靜默期,這意味著本輪牛市美股上漲的最大推手 ——公司回購股票即將回歸。

另外,避險交易還導致資金紛紛買入積弱已久的美國國債,美債被作為“風險對沖工具”使用,推動收益率近日走低。這對於美股也是一個好消息,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從10月初的3.25%附近下跌至10月30日的3.104%。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表示, 事實上美國經濟還相當強勁,金融槓桿也總體可控。所以美國經濟是“特朗普景氣的終結”,而不是“特朗普泡沫的崩潰”。

對於美國經濟可能放緩、金融市場動盪等因素,任澤平認為,我國應加強政策的預調微調,做好逆週期調節,未來供給側改革應加強降成本和補短板力度。

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需警惕美國經濟轉向帶來的全球負面影響。他表示,歷史總是相似,回顧過去的幾次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經濟衰退總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強烈的負面衝擊。無論是2001年互聯網泡沫、或是2008年次貸危機,美國危機均和美國貨幣政策收緊有關。而且,持續加息帶來的高利率環境往往是後期股市下跌的導火索。

考慮到美國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巨大影響力,以及我國經濟在內憂外困下的下行壓力,沈建光建議,做好政策協調穩定市場信心,增強抵禦外部衝擊能力;要高度關注美國利率上行、美元強勢對人民幣匯率帶來的貶值壓力;擴大國際合作範圍,推動多邊自貿協定的談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