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帶來快樂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些經歷:1.某一天準備出門的時候,打開衣櫃,發現滿櫃子裡掛滿了衣服,但是卻不知道今天要穿哪件。2.家裡衣服已經多得放不下了,但是如果要讓你扔掉一部分,你又捨不得,所以家裡的衣物越來越多。3.冰箱裡面的物品堆放的密密麻麻,而且好多都快要過期了,但是你還是不停地買新的食物放進去,直到有一天冰箱的門都要關不住了。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麼你真的需要認真看一看《斷舍離》這本書了。曾經的我也經常被這些問題所困擾,感覺身邊的東西一年比一年多,佔用的儲物空間一年比一年大,而且不捨得扔掉那些不用的東西,還總是喜歡購買新的物品。

最近一口氣讀完了《斷舍離》這本書,書中舉的例子幾乎都在自己身上發生過,而且作者提出的斷舍離的方法也很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所以有感而發,寫下這篇讀書感想,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斷舍離

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或者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機制

斷舍離其實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句話第一眼看上去有點矛盾,但是其深層次的意思是減少我們使用的物品數量,只留下必須的和最重要的。只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物品數量大幅度的減少,所以我們也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斷舍離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整理術、收納術也不一樣。首先,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其次,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此外,“斷舍離”這三個字是從瑜伽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中得來,比起“整理”、“收納”這種詞語,更能給人——一種自我修行的印象。”

具體如下圖所示:

捨棄帶來快樂

無法捨棄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我們平時總是無法扔掉不用的東西呢?來看看作者在書中概括的三種無法丟棄東西的人吧。

逃避現實型

這種類型的人太忙碌,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所以也沒辦法收拾屋子。多數情況下,這種人都是對家庭有所不滿,不願意待在家裡,所以就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裡亂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裡了。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越陷越深。

執著過去型

這種類型的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相冊、獎盃等等,統統當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來。他們多半隱含著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從不想面對現實這一層意義上來看,與逃避現實型也有相通之處。

擔憂未來型

這種類型的人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在三種類型當中,這一類的人最多。

斷舍離的法則

  1. 以自我為核心,看重當下。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思考的時間軸是現在,而不是以前或者未來。
  2. 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考慮一下:“你捨不得扔掉的東西,是不是一年十二個月中都沒有半個月能派上用場呢?”
  3. 斷舍離實踐指南

1. 只集中於一點,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動機。剛開始選取一個小的場所開始行動,即便只是一個抽屜也是可以的,甚至說得更誇張一點,即使只是一個塞滿了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

2. 將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納上。我們用一個廚房中的物品來給大家舉例子,請看下圖:

3.利用七、五、一的思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具體來說,看不見的空間裡只能放七成的物品,比如衣櫃、冰箱、抽屜等;看得見的空間只放五成的物品,比如碗櫃、餐具架等;給別人看的空間只放一成物品,比如掛在牆上的字畫。

我的改變

看完這本書後,我立即開始了行動,當我扔掉那些好久沒用的東西之後,發現生活變得簡單而且幸福了,面對的選擇也少了,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最喜愛的物品,每一件都倍加珍惜。

以後我的衣櫃裡只有當季的幾身衣服,出門的時候再也不會糾結於選擇衣物;櫥櫃裡擺放的都是自己最喜愛的餐具,曾經擁擠不堪的各種碗筷已一去不復還;冰箱裡只有幾種自己最愛吃的食物,再也不會擔心食物吃不完而過期或者腐爛了。

其實,這本書教給我的遠遠不止整理物品這樣簡單,它更多的是帶給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夠用斷舍離的方式構建我的生活方式,人生將會變得簡單、輕鬆而且幸福。

捨棄帶來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