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杜课699期)

全文共 1228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

杜骏飞

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互联网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并不在互联网上,而是社会意见症候群的投射。

网络社会表现出来的宣泄与怒气,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现实世界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网民的意见不被倾听,诉求不被回应,只好迁移至互联网。

从治理的视角来看,只有社会的现实机制理顺了,公众作为被治理者拥有了正常的法定言说途径、权利抗争途径及司法救济途径,互联网才不会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引爆点;只有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具有建设性的价值保障,互联网才不会成为充满破坏性与否定性的价值载体。

今晚!杜老师喊你来群聊/ 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杜课699期)

我认为,以下思想线索,是网络社会管理应该高度重视的:

1、技术扩展和教育普及正在触发政治学意义上的大众时代的来临,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登台发声,敏捷而良好的治理,应该为他们的政治参与提供正当而顺畅的平台;

2、父爱主义式的应急管理,以及过度维稳的行政路径,已被初步证明很可能将难以为继;

3、发掘政治智慧,寻找具有创新意义的民主协商方案,为精英阶层提供实在的意见吸纳方案,是当下之急。

从更长远的视野看,网络社会背景下的政治之本,还在于解决民生和民心问题,帮助广大民众切实实现由基本生存向有尊严的生活转型。因此,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之一,就在于紧密联系我国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冲突、现实关注,把管理观念的全面调整视作现实社会管理变革的关键延伸。

今晚!杜老师喊你来群聊/ 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杜课699期)

与此同时,未来的现实社会管理也必将从网络社会治理模式中获得启发:


一方面,现实社会结构和现实社会文化是网络社会管理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现实社会的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效能,深刻影响着网络社会的心态和形态,只有在现实社会的社会管理中,有效约束行政强制权,有效尊重公众的法定政治权利,才能创新协商沟通,缩小现实社会冲突,进而使得网络社会的公共讨论发生根本转变,从而反哺科学有效、为社会所认同的公共治理。


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管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现实社会管理存在倒逼效应。网络社会管理,是一个与执政力有关的包括网络社会环境、网络社会管理理念、网络社会管理制度、网络社会管理程序、网络社会管理效用、官员媒介素养的复杂系统。适应于网络社会多中心性、平等性、非权威化等特点的管理实践,是网络社会的独特贡献;这些理念和经验,也势必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的管理,直至倒逼现实社会改变单一中心、排他性、命令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只有多元治理、协商引导,才能形成网络时代的政治进步。与传统行政管理相比,网络社会管理从管理对象到运作方式都更趋复杂;偏执于保守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局。


我们必须从更新观念出发,才能为新病开出新药。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社会管理应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从虚拟性走向现实性,从孤立性走向协调性,进而树立人性化、效用化、动态化的网络社会管理观念,形成“现实-虚拟”协同、以民为本的公共管理。


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怎么解决?这就是方案。“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怎么做?这就是答案。


哪里有什么网络政治,一切网络政治都是现实政治的镜像。

我们不能治理不良却迁怒于网络民意,诚如不能人丑而埋怨镜子。


今晚!杜老师喊你来群聊/ 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政治(杜课699期)

- E N D -

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杜课”(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