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前段時間,拿到北大通知書的18歲女孩王心怡寫了一篇文章《感謝貧窮》,讓她一下子火了。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然後一些媒體發文稱,王心怡不必感謝貧窮,感謝貧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委曲求全、安於現狀的麻醉劑;

也不必渲染苦難的價值,讚美貧窮,因為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讓人將貧窮視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從而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心甘情願守著總苦難。以至於,讓人不去探究造成苦難的原因與深層邏輯。

確實,貧窮不值得感謝,不值得讚美。

王心怡在文章寫道,她在八歲的時候,第一次直面貧窮與生活的真相,因為沒有錢給患有乳腺癌的姥姥治病,她的生命慢慢地變弱、燃盡,直到失去最後的光亮。她寫道:“可能有錢也未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經濟的窘境的確將一家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小小年紀的王心怡明白了談錢並不世俗,“它給予了我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讓我們能盡全力去留住那些珍愛的人和物”。

的確,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會要命的。

人生最重要的兩種教育,死亡教育和金錢教育,王心怡在8歲時就開始接受了。

1

教育資源好的家庭考上清華北大,沒有什麼新奇,而王心怡上新聞,更多的是因為貧窮帶來的。

2017年的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言論引起了大家的議論,他說:“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站在當今社會,這段話夠客觀,夠實在。

生長在大城市的人,確實視野會比較開闊,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開始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特長班。

在去年匯豐銀行的教育報告中,中國父母在教育的花費上,已經高居榜首,碾壓了全世界。

2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一到暑假,就變成了家長的“燒錢季”。

11歲的唐安琪將要動身去美國參加遊學。這個短短13天的遊學行程,花掉了她媽媽秦女士3萬多元,除此之外,秦女士還另外花費5000元給女兒進行暑假培訓。這個暑假,秦女士在女兒身上花了超過4萬元。

還有一則新聞,一個6歲的孩子,每年僅興趣班就要花費6萬元,有時候要學習到晚上11點以後。他的媽媽認為,兒子有很多不足,要笨鳥先飛就要先學習,如果等上小學再來培訓就來不及了。

暑假期間,孩子們告別了課堂,本應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放鬆。但這一段從課堂中解放出來的時間,卻成了中國家長們給孩子“大補”的最佳時機。

孩子得不到放鬆和休息,家長也不堪重負,隨之而來的則是花銷的不斷增加,不少家長感慨“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有的家長甚至收入更低,即使全家吃土也要送孩子出國遊學,有的家長說:“以後孩子拼的是見識和格局,你不讓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見識一些好東西,他跟別的孩子一比就容易自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這種想法,其實就是一種以增長見識為名的盲目攀比。

王心怡說,自己和弟弟小時候很聽話,從不吵著要新衣服、新鞋子。不過,總會有幾個同學嘲笑她磨壞的鞋子、老氣的衣服、奇怪的搭配。一次一個男生嘲弄她身上“土得掉渣”的棉襖,她哭著跟媽媽說,媽媽只回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母親既不悲憤也不埋怨的態度,也讓王心怡對這些俗人的評論不再糾結。那件被嘲笑的衣服,她穿了三年,母親那句話,她一直記著。

3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少年說》,一個女孩在天台上說:給我這樣大的壓力,因為我媽媽總愛對比,而對比的對象,正好是我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的閨蜜女學霸。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面對媽媽這樣的指責,她不得不背上沉重的課業壓力,又不得不承受很重的心理壓力。

攀比是沒有盡頭的,你害怕孩子自卑,努力讓他與別人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從另一角度來說,這個自卑是來自父母自身的,把自己欠缺和喜歡的強加於孩子身上。攀比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見識不等於花錢,格局不相當於財富。王心怡的童年與玩具、零食、遊戲徹底絕緣,沒有動畫片,沒有布娃娃的陪伴,但是也讓她用另一種方式去認識自然,認識世界,也讓她從生活中感悟出: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王心怡說,貧窮賦予了她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農人們都知道,播種的時候將種子埋在土裡後要重重地踩上一腳。”踩得這麼實,苗怎麼還能破土而出?她的母親告訴她:“土松,苗反而長不出來,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

母親的這些話,王心怡都記在了心理。一次次的阻礙與坎坷,並不是命運在刁難你,而是在讓你茁壯成長。

教育不是攀比,不是讓你的孩子成為周圍的大多數人。也不會把全部的錢花在孩子身上。

即使最富有的家庭,也應該讓孩子經歷幾次“貧窮”教育。這個世界不是你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錢也不能買來所有。金錢不僅僅是金錢本身,更是人格教育、幸福教育。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王心儀8歲時,因為擠不出救命錢,姥姥的生命註定熄滅,讓她從這個時候起就知道金錢關係到人的生命,人不能沒有錢,這是最好的財商教育。

“感謝貧窮”的她,8歲就知道人不能沒有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