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句話介紹蒙台梭利教學方法?


我也是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惴惴不安的懷著對一個生命的責任感,開始大量閱讀育兒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的就會發現有一個蒙臺索利的教育理念,所描述出來的那個美好的畫面,像天堂一樣ヾ(◍°∇°◍)ノ゙

蒙臺梭利教室裡,老師和孩子所呈現出來的狀態,讓我們感受到教育最本真的魅力。但是:

究竟什麼是蒙臺梭利教學法?

如何實現蒙臺梭利工作循環?


對我來說,神秘的就好像西天的真經。今天在經歷了AMS蒙臺梭利國際認證教師培訓和一線主班老師的教學實踐。我似乎觸摸到一點點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真諦。

蒙臺梭利教學法到底長什麼樣?

下面我們來聊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魔法能夠讓蒙臺梭利教室裡的孩子,能夠像日出的太陽那樣,噴薄而出的創造力和能量?我將用三句話來總結蒙臺梭利教學法,那就是:


如何用三句話介紹蒙臺梭利教學方法?



這三點,也可以作為家長判斷一個學校是否是正宗蒙臺梭利的基本標準。

1

創設有吸引力的環境


成人營造的社會環境,其實並不適合兒童,兒童一直都是被隔離著一層,因此他們並不是很瞭解成人的社會。都是以我們成人的身材高度設置的,我們在這個家庭裡生活得非常的舒適安逸,並且生活了很久,突然這個小生命來了,孩子無論是在生理心理認知,身材尺寸上,都和我們非常非常的不一樣,他在這個環境中是被隔離的,他不知道你怎麼你怎麼樣?把吊頂的櫃子打開,他也看不懂“巨人”怎麼樣穿上一個新的繫帶的皮鞋。

“巨人國”

因為你們“閃電俠”的動作又快,又難,他既看不懂,也看不清楚。你們“巨人”的傢俱又高又大,孩子們,也沒有可以玩耍的廣闊空間,他的所有一切的行為,都要遵從“巨人”的家庭規則,而這規則從一開始,就是以“巨人”習慣所設定的,並沒有考慮這個新來的,小家庭成員。

所以家庭中的兒童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生活的如此的,安逸和舒適,常常被警告打翻了這個,弄亂了那個。兒童,和我們成人一樣,喜歡住在屬於自己溫馨舒適的家裡。

所以,蒙臺梭利學校都不稱為幼兒園,而是叫兒童之家,在意大利蒙臺梭利的幼兒園叫Casa,因為他是直接從意大利語翻譯過來的,意大利語Casa是家的意思,所以現在很多國內蒙氏幼兒園還是沿用了這一傳統,會把3-6的班級稱為Casa班,1.5到3歲的班級稱為IC班, Infant Community幼兒團體,0-1.5歲的班級稱為Nido班,意大利語巢的意思,就是一個更小更溫暖的家。

蒙臺梭利教師的整體設置,尤其是在0-3階段,非常簡單,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


我們在努力營造一個屬於孩子的家。我們希望這裡的一切都是屬於孩子的,都是為孩子設置的。兒童之家基本上:

1、一切尺寸和高度都要符合,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所以,一歲半的孩子和四歲的孩子的班級的傢俱高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包括裝飾品懸掛的高度也要符合,這也是我們去判斷一個幼兒園非常細節的標準;

2、這個環境除了適合孩子,還要有吸引力。

我們人是感官動物,感官的學習從從我們剛剛出生,綿延一生。感官刺激,對我們的大腦有非常好的一個學習效果,所以,美好的事物,會更加的激發我們學習的興趣。

兒童之家的,物品,樣樣都力求精美雅緻,並且還能反映出主班老師的個人審美和文化。這些小物件往往都不是,統一定製的,而是通過老師或園所經營者,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一件的淘回來的,然後放在他心愛的教室,她心愛的這個和孩子們的家裡。所以另外一個,某是教師的,特點,就是它會有一些只屬於他這個教師獨有的裝飾品;

3、自由的環境。

孩子在這個環境中遵循了,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這三原則,便可以自由探索,這是真正屬於孩子的世界。家長進入蒙臺梭利教室觀察,常常感慨,覺得孩子在這裡比在家裡還要自在輕鬆,彷彿展現出了真正的自我。


如何用三句話介紹蒙臺梭利教學方法?



2

兒童如何工作?


