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導讀:除了維多利亞女王,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以及許多耳熟能詳的人物和事件,都和今天德國的符騰堡境內,當年的土瓦本地區密不可分——另外,如今的西班牙、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王室,也多少都和這地方有點關聯,翻譯碩士百科:德國·真歐洲家長

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德國的貴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法蘭克王國墨洛溫、加洛林家族。法蘭克王國分裂後法國有卡佩、瓦盧瓦、波旁(波旁和瓦盧瓦可以算卡佩的分支)。 意大利有薩伏伊、埃斯特、伊夫雷亞。英國有金雀花以及較早絕嗣的諾曼家族

在德意志,最古老的得屬韋爾夫家族。然後是早期幾個比較早的但已絕嗣的有薩克森、比隆、薩利安、霍亨斯陶芬、盧森堡。再後來就是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韋廷、維特爾斯巴赫、哈布斯堡、霍亨索倫、策林根、阿斯坎。

一、韋爾夫家族

韋爾夫家族是歐洲古老的家族,家族中出現過如勃艮第王國的魯道夫一世、獅子亨利、神羅皇帝奧托四世、漢諾威選侯國王、英國的漢諾威王朝等。

1、發源

韋爾夫家族的創始人是韋爾夫,是Altorf伯爵(今符騰堡境內,當時的土瓦本)。這個家族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尤迪斯嫁給了虔誠者路易,生下了禿頭查理。韋爾夫的兒子康拉德一世(卒於912年)被封為歐塞爾伯爵(今法國勃艮第大區,當時的上勃艮第)。家族在土瓦本和上勃艮第擁有廣闊的領地。康拉德一世有兩個兒子。長子魯道夫接替了歐塞爾伯爵,次子韋爾夫則前往士瓦本接任了Altorf伯爵。於是韋爾夫家族分成了兩個分支。長子魯道夫的那一支的稱為勃艮第支,次子韋爾夫那一支稱為士瓦本支。

2、勃艮第支

878年,屬西法蘭克的普羅旺斯(即下勃艮第)貴族博索自立為普羅旺斯國王,被西法蘭克國王擊敗。888年,就是在巴黎伯爵厄德成為國王之際,屬東法蘭克的上勃艮第貴族選舉魯道夫為國王,稱魯道夫***一世。上勃艮第的獨立引起了東法蘭克國王阿努夫的討伐。但是魯道夫一世擊敗了阿努夫,捍衛了上勃艮第的獨立。912年,魯道夫一世去世,其子魯道夫二世繼位。魯道夫二世積極向意大利擴張勢力。而普羅旺斯(下勃艮第)國王雨果也不斷向意大利進攻。但是最終上勃艮第取得了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933年,上下勃艮第達成一個交易:魯道夫二世用意大利換來下勃艮第。

於是上下勃艮第統一成為勃艮第王國,因為首都在阿爾,也被稱為阿爾王國。而下勃艮第的雨果則成為意大利國王。作為交易的附加條件,魯道夫二世把女兒阿德萊德嫁給了雨果的兒子洛泰爾。這個阿德萊德後來嫁給奧托一世大帝,使奧托得到意大利國王,這是題外話。

但是好景不長,迫於德意志國王捕鳥者亨利的壓力,魯道夫被迫承認德意志的宗主權,但勃艮第仍然保留很大的自主權。韋爾夫家族的統治在勃艮第又經歷兩代,到魯道夫三世的時候,韋爾夫勃艮第支系絕嗣,迫於外孫神羅國王康拉德的壓力,魯道夫三世承認康拉德二世***作為繼承人。於是韋爾夫家族的勃艮第落入了薩利安家族手中。韋爾夫家族統治勃艮第時期是888-1032年。

3、士瓦本支

在士瓦本地區的支系,接任Altorf伯爵,後來家族的韋爾夫三世做到卡林西亞公爵(1047-1055)。但韋爾夫三世沒有後裔,只有一個妹妹。因此隨著他的死亡,韋爾夫家族士瓦本支系畫上了一個句號。此支系擔任Altdorf伯爵的時期是816-1055年。

