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旅遊景點分布

碑林區是西安市中心城區之一,因中外聞名的宋代“碑林”而得名。轄區旅遊資源豐富,書院、寺院、城牆、街坊、牌樓、以及仿古建築各具風格;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相互輝映。西安鐘樓、小雁塔、碑林博物館、古城牆、興慶宮公園、關中書院、古文化一條街、八仙宮、張學良公館、寶慶寺華塔、罔極寺、臥龍寺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使碑林區成為西北地區最具旅遊發展潛力的城區。

碑林旅遊景點分佈

西安碑林博物館:

始建於北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 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收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近3000件,展出1089 件,收藏碑石、墓誌的數量為全國之最,且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書庫”,是西安最有價值的文化遺蹟之一。

西安城牆:

是明朝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含光門、朱雀門、南門、文昌門、和平門、建國門、東門均位於我區。

罔極寺:

是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太平公主為其母武則天所立。取名於《詩經》"欲報其德,昊天罔極"之意,稱罔極寺。寺內建築佈局嚴謹,山門內韋馱殿、金剛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臥佛殿依次排列。有清朝所建金剛殿及明朝碑碣、山門外獨角獸、唐朝蓮花座等重要文物古蹟。書院門歷史文化散步道東西長570米,南北縱深達200米。區域內有百亭(街心商亭)千店,經營著文房四寶、古玩玉器、名人字畫、工藝美術、剪紙刺繡、根雕陶藝及旅遊商品,酒吧茶社、青年旅社、地方小吃穿插其間。散步道與世界著名的西安城牆相鄰,以書院門、順城巷為紐帶,將永寧門、文昌門、碑林、寶慶寺華塔、關中書院、古玩藝術城、古城牆、書院門文化街串在一起融為整體人文景觀,成為西安第一條歷史文化散步道。

薦福寺(小雁塔):

位於西安永寧門外西南三里。原為唐長安城開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為其父皇高宗李治獻福而立為寺,初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薦福寺。清康熙(1662—1722)年間再修塔寺。1965年對小雁塔加固修復的同時,保留了其無塔頂和塔簷簷角殘缺的現狀,維護了古建築的文件風貌,現是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和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

西安博物院:

由我國著名女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創意設計,佔地254畝,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5000餘平方米,收藏西安各個歷史時代的文物13萬件,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件。其中基本陳列以西安13朝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以展示西安歷代文物為基礎,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和歷代社會生活狀況。

寶慶寺華塔:

為中國隋朝之塔。位於西安南門內書院門街西口北側,是西安歷史文化散步道的第一個景點,華塔是寶慶寺內之塔。 唐文宗(公元827-840年)時以五色磚在寺內建塔,因五色似花,稱寶慶華塔(古時華與花同用)。寶慶寺華塔高約23米,七層,平面呈六角形,內有石刻佛像及經幢等。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仙宮:

又名八仙庵,位於西安市長樂坊,始建於宋,元至正(1341——1368)年間增修,系唐興慶宮局部故址,是西安市最大的一座道教觀院,總建築面積8200多平方米。在的殿堂建築均保留了明清兩代風貌,風格古樸,佈局緊湊,莊嚴雄偉,是西安現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觀,自宋代創建以來歷經重修擴建,格局日趨完善,建築日益壯觀,其建制分中東西及西花園,中路有靈宮殿,八仙庵(主殿),鬥姥殿;東路有呂祖殿,藥王殿等地,西路有邱祖殿,監院房等共佔地近百畝,是目前西安是最大的宮觀,為陝西道教協會所有地。

湘子廟:

位於湘子廟街與德福巷之三岔路口,相傳在唐德宗(李適)年間,八仙之一的韓湘子與其妻曾居於此處,後因得道成仙,至北宋年間,後人在此修廟以敬奉。湘子廟歷來是西安城內有名的道教祖師廟之一,也是目前我市主體建築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師廟,佔地一千平方米,院內兩顆古槐,秋季落葉開花,令人稱奇。

關中書院:

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的學府。書院建築形制宏大,環境宜人。講堂名曰“允執堂”,六楹。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閣”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鐘樓”。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佔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時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事變紀念館: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建國路,是在“西安事變”主要舊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86年12月建成開放。包括張學良將軍公館、楊虎城將軍止園別墅、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五間廳等處舊址,並舉辦有“張學良將軍生平展”、“楊虎城將軍生平展”和“西安事變”等基本陳列。共展出700餘件歷史照片、大量歷史文件及幾十件文物等。

陝西省圖書館:

創建於1909年9月,是我國成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現佔場地.2.03公頃,建築面積4.2公頃,藏書248萬冊,其中,中文普通圖書140萬冊,中文線裝古籍近 40萬冊,外文圖書21萬冊,中外文報刊合訂本42萬冊,其他資料4萬冊。

興慶宮公園:

位於西安古城外東南角,因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和他的愛紀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燻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今日的興慶宮公園,是1958年在原興慶宮遺址地修建的,沿用當年興慶官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現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董仲舒墓:

也叫下馬陵。董仲舒是我國西漢有名的儒學大師。據說他從小就接觸儒家經典,可謂飽讀聖賢詩書,成了遠近聞名的經學大師。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產生了極大影響。董仲舒去世後,漢武帝親自為他選擇安葬之 地,並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於對董仲舒的尊敬,據說漢武帝每次經過他的陵園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隨從臣子照例這樣做。從此後也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騎馬者,乘轎者,凡經過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來步行。下馬陵的名稱便由此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