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庚子北京使館區被圍圖記


【凱利牧師1900年6月中旬前拍攝的正陽門,這是一張未毀前的正陽門照片,正陽門箭樓在6月16日毀於大火,此後,洋人也不容許再上城門了】今年華辰秋拍影像專場中有一組照片記錄了1900年春夏之際,發生在北京使館區域內的真實影像。為凱利牧師在使館被清軍圍攻期間拍攝的,是目前發現的最真實最全面最清晰的一組反映使館區被清軍圍攻期間,使館區內部的照片,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

【使館被圍期間英國使館大院內的場景,照片右側這個建築是原淳王府的西翼樓,被英國人改造成為小教堂。在照片左側則是一個鐘亭,在使館被圍期間,這裡有一個佈告板,外面的信息隨時會發到這塊佈告板上。】1900年6月20日起,義和團和清軍開始圍攻使館圍攻使館達56天之久,直到8月14日,八國聯軍解圍,這場衝突才告一段落。

【這是使館被圍期間由一門古董炮改裝而成的加農炮。它有多個名字“貝蒂”、“國際”、“拳手比爾”、“老克洛克”。這門炮在抵抗清軍進攻使館期間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今這門炮被收藏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博物館。】義和團從1900年6月上旬起即大量進入北京,最初其活動地點主要在外城。6月12日起,義和團開始在內城焚燒教堂,但並未對使館進行攻擊。


【這張照片拍攝於七月休戰期間的戈頒堡壘。戈頒堡壘內設置有一門諾登菲爾德機關槍,這是六位“參與戰鬥的教區牧師”和機槍手墨菲軍曹合影。左起公理會玉嘉利牧師、衛理公會嘉菲力牧師、左三中間最高者就是這批照片的攝影師美國長老會凱利牧師、聖公會鄂方智牧師、右二穿白色衣服的是倫敦會的牧師斯通豪司、右一則是江戴德牧師。】

【翰林院緊鄰英國公使館。甘軍士兵將煤油灑在翰林院的大樹上,計劃藉此引燃英國使館,進而焚燒整個使館區。火攻未成,翰林院卻被燒燬,裡面珍藏的《永樂大典》大多化為灰燼】據英國使館人員樸笛南姆威爾所著《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義和團第一次出現在使館附近是在6月12日。這天,兩名義和團民乘騾車從使館前的馬路經過,他們並未攻擊使館,而德國公使克林德卻衝出使館向他們進攻,拘捕其中一人。

【加上了防禦設施的使館區中御河橋】6月13日,大批義和團在意大利、奧地利使館附近焚燒教堂,但也並未進攻使館。相反,是使館洋兵到使館外向義和團開槍開炮,打死打傷多人。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出門欲到總理衙門談判時被清軍擊斃克林德於東單牌樓。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令榮祿攻打使館區,榮祿派出了董福祥率領的甘軍執行這一任務。


【使館區內的北御河橋】自6月20日至6月23日,甘軍和義和團一連四天每日發射炮彈300多發,炸燬比、奧、荷、意四國公使館。使館區內被圍人數約3000人,當中約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中國教民;400人為外國男性平民,147名婦女及76名小童。另有士兵、水兵及陸戰隊共409人,武裝有3挺機槍及四門小口徑火炮。各國在準備以武力解救使館的同時,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

【人們在英國公使館內歡呼援軍的到來】清軍和義和團雖有數萬之眾,且配備有火炮和炸藥,但始終沒有徹底攻下區區幾百人守衛的使館區。究其原因,還是內部問題。在是否真的要屠殺使館洋人的意見上,清廷高層是有分歧的。雖然慈禧向十一國宣戰,雖然各親王、端王等當權派也力主剿殺洋人。但持反對意見的也不在少數,或是不好公開反對,但暗中拖延、牴觸的大有人在。顯然,攻打洋人使館的高層中就有這種力量參與,而且佔上風。

【使館解圍後食品供應委員會在英國使館內合影】1900年8月14日凌晨,俄軍攻破東直門衝進城內,但很快被董福祥的軍隊打出了東直門。8月14日早上,日軍開始攻擊朝陽門,美軍攻佔廣渠門並很快爬上城牆並最終佔領廣渠門。同日,英軍向廣渠門攻擊時,由於美軍先期一步佔領了該門,英軍很順利地通過此處。並且立即佔領天壇。在進攻北京的各國軍隊中,最為幸運的當屬英軍。


【英國公使竇納樂(倒數第二排,中坐者)與海關義勇軍隊員在使館區解圍後合影。】由於英軍司令蓋里斯手裡有一“絕密武器”,這是聯軍佔領天津時,一個從北京使館裡冒死突圍出的中國教民送給蓋里斯的小紙條,上面畫著北京內城使館區旁邊護城河水面下一個秘密水門的位置。水門直接與英國使館相連。英軍進入廣渠門後,按照小紙條上的標識很快找到水門。英軍中的錫克教士兵砸開護城河下的鐵柵欄,順利到達使館解圍。

【英國公使竇納樂(倒數第二排,中坐者)與英國海軍陸戰隊員及其他守衛者在使館解圍後合影】8月16日晚,聯軍基本上已經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離京,珍妃投井溺斃,下罪己詔,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懷來縣,隨後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後來又逃到太原和西安。至此庚子事件最終以聯軍獲勝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