韋爾夫三世的妹妹庫尼貢德嫁給了意大利埃斯特(Este)家族的阿佐二世。埃斯特家族也是意大利的豪族之一。從阿佐二世的曾祖父開始,他家就是米蘭的統治者。阿佐二世和庫尼貢德的聯姻使韋爾夫家族士瓦本支在士瓦本的財產落入埃斯特家族手中。兩人有一個孩子叫韋爾夫。阿佐和第二任妻子也有一個孩子叫富爾克。韋爾夫繼承了韋爾夫家族在士瓦本的遺產,Altdorf伯國。而富爾克則繼承了家族在意大利的遺產米蘭侯爵和數個伯國。於是這個家族分開了,意大利的這一支叫富爾克-埃斯特家族,一般簡稱埃斯特家族,統治摩德納、費拉拉等地直到1803年絕嗣。而韋爾夫則前往德國士瓦本繼承Altorf伯爵,開創了後人皆知的韋爾夫家族。這一支被叫做韋爾夫-埃斯特家族,又稱為小韋爾夫家族。

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4、小韋爾夫家族

韋爾夫娶了巴伐利亞公爵奧托的妹妹。然後這時韋爾夫又走了紅運。內兄、巴伐利亞的奧托因反對國王亨利四世。然後韋爾夫就幫著國王去討伐內兄,於是國王就封他做了巴伐利亞公爵。他在韋爾夫家族內被稱為韋爾夫四世,但在巴伐利亞被稱為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一世。韋爾夫一世死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返程中。

韋爾夫一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韋爾夫五世(在巴伐利亞為韋爾夫二世),一個是黑人亨利。先是哥哥韋爾夫五世繼承巴伐利亞公爵,弟弟亨利繼承了士瓦本的Altorf伯爵和意大利的遺產。但是後來韋爾夫五世早逝且沒有後嗣,所以黑人亨利便繼承了韋爾夫家族的所有遺產。

黑人亨利娶了比隆家族的末代薩克森公爵馬格努斯之女伍爾夫希爾德。薩克森公爵馬格努斯死後無嗣,國王亨利五世任命蘇普林堡公爵洛泰爾為薩克森公爵而非黑人亨利。這讓黑人亨利很氣憤,但是比隆家族的遺產-薩克森的大片地產被劃到了韋爾夫家族名下。1125年皇帝亨利五世去世,黑人亨利支持自己的女婿士瓦本公爵腓特烈角逐皇位而反對薩克森公爵洛泰爾。而當無嗣的洛泰爾答應把獨生女兒兼唯一繼承人嫁給亨利的兒子驕傲的亨利,黑人亨利轉而支持洛泰爾。於是洛泰爾當選皇帝為洛泰爾二世。1126年黑人亨利死去,其子驕傲的亨利繼承了巴伐利亞公爵以及在薩克森的遺產,另外一個兒子韋爾夫六世則繼承了士瓦本的領地遺產。

1137年,洛泰爾皇帝病死。巴伐利亞公爵驕傲的亨利和士瓦本公爵競爭王位。由於韋爾夫家族的強大促使諸侯們選舉稍微弱小一點的士瓦本公爵的弟弟康拉德作為皇帝。1138年,驕傲的亨利帶著遺憾去世。其子獅子亨利被剝奪了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兩個公國,儘管都是合法繼承的。1142年,皇帝康拉德歸還了薩克森,但是拒絕歸還巴伐利亞。1150年,皇帝康拉德的侄子,獅子的表親紅鬍子腓特烈繼承皇位。紅鬍子繼位後忙於意大利事業,於是和韋爾夫家族和解。獅子亨利才得到巴伐利亞。亨利的叔叔韋爾夫六世也被給予斯波萊託和託斯坎那兩個侯國。韋爾夫家族又成為帝國境內最大的諸侯。1167年,韋爾夫六世的兒子韋爾夫七世在皇帝的意大利冒險中死去。無嗣的韋爾夫六世想把託斯坎那和斯波萊託兩個侯國賣給侄子獅子亨利,但是亨利拿不出這筆錢。於是韋爾夫家族的意大利遺產被給了皇帝巴巴羅薩。1176年,由於獅子亨利不支持皇帝的意大利冒險使得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思陶芬家族又一次戰爭。獅子亨利戰敗,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被沒收。薩克森給了阿斯坎家族,巴伐利亞給了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最後韋爾夫家族僅剩下薩克森領地呂內堡公國。1195年,獅子亨利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1197年,巴巴羅薩的兒子,皇帝亨利六世去世。獅子亨利的兒子奧托和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公爵菲利普兩人分別被一部分諸侯選舉為帝。1209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後奧托才確立了地位,稱奧托四世,他也是家族內唯一的神羅皇帝。但是奧托四世失去了教皇的支持,然後又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敗。旋即奧托失去了地位,不久奧托鬱鬱而終。奧托侄子的兒子奧托僅保有不倫瑞克-呂內堡公國,為不倫瑞克-呂內堡公爵奧托一世。這也是韋爾夫家族最後一塊封地。這以後這個家族更多的稱呼為不倫瑞克家族。