我們從前文敘述,三個月的實驗科學家案例中明白,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內在精神需求,小嬰兒每天不知疲憊就是在琢磨這個世界怎麼回事。

兒童在蒙臺梭利教室裡工作的原理就是,兒童探索未知的驅動力帶領下,完成教室裡設置好的有吸引力有挑戰的工作,兒童獲得了技能提升,進一步獲得了自信,帶著更強的驅動力去繼續探索,工作。一個充滿能量的循環。

我們平常和孩子相處,在孩子相處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件事兒,就是我越不讓你玩兒的事情,你越想玩兒,越是大人乾的事情,你越想幹。廚房,浴室,衣帽間,

媽媽做的每件事情他都充滿了興趣。

在0到3歲這個階段

這就是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課程就是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照顧他人。

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加入集體生活,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的第一步,他們要學習照顧自己,最基本的穿衣服,脫衣服,扣扣子,當鞋帶,打蝴蝶結,洗碗,拖地,疊被子,收拾玩具等等。

但是對這些事情有興趣的孩子往往是一歲多的就是他們,在我們成人眼裡邊還具備不具備這些能力的狀態下,孩子充滿了學習探索的熱情,如果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的耐心和支持,多加練習,就能很順利的學會這些技能。

當孩子們已經四五歲

成人反過頭去,想讓孩子們學習照顧自己,這時候往往會收到非常負面的反饋,這些小皇帝們的學習的熱情早已被扼殺在一兩歲時,這時候你再回去,想讓他去學習,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這些活動的挑戰,已經不能吸引,四五歲的孩子,錯過了學習最好的時機。

在蒙臺梭利的教室裡邊。我們的教育所要求的就只有一項:利用兒童的內在力量,實現他們的自我學習,這可能做得到嗎?

答案:可能,而且還是必須的,為了發展兒童的專注力,我們必須漸漸的激發他們的注意力,一開始的時候最好選擇吸引孩子感官的東西,因為他們容易識別,且非常有趣。

例如:各類大小不同,顏色各異,按照光譜排列的圓柱體,發出明顯不同聲音的樂器和教具,用觸覺可以分辨的粗糙表面,然後,我們在教兒童字母書寫,閱讀語法設計,較為複雜的數學運算,歷史和科學,兒童的知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構建起來的。

一般的進程,Nido班學習照顧自己,IC學會照顧他人和環境,通過這些日常生活的鍛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入Casa班進行系統的語言數學藝術科學的學習。而這些準備中,最重要的就是專注力!

3

保護專注力走進心流

蒙臺梭利博士在一百年前的羅馬兒童之家,觀察到每個兒童身上都與生俱來的專注力,並把保護專注力作為蒙氏老師的第一原則,蒙臺梭利認為設計出激發兒童專注力的工作,就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開始。這個專注力,其實就是現代心理學派所推崇的“心流狀態”。

當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正好符合他的內在精神需求,我們會出現一種“心無旁騖,物我兩忘”的狀態。

如何用三句話介紹蒙臺梭利教學方法?


FLOW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畢生致力於研究成功人士的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提出了FLOW這個概念。

心流是一種感覺、狀態和體驗,是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並能推動自己完全投入進去,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狀態。它包含愉快、興趣、忘我等情緒,同時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在這種狀態下,人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和周圍環境的變化。在這種情緒體驗中,不光是期待結果的出現,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對參與者的獎賞和鼓勵。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高興得都不知道累了”。體力的消耗會不斷的經由精神的支持而得到補充。那些能夠保持精力充沛一天過出48h的成功人士,除了天賦異稟,就是掌握了心流的秘訣,在精神滿足和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中,取得了我們不可企及的成功與偉業。

眼睛閃閃發亮的蒙氏孩子

瑪麗亞蒙臺梭利在她小小的兒童之家裡,用醫學博士的嚴謹分析,用教育家的認真觀察,比米哈伊早幾十年發現了人類身上這與生俱來的天賦,並應用在教學中。蒙臺梭利博士發現,如果能給孩子適合有趣的工作,讓孩子進入重複忘我的工作狀態中,在工作中練習了技能,獲得了滿足感的孩子“眼睛閃閃發亮,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這就好像在兒童的靈魂深處開通了一條大道似的,這條大道通向兒童所有的潛能,把兒童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在有關心流的研究中,都僅停留在心流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可是蒙臺梭利博士和教室裡的孩子們告訴我們:心流是擁有有意義人生的獨門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