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一輩子很長,卻又很短,因為:最關鍵的幾步往往不容走錯,否則後患無窮!這方面,民間有很多流傳的俗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不少人生哲理,值得學習與深思,可謂是老百姓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人過三十不學藝”,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句話。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為什麼要說“人過三十不學藝”呢?這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生活壓力大。年輕時能盡情學藝,所謂“藝多不壓身”,這是因為有父母替自己扛住生活的壓力,所以自己可以專心致志地學習。但是,三十歲之後,往往已經成家,“上有老,下有小”,客觀上講,一個人已經很難再抽出時間和精力再去學一門手藝。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第二,“藝多不養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幻想著樣樣兼通,往往就容易變得樣樣稀鬆。過了三十歲,與其再去學新的謀生的手藝,還不如靜下心來,把之前學的手藝堅持下去,做到“一招鮮,吃遍天”。如果不是情況特殊,就不應該再頻繁地更換謀生之道了。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其實,這本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正如老百姓常說的“貪多嚼不爛”。《風雲第一刀》中曾提到,王憐花“文武雙全,驚才絕豔,所學之雜,涉獵之廣,武林中還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上……不但星卜星相,琴棋書畫都來得,而且醫道也很精,易容術也很精,十個人都學不全的,他一個人就學全了。” 然而,“就因為他見獵心喜,什麼都要學一點,所以武功才不能登峰造極。” 與其相反,阿飛雖然聰明才智並不比王憐花更高,但“因為他只學了一樣事,只練一劍,他這一劍本可練到空前絕後,無人能抵擋的地步。 ”孫小紅說:“阿飛的劍為什麼可怕? ……他快,只因為他比別人專心,‘小李飛刀’也一樣,他若是練了別的武功,反而會分心,也許就不能這麼快了。”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在求職上更是如此,“藝多不養人”,與其學習很多門手藝,倒不如就老老實實地挑選一門手藝,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然,如果年輕,那時間多,還來得及“試錯”,這門手藝不喜歡,就換一樣來學。但是,如果過了三十歲,還沒有穩定下來,像狗熊掰玉米棒子似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那一輩子就可能一事無成。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所以,“人過三十不學藝”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一定要定好自己這輩子所要從事的行業,對男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人過三十不學藝”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同樣重要,那就是——“人過四十不立子”!要孩子一定要趕在三十歲之前,四十歲之後就不要再要孩子了。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身體受不了,精力跟不上。四十歲之後,身體漸漸老化。這時候再要孩子,夫妻雙方往往會精力跟不上,既身體累,又照顧不好孩子。俗話說“五六歲的孩子,狗都嫌”,但是自己年近五十,卻要送他們上幼兒園,並天天說教,你會將自己累得苦不堪言。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第二,關係用不上,強撐活受罪。四十歲要孩子的話,等孩子二十多歲大學畢業要找工作時,正是需要社會關係的時候,而自己卻剛好六十多歲,該退休了。一退休,以前積攢的各種關係正好都用不上了,給孩子幫不上什麼忙,所以這窩心不?還有的家長為了給年幼的孩子撐場著,七十多歲了還不退休,滿以為可以發揮餘熱,給孩子再撐起一片天。沒想到,年紀大了,精力不濟,沒管好孩子,又給自己惹了事。讓自己晚節不保,這又是何必?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第三,沒法看孫子,一生不清閒。中國的家長往往還要承擔看護孫子的責任,但是如果你到四十歲之後再要孩子,那麼等你孫子出世時,你往往就要七老八十了,這時候再看孫子,你還有精力不?還能看好不?你這一生還有清閒不?萬一你再生個病,孩子“上有老,下有小”,這時可有得罪受了。正因為如此,所以老百姓常說“四十不立子,到老累個死”,或“四十不立子,一直累到死”,告誡人們一定要在四十歲之前要上孩子。

“人過三十不學藝”,下一句是啥它關乎1生幸福!

人的一輩子之中,最關鍵的只有幾步!所以它往往不容走錯,否則一步錯,步錯錯,會給一生帶來無盡的麻煩!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事要幹,所以,請記住“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不立子”,這兩句人生格言吧!老百姓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不可不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