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5、不倫瑞克和漢諾威

不倫瑞克也延續了德國在中世紀後期的分封狂潮。該家族先後分出不倫瑞克-呂內堡、不倫瑞克-格魯本哈根、不倫瑞克-沃爾芬布特爾等支系。但只有呂內堡和沃爾芬布特爾支系堅持到了最後,其他紛紛絕嗣。不倫瑞克-呂內堡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在1692年被封為漢諾威選侯。於是這個公國更多被叫做漢諾威公國。這個家族也被漢諾威家族名稱取代。奧古斯特娶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由於他的新教信仰使自己的兒子喬治在斯圖亞特王朝絕嗣後繼承英國王位。從此漢諾威和英國君合。喬治一世和其子喬治二世以及曾孫喬治三世都兼任英國國王。1814年,維也納會議後漢諾威和巴伐利亞、薩克森、符騰堡被升為王國。英王喬治四世和威廉四世兼漢諾威國王。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後,由於女性不得成為漢諾威統治者,所以維多利亞的叔叔恩斯特-奧古斯特成為漢諾威國王。1867年,由於在普奧戰爭中幫助奧地利,普魯士合併了漢諾威。韋爾夫家族離開了歷史舞臺。

二、霍亨斯陶芬家族

霍亨斯陶芬家族發源於德意志土瓦本的一個名叫斯陶芬的城堡。腓特烈·斯陶芬(腓特烈一世)是士瓦本的普法爾茨伯爵腓特烈之子,原士瓦本公爵魯道夫***反對國王亨利四世,腓特烈一世幫助亨利四世打敗魯道夫,1079年,亨利四世將士瓦本公國封給腓特烈一世,他也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第一個土瓦本公爵。1089年,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的女兒阿格尼絲結婚,進一步穩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與薩利安家族的關係。腓特烈一世夫婦的孩子包括後來公爵爵位的繼承人長子腓特烈二世(紅鬍子腓特烈之父)和後來次子、後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康拉德三世(生1093卒1152)。

1116年,由於亨利五世無嗣,他在進軍意大利之前指定腓特烈二世為代理人。1127年,亨利五世死後,腓特烈二世與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競選國王,但失敗,洛泰爾二世當選國王,隨後雙方爆發內戰。

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無嗣,他指定自己的女婿、韋爾夫家族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為繼承人,但德意志貴族們為了和強大的威爾夫家族抗衡,推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王,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12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在小亞細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且兒子幼小,於是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不僅強行瓜分了韋爾夫家族的薩克森和巴伐利亞(1180),還進攻教廷所在的羅馬(1153),迫使教皇亞德四世(艾德里安四世)為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5)。為了反抗腓特烈一世的進攻,教皇、威尼斯、倫巴第和北部意大利聯合起來組成了“神聖同盟”。阻撓了腓特烈大帝的野心,但此時的德國已經強大到足以和教皇抗衡。1165年,皇帝擁立了一位教皇巴塞爾三世,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抗衡,不過羅馬教廷當時有很強的實力,加上英法不願坐視德國獨霸,1177年腓特烈被迫承認羅馬教皇的地位,並於1179年接受了教皇選舉法。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十字軍東征中落水而死,王位傳給他的兒子亨利六世。

在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鬥爭,併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國的統治權,也因此陷入與教皇的衝突中。但由於國王精力主要放在意大利,在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的兒子康拉德四世僅統治四年,主要是在與教皇的爭鬥中,德意志僅僅委託代理人進行統治,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康拉德四世死後,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後的男性後裔16歲的康拉丁在西西里爭奪王位,被活捉在那不勒斯被斬首示眾,該家族被滅絕了。

