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崛起靠的是什麼

新粵商崛起靠的是什麼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伴隨著以珠三角為引領的經濟發展,也湧現出越來越多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企業家。與歷史上以廣府幫、潮州幫、客家幫、海陸豐幫等幫係為代表的傳統粵商相同,改革開放後湧現出的一大批新粵商同樣具有開拓精神、刻苦精神,不同的是,新粵商的視野與思路更為開闊,對國內外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接受能力也更為超前。如果說傳統的老粵商們善於捕捉市場商機的話,那麼,在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新粵商更善於在國內外市場創造商機。

從新粵商的成長環境來看,在廣東特別是在珠三角,企業家之所以扎堆,不是偶然的。那麼,新粵商崛起究竟靠的是什麼?

首先,新粵商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個字。作為華為的掌門人,任正非在30

年前以2萬元起家,創辦了華為公司。一路走來華為不容易,任正非更不容易。用陳毅元帥《梅嶺三章》中的詩句來形容,正是創業艱難百戰多。不過,即使日子再艱難,他都保證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如今,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企業,在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華為居第
83位。

其次,新粵商的崛起往往也離不開一個字。20年前,國內空調市場正處於諸侯混戰時期,時任格力銷售經理的董明珠表現出

的一面,寧可讓出市場也不降價。董明珠帶領23名營銷業務員奮力迎戰國內一些廠家成百上千人的營銷隊伍。後來,格力空調連續多年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在2015年《福布斯》亞洲商界權勢女性50人榜單上,董明珠位於第4位。至少在新粵商的
朋友圈中,董明珠也可以自信地哼著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小調。

再次,新粵商的崛起也時常靠一個字。近些年來,隨著節能環保意識的提升,社會上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車企業也順勢而上。作為比亞迪的老闆,王傳福先是從新能源電池入手,後又涉足新能源汽車,始終在拓展新的領域。

2008年,巴菲特以18億港元認購比亞迪10%的股份。實際上,王傳福所幹的事情,恰恰是國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最需要乾的事情。看來,巴菲特沒有看錯比亞迪,更沒有看錯王傳福。

此外,新粵商的崛起還常常伴隨著一個字。眾所周知,王石領導的萬科也經歷過多次轉型。一開始,萬科做的生意不少,帶來

第一桶金的生意恐怕是經營VCD。不過,萬科並沒有僅僅抱在VCD這棵樹上,而是在上世紀90年代及時轉戰房地產領域。表面上看,當初王石涉足房地產的這個押對了,而實際上萬科並不是盲目
押寶,萬科的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不光要窮則思變,在生意場上更要隨機應變。

新粵商這個概念並不是僅僅指以上提到的幾位企業家,而是一大批人,像騰訊的馬化騰、美的的何享健、TCL的李東生等。論名氣,有些是企業和老闆同樣出名,也有些是企業比老闆出名,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成功的新粵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成功的新粵商中,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在廣東省土生的,像任正非是重慶人、董明珠是南京人、王傳福和王石則都安徽人,但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又離不開在廣東這片熱土上土長。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廣東是前沿,改革開放初期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有三個在廣東,在享受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紅利方面,廣東也可謂捷足先登

,這就是天時。與此同時,珠三角毗鄰港澳地區,不僅開放意識強,而且在對外開放方面是近水樓臺,這就是地利。那麼,
人和呢?固然,廣東是全國著名僑鄉,人們對外部世界變化比較能夠適應,但這只是人和的一個方面,而敞開胸懷,讓任正非、董明珠、王傳福和王石等一大批外來戶在這片熱土上建功立業,或許這也是一種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