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到今年,陳琴笙退休整整18年,不過,這18年來,他是名副其實的退而不休,依然花了許多精力放在土壤修復的研究之上,開發出了土壤清潔劑等專利產品。稍有不同的是,退休前,他專事為土壤“治病”,退休後,他還在為水體治病,在最近10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在與藍藻“較勁”,通過他的努力不但研究出滅殺藍藻的技術,還研究出了把藍藻製成藻蛋白粉,讓藍藻變廢為寶獲得“新生”。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空閒時,陳琴笙喜歡看各種專業書。

太湖藍藻事件後,他用18個月時間環太湖實地調研

2007年5月底,太湖爆發藍藻事件,湖水大面積汙染甚至影響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該話題一時間成了媒體報道的焦點。“我第一次關注到藍藻就是在看新聞聯播的時候,當時聽完新聞裡說的,就記在心裡了。這種簡單生物的危害力這麼大,就沒有辦法治理嗎?”陳琴笙開始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藍藻的結構和價值。但是能從書本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於是,他思量了一下,決定從實地調查開始,先搞清楚太湖藍藻的來源和生長規律。

儘管早已退休,但陳琴笙每天仍在正常上班。從2008年4月開始,他斷斷續續用了18個月時間,繞著太湖“走”完了一圈,並將這一路上與藍藻相關的所見所聞撰寫成了報告,同時親手繪製了一幅“太湖水域分佈簡圖”。“還記得當時和同事一起出差去湖州,人家得了空都會去找好吃的好玩的,我有了空就自己乘公交車跑太湖邊去,看他們那裡的藍藻生長情況。”陳琴笙說,在湖岸邊,把手伸進湖水裡撈一把,聞聞味道,就大概能看出水質情況,嚴重的地方甚至老遠就能聞到藍藻散發出的臭味。

陳琴笙回憶,那年夏天,有一次他到宜興的太湖水域走訪,當時湖面上全是藍藻,他想找艘漁船帶他去湖裡轉一圈看看情況,於是找到了岸邊養殖基地裡一位50多歲的漁民。“人家看我一個糟老頭子。腿腳還有些不利索,就問我要去湖裡幹嘛,一聽我是為了藍藻來的,很爽快地就帶我上了船,完了也不肯收我的錢,臨走還非要塞給我一袋小魚乾,讓我帶回家吃。”陳琴笙說,漁民當時的熱情讓他很有感觸,也是他堅持治理藍藻的一大動力。

這一圈看下來,陳琴笙發現,太湖水域的藍藻“生源地”主要集中分佈在太湖水域的宜興、湖州一帶。“這主要和當地養殖漁業的方式有關。”陳琴笙說,這兩處養殖基地的漁民習慣以雞糞作為飼料,由此產生的肥水流入太湖,成為藍藻生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陳琴笙在碾壓已經脫水的藍藻

讓藍藻變身“藻蛋白粉”,變廢為寶獲得“新生”

實地走訪完整個太湖水域的情況,陳琴笙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光是目前採取的打撈藍藻當肥料的處理方式,成本很高,價值有限,並且難以徹底治理藍藻。“目前這種季節性打撈藍藻的方式,好比割韭菜,打撈一批又會長出來一批,永遠撈不盡。”

於是怎樣可以讓藍藻處理價值最大化成了陳琴笙感興趣的課題。“我之前查資料時看到過我國常用的一種動物飼料添加劑叫魚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藍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我就在想著兩者是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有了想法後的陳琴笙開始著手實踐。他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開始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將打撈上來的藍藻脫水、碾碎,用其擁有專利的土壤清潔劑進行加工,最後製成了藻蛋白粉。

通過實驗,陳琴笙得出結果:進口魚粉中的動物性蛋白含量約60%,與他做出來的藻蛋白粉中蛋白含量差不多,而後者的成本卻低得多。陳琴笙介紹,一噸新鮮藍藻可加工製造20公斤藻蛋白粉,市場價200多元,扣除打撈、加工成本,利潤可以超過100元。“這種藻蛋白粉如果可以代替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進口魚粉,那不僅藍藻的經濟價值提升了,還能實現藍藻的‘以治養治’。”

他的治藍藻思路獲得專家認可,仍在等待“合夥人”

去年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舉辦了一次藍藻治理與綜合利用創新大賽,還特地聯繫到了陳琴笙,邀請他帶著自己的藻蛋白粉項目參賽。經過專家組一系列的評審,陳琴笙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獲得了特別獎。“因為我這個目前只在小試階段,專家們也認為理論上這是一個可行方案,所以給了我一個特別獎。雖然還沒能投產,但能被專家們認可,我還是很開心的,說明我做的事情並不是沒有意義。”

但是,陳琴笙也還有著自己的遺憾。直到目前,他研製出的藻蛋白粉已經通過了兩次小試,但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廠家進行試驗投產。“我在去年12月時,在《武進日報》上公開尋找過治理藍藻的‘合夥人’,我願意無償奉獻自己的技術成果,希望能找到這個領域的機構和企業實現接下來的試驗和投產。”快一年過去了,這期間也有幾家企業聯繫過陳琴笙,對他的藻蛋白粉表示出興趣,但是由於藍藻打撈許可和前期投入等問題,始終沒能達成合作,在此,陳琴笙希望該領域的企業機構有興趣的話可以積極聯繫他。“藻蛋白粉實現的是‘以治養治’,在有效治理藍藻的同時,不僅可以降低飼料的成本,企業也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值得一試。”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陳琴笙參加安徽省藍藻治理創新大賽的獲獎證書

治藻的同時不忘土肥研究,獲得十多項專利

陳琴笙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1964年被分配到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從事土肥研究,田間地頭每天跑,做的最多的就是給土壤“看病”,從業四十多年,獲得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雖說近十年來,他一直在和藍藻“較勁”,但是退休後,他自己的專業也從未放下過。

2000年,陳琴笙退休後,受原單位挽留又返聘工作了4年時間,直到2005年,他和老伴回到了武進定居生活。回來以後,陳琴笙並沒有閒下來,用他的話說,大半輩子都在和土壤打交道,閒下來不去地裡走走都不習慣。於是,陳琴笙來到了我市一家化肥企業,給該公司一個百萬噸規模汙染治理的項目當起了技術顧問,業餘時間還喜歡在家擺弄自己的那些瓶瓶罐罐做些小實驗。他自行研製出的土壤清潔劑可用於農作物的疾病防治和土壤汙染,有效還原受汙染的土壤,效果可以和美國進口農藥相媲美,但成本卻只要進口農藥的十分之一。退休後返聘的這十多年裡,他先後拿到了包括土壤清潔劑在內的十多項專利。

目前,藍藻蛋白粉的試製因為天氣原因暫時告一段落,陳琴笙又有新的計劃。“我在土肥領域工作這些年,經驗還是積累了一些的。我希望把自己這些年在土壤治理方面的經驗整理一下,形成系統有效的文字內容,給有需要的人參考使用。”說著,陳琴笙從他書桌上的文件中抽出了一本已經整理好的《土壤汙染治理手冊》給記者。

雖然裝訂比較簡單,但是手冊從土壤汙染的分類、原因、檢測、防治等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每種汙染都對應著相應的檢測方法和防治手段。“我平時除了自己的專業也沒有其他愛好,現在老了,就想把自己的這些經驗知識分享出來,能真正做到老有所為,就很滿足了。”

故事|18個月實地調研,常州退休老人讓藍藻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