三、薩利安家族

薩利安家族紅髮康拉德的父親是法蘭克尼亞公國內最早期的奧斯特拉西亞的望族——維多家族,他的母親是康拉德一世***的女兒。家族在法蘭克尼亞西部有許多伯爵領地。紅髮康拉德是奧托一世的女婿和得力干將,曾獲洛林公爵稱號(後因反叛被剝奪)。法蘭克尼亞和薩克森素有矛盾,薩克森王朝最後一任皇帝亨利二世上臺後,為了抑制萊茵河上游這一家族龐大的勢力,竭力打壓這一家族,家族的許多領地也喪失了。康拉德二世是家族的嫡子、紅髮康拉德的重孫,幼年喪父,他在1016年迎娶了施瓦本公爵赫爾曼二世的女兒。他對奧托家族的仇恨,甚至傳遞到整個薩利安王朝時期。1024年亨利二世死後,康拉德二世被推選為德意志國王的會議上,大多數薩克森諸侯都沒有出席。薩利安王朝統治神羅自1024年-1137年,後來絕嗣了。

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四、哈布斯堡家族

1、哈布斯堡家族與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萊茵河邊的德意志地區阿爾薩斯,公元六世紀被法蘭克國王封為阿爾薩斯公爵。公元十世紀,家族的一支向東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在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

奧地利地區最早於976年由奧托二世建立的東方馬克,封與巴本堡家族,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 1156年,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馬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亞國王奪取了奧地利。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魯道夫一世打敗不服的波希米亞國王,奪得奧地利,自此哈布斯堡皇室擁有奧地利長達600餘年。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德意志國王。1298年阿道夫被廢,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伯特一世被選為國王,但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盧森堡伯爵被選為國王。

盧森堡伯爵之後,阿爾伯特的次子腓特烈三世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都被選為國王,腓特烈三世還被打敗,此後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失去德意志國王位,只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範圍。14世紀,新成立的瑞士聯邦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

1365年,哈布斯堡家族兩位兄弟艾伯特和利奧波德簽定協議,艾伯特擁有下奧地利公國(今日的上下奧地利),利奧波德則坐擁有上奧地利和內奧地利和公國(包括奧地利西部、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奧地利這種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下奧地利公爵家族絕後才得以結束。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再次歸由一位公爵統領。 

2、哈布斯堡王朝與神聖羅馬皇帝

1422年,下奧地利公爵阿爾伯特五世娶了神羅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女兒,並被指定為繼承人。

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伯特即位為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未加冕為皇帝)。自他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但不久(1439年),阿爾伯特葬身沙場,僅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洛,拉迪洛出生後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而奧地利公爵和德意志國王由內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繼承(後加冕皇帝)。拉迪洛去世後,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腓特烈三世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王朝也逐漸步入鼎盛期。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與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的戰爭中,幾乎失去了全部的奧地利領地(包括維也納)。

腓特烈三世之子馬西米連一世於1477年迎娶勃艮地公爵大膽查理獨女瑪麗,先是繼承了屬於勃艮第公國的尼德南。在1490年馬加什一世去世後,重新奪回了奧地利,並在1493年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去世後,繼承了奧地利大公和德意志國王(1493年~1519年),1508 年,教皇授予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自他以後,德意志國王當選後即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無須去羅馬接受教皇加冕。

馬西米連的兒子英俊王腓力,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馬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查理五世的弟弟)於1521年5月25日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併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3、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西屬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首位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阿拉貢國王、巴塞羅那伯爵、瓦倫西亞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西西里國王頭銜。同年,他又從其母胡安娜那裡繼承了卡斯蒂亞國王頭銜。

1519年查理的祖父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並繼承了其祖父的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提羅爾伯爵頭銜。1520年,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奪得波希米亞

1526年,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激戰,路易戰死。奧斯曼帝國撤軍後,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費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並很快平定競爭者。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1556年,查理五世因為在擊潰新教力量的最後努力失敗後,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兒子和弟弟,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

哈布斯堡王室家族成員流行與他們親屬結婚的傳統,使得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被法蘭西的波旁王朝所取代;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男嗣,被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奧地利共和國取代。

4、哈布斯堡王朝與西班牙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女王儲瘋女胡安娜繼承卡斯蒂利亞王國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1506年菲利浦早逝,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查理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無嗣,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5代的統治。王位傳給了卡洛斯二世的姐姐與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也就是後來的腓力五世),對此強烈不滿的哈布斯堡奧地利分支與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西班牙波旁王朝將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其他一部分意大利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承認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

