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文 / 泽一乃柏•蓝君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金立言

华人文化最讲传承,尤以奇珍雅玩之收藏为文化传承载体,藏品既展示了藏家的文化趣味、审美情调、视野格局,还要讲求“流传有绪”。言及古董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与China同名的历代陶瓷器,在收藏领域里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了。而在我的众多同好之中,古陶瓷收藏家、研究者金立言博士算是十分有特色的一位。其父金申老师是当今中国著名的佛像文物鉴定专家。作为文化的传承人,金立言先生,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的艺术史博士,不但藏品颇丰,独具特色,并且长于器物的研究整理,著作等身,目前任国内著名收藏家社团佳趣雅集的学术顾问。拥有“台湾小故宫”美誉的台湾著名藏家曹新诚先生如此评价他:“我和他自香港相识以来,多有交流,我发现立言不仅独具慧眼,对陶瓷名品过目不忘,而且善于学术研究,难能可贵。”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在收藏圈里,这位年纪并不算长的金博士却可谓阅遍古陶瓷器无数,那么他又是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呢?

我们就请金博士来聊聊他的收藏经。

东方文化:金博士,圈内人都赞誉您年纪轻轻就在此领域建树颇多、独树一帜,藏品体系也是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这一定离不开您深厚的家学渊源吧,那么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对瓷器产生了特殊偏好呢?

金立言: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上中学时就喜爱瓷器古玩。当时父亲留学日本,母亲携我赴日探亲,我插班进了家附近的日本中学继续上学。记得每逢周末休息时,我们就去参观博物馆,两年之间,去了上野公园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松冈美术馆、户栗美术馆等处,看到了很多瓷器精品,觉得特别美。当时,父亲在旁边讲两句,耳濡目染,我就这么爱上了瓷器。东京的文化氛围不错,神保町是出了名的二手书店一条街,每家铺子都各有经营的专项门类,其中,源喜堂、风月洞、悠久堂、一诚堂等都是卖艺术类书籍的。有一次,我们在百年老店一诚堂门口的廉价处理品中发现了很多苏富比拍卖图录,就把中国古董部分全都包圆了,当时我特别兴奋,再三问人家还有没有没摆出来的。我清楚地记得,这些图录里有好多本苏富比香港八十年代的那种白底子加一张彩图做封面的,包括后来进了玫茵堂的永乐青花大梅瓶的那一本。那段时间,我经常翻阅这些图录,慢慢地,感觉来了,我忽然间明白了官窑和民窑在外观上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款、什么是五彩、什么是斗彩……那段时光,我像着了迷一般在美术馆及大小书店翻阅图录,在家附近的图书馆把《东洋陶瓷大观》十二巨册翻了个遍,平凡社出版的《陶磁大系》,我也像集邮一样,把中国部分的十四本花了不短的时间终于凑齐了。从此以后,熟能生巧,豁然开朗,我有了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感觉!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在日本生活了两年,我和父母回到北京,又到故宫、历博、首博、北京艺博、炎黄艺术馆等处看了不少东西,母亲还多次带我到文物专家程长新老先生家做客。记得当时从日本回京时路过香港,我们去了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沙田的中文大学文物馆以及位于中国银行大楼里面的徐氏艺术馆。父亲在大业书店买了很多瓷器图录,包括现在经常上拍的《天民楼藏瓷》两巨册一函,我如获至宝,当时觉得欣赏图录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我想,我爱上瓷器实际是从爱上精美的瓷器图录开始的。

东方文化:起跑就比常人早。那么时至今日您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吗?

金立言:我自己“发掘”的第一件心爱之物是得自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康熙青花山水笔筒。那时候,街上铺子的大伙亲切地称我为“小不点儿”,我们一去就说“北京的小不点儿又来了!”街口一家店的名字现在忘了,高台阶,兄弟俩经营,经常有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明清好瓷器。中考前夕,我依然对他们给我看过的一件青花笔筒念念不忘,父亲也让我给磨动了,当时花了一万块钱买下。买到后就在沈阳道他们店门口照了一张相片,美滋滋的心情洋溢在脸上。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这件笔筒的画工好极了,展开图更是美不胜收,云山雾罩,层峦迭嶂,画的正是文学名篇《桃花源记》。其实,这个题材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得出,也许是因为当时语文课刚学过原作不久,没花太大气力,我就看出了主题,特别有成就感。而且,我认为神来之笔在于画师对桃花源中和平安逸的理解,他用了一个不见于原文中的“扫地”的细节表现出来,可谓画龙点睛!你想,要是兵荒马乱,谁还有工夫扫地呀?

