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與台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雖然兩岸都說漢語,但因為環境、習慣等方面的原因,在對外來名稱的翻譯上時常會帶有自己的分風格,進而導致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遠。今天三刀就動漫方面來做一個對比,看看你更喜歡哪一邊?

《千與千尋》,臺譯《神隱少女》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原日文為「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大陸直譯了前四個字,乍一看有點不知所云。相比之下臺譯的“神隱少女”更加具象化,也更易於理解。

《境界》,臺譯《死神》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大陸在盜版時代一直都是參考臺譯,準備上線正版時也打算採用臺譯,但是由於迷之不過審,最後改成了“境界”這種比港臺的“漂靈”還要迷糊的名字。當然因為大家叫死神叫慣了,所以一般也沒人在意。

《幹物妹!小埋》,臺譯《我家有個魚乾妹》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原名為「幹物妹!うまるちゃん」,大陸這不叫直譯,直接是照搬了。“幹物”在日語裡一般指魚乾,臺灣翻譯的就很接地氣。不過從漢語的角度來看,“幹物”用來表示“宅”其實還蠻貼切的。

《浪客劍心》,臺譯《神劍闖江湖》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這是我最最最想吐槽的一個。日文原名為「るろうに剣心」,意為“流浪劍心”,大陸在貼近原意的基礎上翻譯成“浪客”,多了一份狹義瀟灑之氣。臺譯雖然直白明瞭,但忽視了劍心“浪人”的特質,神劍什麼的也跟劍心的氣質完全不符……總體上給我一種二流武俠套路小說的氣息。

《冰菓》,臺譯《古籍研究社》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原題為「氷菓」,是“冰制點心”的意思,大陸的直接搬運實在是讓人一臉矇蔽,雖然很有視覺美感但也存在故弄玄虛之嫌,想比之下臺灣的“古籍研究社”就親切許多。

《妖精的尾巴》,臺譯《魔導少年》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作品原名「フェアリーテイル(FAIRY TAIL)」,講述了一個名為“妖精的尾巴”的魔導士公會的故事。大陸直譯,既貼切又高大上;臺灣則是以人物身份作為名字,略顯普通。其實臺譯全稱為“FAIRY TAIL 魔導少年”,不過因為太過麻煩所以基本沒人說前面的英文。

《埃羅芒阿老師》,臺譯《情色漫畫老師》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好像差別很大?其實不然。臺灣是直譯,大陸為了避嫌把“情色漫畫”音譯為“埃羅芒阿”,結果使得該作中的一個梗——

“我才不認識叫這種名字(情色漫畫老師)的人!”變得很奇怪而且不自然。

《奧特曼》,臺譯《超人力霸王》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好吧這其實是特攝,不過很有代表性所以順帶說一下)

日本原名「ウルトラマン」,英文為“Ultraman”,大陸差不多是音譯的,因為意義不明所以顯得有逼格,就跟日文原名音譯英文一樣;臺譯則比較通俗,易於理解,但隨著IP的發展漸漸不太符合奧特曼的形象了。

《彈丸論破》,臺譯《槍彈辯駁》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兩岸翻譯完全一個意思,陸譯直接搬用日語假名的漢字,臺譯則進行了漢語化。但是考慮到這部作品標題本身就很非主流,臺譯過於直白反而失去了一些味道。

《搞姬日常》,臺譯《偽姬物語》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emmm這是一部講述當代女子(偽)高中生日常的動漫。大陸的翻譯一看就不正經,相比之下,臺灣的翻譯是不是優美過頭了?嗯嗯標題欺詐啊。


除了以上這些比較典型的,還有其它一些翻譯,大家自行對比一下(陸譯在前,臺譯在後):

  • 《黑子的籃球》VS《影子籃球員》(黑子是男主名字,不知道影子哪來的)

  • 《鐵臂阿童木》VS《原子小金剛》

  • 《魔卡少女櫻》VS《庫洛魔法使》

  • 《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VS《不起眼女主培育法》

  • 《滑頭鬼之孫》VS《妖怪少爺》

  • 《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VS《果然我的青春戀愛喜劇搞錯了》

  • 《好想告訴你》VS《只想告訴你》(臺譯更羞羞一點)

大陸與臺灣各大動漫譯名對比,你更喜歡哪一邊?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臺灣的譯名直白明瞭,力求本土化和理解性,但有時會因為過於通俗而破壞了應有的美感;大陸的譯名往往追求還原和高逼格,但有時也會因為過分抬高而顯得難以理解,甚至有些做作。

以上就是我的對比,大家還有什麼例子或者見解的話歡迎評論分享~

(動漫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