5、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費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費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由於無男性繼承人,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只繼承了奧地利大公位,因此爆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此後一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6、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1740年10月,瑪麗亞·特蕾莎繼承了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她的丈夫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當選神聖羅馬皇帝。自此,帝國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王朝。1806年,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的領地,改稱奧地利帝國。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又改稱為奧匈帝國。王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而1918年被推翻,奧地利成立共和國,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考研·翻譯碩士:德國古代貴族對當代全歐政治格局的影響(百科)

五、拿騷家族(低地國家)

拿騷家族起源於德意志中部的拿騷伯國,由瓦爾拉姆一世於1151年創建。1255年拿騷兩名並治伯爵瓦爾拉姆二世和奧托一世分立,自此拿騷家族分裂為瓦爾拉姆支系和奧托支系。

1. 瓦爾拉姆支系統治魏爾堡、伊德斯坦等地,並繼承拿騷伯爵稱號,成為拿騷家族的主支。1292年拿騷伯爵阿道夫Adolf獲選為德意志國王,建立拿騷王朝在德意志的短暫統治。1355年此支系分裂為數個政權,其主支統治魏爾堡,稱拿騷-魏爾堡伯國。此後瓦爾拉姆支系之領地續有分裂,直至1816年拿騷-魏爾堡公爵威廉重新統一此支系各領地,建立拿騷公國。拿騷於1866年被並歸普魯士,但其最後一任公爵阿道夫在1890年取得盧森堡大公之位,除了1940-1944年德意志佔領盧森堡期間外,此支系一直維持在盧森堡的統治,延續至今。

2. 奧托支系統治迪倫堡、西根等地。16世紀此支系的成員威廉一世繼承拿騷-奧蘭治伯國(位於法蘭西南部)(威廉一世亦為西班牙轄下荷蘭省的省督),形成奧蘭治支系。其後威廉一世領導尼德蘭北方七省發動反西班牙革命,並於1581 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威廉一世任尼德蘭執政官,自此奧蘭治支系世襲統治尼德蘭。 1795年法蘭西征服尼德蘭,推翻奧蘭治支系的統治。但在1813年奧蘭治王朝復辟,並在1815年將其統治範圍擴及比利時和盧森堡。其後比利時於1830 年脫離尼德蘭,盧森堡的統治權亦於1890年轉歸瓦爾拉姆支系,奧蘭治支系僅保有尼德蘭,其統治荷蘭除了 1940-1945年德意志佔領期間外,得以延續至今。

六、韋廷家族

韋廷家族最早可追溯至土瓦本公爵布爾哈德一世(約917年),但布爾哈德一世死後,斯韋比亞之君位即轉歸其它家族。因此一般史家均以1130年韋廷家族之康拉德繼為邁森(位於德意志中部)侯爵作為韋廷王朝建立統治之始。其後該王朝兼領圖林根地區。1423年邁森侯爵弗里德里希四世改任薩克遜-維滕堡選侯,自此韋廷家族遂成為薩克遜-維滕堡地區的統治家族。1485年薩克遜-維滕堡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阿爾布萊希特五世和恩斯特統治,自此韋廷家族分裂為阿爾伯特和恩斯特兩大支系。

阿爾伯特支系(又稱薩克遜-邁森支系)統治[東]薩克遜-維滕堡(以邁森地區為中心)。1547年本支系取得「薩克遜-維滕堡選侯」之位,是公爵位,一度重新統一薩克遜-維滕堡。由1566年起[西]薩克遜-維滕堡再度分裂,本支系只保持[東]薩克遜-維滕堡的統一,在17至19世紀曾有數名薩克遜-維滕堡君主兼任波蘭國王和華沙大公,1871年薩克遜 -維滕堡最終被並歸統一的德意志。

恩斯特支系(又稱薩克遜-圖林根支系)統治[西]薩克遜-維滕堡 (以圖林根地區為中心)。1566年起不斷分裂。恩斯特支系原來的領地遂分裂多個小諸侯國,統稱為「薩克遜諸公國」,如薩克遜-哥達、薩克遜-科堡、薩克遜-愛森納赫、薩克遜-魏瑪、薩克遜-阿爾滕堡、薩克遜-科堡-哥達、薩克遜-邁寧根、薩克遜-魏瑪-愛森納赫等。