东方文化:有道理,的确是这样啊。看来好的收藏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艺术背景知识作为综合判断的支撑,“稳、准、狠”的购买力,还需要恰当的机缘和及时的行动,真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话说作为一位资深藏家,您如何看待地摊货和捡漏这件事?

金立言:在我的心爱之物中,有几件我以“尚青悦白”为分类标题的韩国古陶瓷器。与韩国陶瓷的缘分就源自北京地摊。上高中时,有一次在潘家园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一件青花圆罐,画意朴素,风格独特。回到家后我就开始翻书,发现和朝鲜王朝的青花一个风格,尤其是折枝牡丹的画法一模一样。无独有偶,还有一次地摊上与韩国古瓷擦肩而过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潘家园土坡上有人摆出不少东西,在我前面有个人手里正拿着一件青花兰草纹罐左看右看,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十八世纪金沙里窑所烧的“秋草手”一类画意简练的作品,甚为难得。说时迟那时快,仅仅六十块钱,眼看着被别人捷足先登!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后来,我自己下功夫系统梳理了韩国陶瓷史,到日本留学后更选修韩文,还到高丽大学体验了一段游学经历,颇有收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的韩国瓷器收藏多半得自日本。在琦玉县古董早市,也是相当于国内的地摊跳蚤市场,买到的青花梅竹四喜图瓶是李朝后期的分院官窑名品,我最为钟爱的藏品之一。所以,无论是拍卖会还是地摊货跳蚤市场,自己真正喜欢的,才是对的。

东方文化:您的故事和藏品真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和欣赏亚洲古陶瓷的魅力。去年底,在您的个人藏品展中,我看到除了韩国和日本的陶瓷器之外,还有很多非常有宗教文化特色的器物,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吗?

金立言:在上次展览中,陈列了我取名为“釉彩清真”专题的一部分藏品。这应该算是有些特色的一个部分了,也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家父金申虽然是研究佛教艺术的专家,但我家是回族,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情感。小时候祖父金崇恩就带着我去清真寺,大殿空旷安静,寺内石榴垂地,古柏参天,那种悠扬肃穆给了我特别的归属感。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记得我当时已经会看些瓷器了,在北京东四清真寺的会客室里,赫然看到一件青花阿拉伯文砚屏就摆放在正中的桌面上,两边还陈设了其它古瓷。寺内阿訇告诉我,屏上的阿文写的是“清真言”——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从青花发色上看是典型的明代中期平等青的特征,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此件青花砚屏连同木框宽约八十厘米,高约一米,瓷板本身长约四十厘米,宽约三十五厘米,厚约两厘米,嵌在木质座屏内,甚为别致。木框髹漆,四周上下镂空雕刻了阿拉伯文赞词共十段,如“真主是掌握仁慈者”等,文字刷金。青花砚屏内外三层纹饰,四角绘卷草纹,正中圆形开光书写阿拉伯文,周边绘缠枝莲纹环绕一周,布局紧凑,繁而不乱。阿拉伯文书写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使者”。文字先勾轮廓再填写饱满,书写流畅,浑厚有力。环绕在清真言周边的缠枝莲花亦具特色,每朵莲花的花心填杂宝,分别有铜钱、珊瑚、方胜等藏在花心正中,别具一格。砚屏的釉面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淡雅,阿拉伯文彰显时代风格,对比传世和景德镇出土的类似作品,可确认为典型的正德官窑器,保存在清真古寺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传承中的人与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访谈

到日本留学以后,我发现海内外的各大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此类正德官窑。众所周知,官窑瓷器不是用来外销的,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宫廷文化,而官窑瓷器上出现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装饰仅见明代正德一朝,其它时代也有相关作品,但或用于外销伊斯兰世界,或针对国内穆斯林需求,用途截然不同。从日本回国后,我也尽力购藏此类带有伊斯兰元素的瓷器,汇集清代青花、粉彩等作品十余件。我想,自己作为回族,有责任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加,我还写了一篇论文专论此类正德官窑,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林业强教授的首肯,收录于收藏家钟棋伟先生的藏品图录《机暇明道——怀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窑瓷器》,还做了相关讲演,得到了学界的关注。这些藏品是我收藏体系中因民族情感而珍藏进而研究,是颇具文化史价值的器物。

东方文化: 不愧是“识宝回回”传统,活的传承。感谢您的介绍。并祝吉庆康宁!。

藏家之藏,源于自性内心的热爱,金博士倾心陶冶,藏庋埏埴,熟研于胸。

传承之传,来自家国民族的情怀,立言君用心良苦,聚珍一堂,回流神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