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這是一首歌裡的兩句歌詞。從前聽歌重點聽的是旋律,而現在聽歌,我們更在意的是那幾句讓你感到扎心的話語。

五歲時,你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快樂似乎是一種過剩的東西,每天圍繞著你。

十歲時,你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每一次得到喜歡的玩具你都會欣喜若狂。

十五歲時,你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精力充沛是你的代名詞,看一場喜歡的球賽會讓你回味好多天。

二十歲時,你已經踏入了知識的殿堂,終於感受到了想家的滋味,每次過年買到車票會讓你如釋重負。

二十五歲時,你已從象牙塔走向了社會,終於發現書上寫的東西也不都是對的,但偶爾的一次朋友聚會也會讓你忘卻煩惱。

二十八歲,當你終於實現了那些年少時的夢想,你卻發現自己臉上的笑容已不是發自內心,而成為了你避免被傷害的保護色。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為了化解心中的的煩躁與不安,你試圖購買各種快樂。

購買華麗的衣服,昂貴的豪車,豪華的假期,新潮的電子產品和各種一年都用不上的廢物。

這些東西給你帶來的只是短暫的快樂,而後你再次陷入了長久的迷茫,於是你又染上暴飲暴食、酗酒、沉迷遊戲的惡習。

在三十歲之前,你的體重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一次次刷新著你的記錄,身材嚴重走形,每天抱著手機徹夜難眠,每次喝多之後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清醒後卻發現一無是處、更加空虛。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但那是因為我在努力賺錢啊!”你這樣想著,給自己賦予驕傲的職業身份,因為工作表現出色獲得了地位和滿足感,雖然你心裡也並不熱愛這份工作。

十年前你告訴自己,如果每年能掙10萬元,就會變得快樂,然而你十年後會發現:錯了,真的錯了。

最初,剛過二十歲時,你以為只是低估了購買快樂所需要的金錢數目,所以你改變了自己的估值,想著如果每年能掙20萬元,就會變得快樂了。

而當幾年過後,你發現這還是沒用時,這個數目又變成了30萬、50萬、100萬........這是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每年你都會掙到更多的錢,但是你每年都花的比掙的還要多。

“我們在這世上只有有限的時間,這些時間可以用來積攢金錢財富,也可以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後者不一定會妨礙人們追求前者,但對財富永無止境的追求並不能將我們帶向有意義的生活。”這是一本書中的話語,看過之後真的是我們的生活寫照。

快樂並不是不斷的擁有,而是要學會捨棄,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至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也許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但一定有一部分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快樂公因數”。具體是什麼?我們應該深入的思考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