薩克遜-科堡-哥達在19世紀先後成為比利時和保加利亞的統治王朝,至今還統治比利時。薩克遜-科堡-哥達支系還曾是葡萄牙和不列顛的統治王朝。

七、維特爾斯巴赫家族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起家於巴伐利亞,因上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城堡而得名。118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剝奪了他的敵人獅子亨利的領地巴伐利亞公國,把它賜給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伯爵奧托一世,從此該家族一直統治巴伐利亞直到1918年。1214年巴伐利亞公爵路德維希一世還兼任了萊因伯爵。

出身於該王朝的皇帝路德維希四世將萊茵-普法爾茨和上巴伐利亞封給了他的哥哥魯道夫一世的後代,這一支即家族的長支,亦稱為普法爾茨支(因萊茵-普法爾茨和上巴伐利亞都是普法爾茨領地)。他們從1356年起被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而路德維希四世自己的後代即家族幼支(亦稱巴伐利亞支)繼續擁有巴伐利亞公國。

宗教改革期間,普法爾茨支的公爵領導德意志新教諸侯反對奧地利,並在三十年戰爭中被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其後被奧地利同盟西班牙佔領,普法爾茨領地被併入了歸巴伐利亞支。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普法爾茨支系才又恢復獨立。巴伐利亞幼支在1777年絕嗣,由長支繼承。因打算用下巴伐利亞與奧地利交換奧屬尼蘭德,還因此爆發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戰爭的結果,交換取消,長支終於在1779年再度統一了家族所有領地。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成員中有兩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德維希四世(1314年~1347年在位)和查理七世(1742年~1745年在位);一位當選為德意志國王:普法爾茨的魯佩特(1400年~1410年在位)。

八、奧爾登堡家族

奧爾登堡家族起源於德意志西北部下薩克森的奧爾登堡伯國,由克里斯蒂恩一世於1143年創建。 1448年該家族取得丹麥王位(兼領挪威和瑞典),1459年又取得荷爾斯泰因(兼領石勒蘇益格)。

但此後奧爾登堡家族分裂。1523年瑞典獨立,1544年隨著荷爾斯泰因分裂為荷爾斯泰因-塞格堡和荷爾斯泰因-戈託普,形成奧爾登堡家族兩大支系:丹麥奧爾登堡支系和荷爾斯泰因戈託普支系 。

丹麥奧爾登堡

丹麥奧爾登堡支系起初統治丹麥、挪威、奧爾登堡和荷爾斯泰因-塞格堡等地。在1773年此支系以奧爾登堡與荷爾斯泰因-戈託普支系交換後者的領地,並將荷爾斯泰因-塞格堡和荷爾斯泰因-戈託普兩地合併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勢力頗盛。

但在19世紀此支系先後喪失挪威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僅保有丹麥一地。1863年此支系中之格呂克斯堡支系繼承丹麥王位,該王朝延續至今。該支系在1863和1905年分別繼承希臘和挪威的王位。

荷爾斯泰因

荷爾斯泰因-戈託普支系起初僅統治荷爾斯泰因-戈託普。1773年此支系將其領地讓予丹麥奧爾登堡支系,換取後者的奧爾登堡領地,建立荷爾斯泰因-奧爾登堡伯國(1829年改稱奧爾登堡大公國),直至1871年被並歸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此支系的成員在18世紀還先後取得瑞典和俄羅斯君位。

九、霍亨索倫家族

最初為索倫(位於土瓦本地區)和紐倫堡的統治家族。1417年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兼稱勃蘭登堡選侯(稱腓力一世Friedrich I),自此霍亨索倫家族在德意志北部逐漸強盛。

家族的阿爾布萊希特繼任條頓騎士團總團長,霍亨索倫家族遂繼承該騎士團在今波蘭的大片領地。1525年阿爾布萊希特改稱普魯士公爵。17世紀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開始兼領普魯士領地,並於1701 年正式將兩國合併為普魯士王國。19世紀普魯士更負起統一德意志的重任,於1867年合併北德意志諸邦,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其後又於1871年合併南德意志諸邦,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成立德意志帝國。1918年一戰戰敗,結束了霍亨索倫王朝。除了德意志外,霍亨索倫家族的一個支系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支系的卡羅爾一世在1866年取得羅馬尼亞王位。

該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取得摩爾達維亞、布科維納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使羅馬尼亞的領土大幅增加。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奉行親納粹政策,成為德意志之附庸國。戰後羅馬尼亞於1947年廢除君主制,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家族的統治遂告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