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爲何教師還那麼忙?

近日,有教師在媒體撰文發問:“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為何教師還那麼忙?”引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議論。

文中提到: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理應減輕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把勞動者從過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但是,採用現代教育技術後,從校長、副校長、中層領導到眾多教師,卻仍然感到工作繁忙和緊張。這是為何呢?真的是現代教育技術讓教師更忙了嗎?

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為何教師還那麼忙?

觀點一

有觀點認為,教師越來越忙併不能怪現代教育技術,而是教育行政部門用錯了力,模式化的教學改革左右著教師的教學,諸多無謂的勞動,分散了教育工作者的精力,使得他們的工作變得繁瑣。

在沒有電腦、打印機和網絡的時代,教師凝心聚力盯著教學。教育技術現代化的背景下,也不能說是教師不投入教學,他們確實很忙。為準備一節課,在網上備課、下載課件、製作課件,等等,花的時間更多。

教師的工作永遠忙,但現在教師的忙,與上一輩老教師那時的忙,在我看來,有很大的不同。有一個問題確實應當引起我們重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信息流強勢猛衝,諸多模式化的教學改革,左右著學校教師的教學。

學校的定力不穩,教師的定力飄忽,今天這個模式,明天那個理念;今天這個“創建”,明天那個“爭創”,教育整體的外部態勢是跟風而進,沒有更好地為教師提供一個心態平和、幸福教書的空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不但沒有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而且平白無故地為學校管理者增加諸多無謂的勞動,分散教育工作者的精力,這並不能怪信息技術本身,要怪只能怪教育行政部門用錯了力。

要真正解放學校,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就必須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技術為行政管理鬆綁。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關鍵在用,用在何處,需要行政主管部門審視思考。諸如,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完善區域教育管理平臺建設,將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過系統平臺全面展現,涵蓋學校資源建設、質量監測、學生評價、教師檔案、教研活動等多個方面。

教育主管部門依託平臺,可以對學校管理實施科學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指導與監管,實現一校一策,提高管理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省去學校應付繁重行政負擔的苦惱。

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為何教師還那麼忙?

觀點二

也有觀點認為,管理者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在理解上過於片面。過度且盲目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沒有解放老師,反而綁架了老師,讓其更加忙碌,甚至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奴隸”。

把班會課的圖片發到QQ群裡,就能證明班主任在正兒八經地上班會課?

把同樣的一篇反思重複貼到不同的個人空間裡,就是在使用信息技術?

完善了學校網站建設、成功創建了數字化校園,學校就實現了教育現代化?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學校為何要出臺這些規定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管理者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理解過於片面化,將工作重點放在網站建設、個人空間完善等數字化外顯形式上,以為網站內容豐富、教師個人空間充實就是搞好了信息化;以為讓教師用QQ傳班會、教學照片等就是現代化管理。

當然也有領導者可能是為了督促教師儘快熟練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技能,可是,用心雖良苦,但措施卻“笨拙”,其結果註定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放老師,反而綁架了老師,讓其更加忙碌,甚至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奴隸”。

學校層面上,各種信息、文件的上傳下達的確是方便快捷了,但需要完成的各種材料也隨之多了起來,“月月送報表,年年填系統”的情形一點也不誇張。各種類型的檢查、評比一波接一波。剛完成文明校園申報評估,接著又來了“十大文明校園評比”;上半年創建“消防優秀單位”,下半年又得準備“依法治校先進學校”評選,諸如此類的大大小小“爭創”與“評比”可算是層出不窮。

而且,這些活動除了要遞交紙質申報材料外,還要在網絡平臺上完成,評選時還要組織發動師生、家長、群眾進行網絡投票……誠然,一些相關的創建工作確實很有必要,對學校的發展也是一個促進,只是,這其中慘雜的不少“作秀”與浮誇的成分,已經偏離了活動的初衷,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

教師個人層面上,網絡與現代技術帶來的教育教學“衍生品”更是不勝枚舉。

教學技能大賽、課例評比、優課評選等,都要製作課件、上傳教學視頻,且還要按規定的格式、大小等要求上傳;要在網絡上點評他人內容,規定了評論數不得少於多少條、每條不得少於多少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分享、交流、研討、提升是必須的,但是不考慮實際情況作一刀切的強硬要求,對教師來說就成了一種折騰。一些教師因此被搞得焦頭爛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甚至生活。

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為何教師還那麼忙?

觀點三

有評論者指出,教師的“忙”是其職業生涯的常態,與教育技術現代化無關。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工具,它本身無所謂好壞優劣,主要在於使用者如何把握尺度。

換個角度來思考,假如沒有教育技術現代化,教師們是不是會不忙或者更悠閒?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教師的忙,或者說一個好老師的忙,應該是職業生涯的一個常態,這與教育技術現代化與否無關。有人之所以把“我們還那麼忙”與教育技術現代化聯繫在一起,指出“多媒體上觀課、電子白板上模擬課,等等,成為所謂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後遺症。大量冗餘的信息在課堂上散發,諸多遊離於教學的互動交流充斥課堂”,實際上說的是人們對教育技術現代化的誤用而非教育技術現代化本身的“原罪”。

在我看來,教育技術現代化是一種工具,它本身無所謂好壞優劣,用好了它就能助力教育教學,用不好它就可能會反受其害。

從當下來看,在教育技術現代化進程中,身居其中的教育工作者肯定要經歷由不適到適應的過渡期,甚至要在“互聯網+教育”的大潮中經歷一番“嗆水”的經歷,方能學會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泳技”。

觀點四

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包含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裝備、師資隊伍和教育管理等的現代化。若教育觀念和教育管理能力跟不上技術進步的腳步,制度的轉變和內容方法也很難轉變,現代化設備的運用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教育技術現代化了,為何有的人卻更忙了?歸根結底是一些地方,教育理念更新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教育治理能力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教育現代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信息化、技術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手段,而教育觀念現代化則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現代化,制度的轉變和內容方法也很難轉變,現代化裝備的運用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教育管理能力現代化也是教育現代化重要命題,這要求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把該管的管好、該放的放掉,落實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推進“管辦評”分離,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這樣才能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對教師來說,也要提高自身素質,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的有機融合。否則,屏幕取代了黑板、鼠標替代了粉筆,師生之間的互動卻可能減少了,教師成為了“放映員”,而學生上課像在“看電影”。(楊三喜 ,《教育現代化不單指技術層面》,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