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馬克·吐溫說:

“每當你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站在一邊,你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

“當真理還正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就能走遍半個世界。”


最近,越來越感觸一個重要的能力——深度思考能力。

1什麼是深度思考?


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後,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於觸及那個本質,並將它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

1

精準的用詞和打比方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比如:

著名的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說:“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後,才會聯繫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跟他說:“小米生態鏈中為什麼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原因是這些對小米而言是‘烤紅薯’生意。

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日用品。

與其讓這些流量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烤一些紅薯。”


2

對各種概念及其中關係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會痴迷於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比如:

劉文典是當年清華名教授,他給學生上課,追求學術性強、內容新、語言獨特。他曾說過:“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

有一次,學生大聲問:“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劉文典應聲道:“問得好!”隨即朗聲念出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眾學子無不愕然——這是哪跟哪呀!

接下去,劉老師神秘地解說道:“‘觀’,多多觀察生活;‘世’,須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講究音韻;‘菩薩’,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3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到: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比如(關於細節):

  1. 硬幣邊緣通常有鋸齒,這是因為當年硬幣往往是金銀做的,有鋸齒是為了防止造假幣的人刮下一層來。
  2. 筆記本印刷的時候,那些橫線往往都不印到頭,要在邊緣的地方留白,這可不是為了美觀啊,是為了防止筆記本用完了保存的時候被老鼠啃掉字。
  3. 牛仔褲的口袋裡往往還有一個小口袋,這是幹啥的?
  4. 當年美國工人穿牛仔褲不是時尚,那是幹活的工裝。那個小口袋是裝懷錶的地方。你想,工人買一個表,很貴的,怕錶殼被其他東西刮花了,所以要專門有個小口袋來裝表。


4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會有持續的思考。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從而擁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覺知。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比如:

“你眼中的問題,就是別人眼中的解決方案。”聽著很費解吧?

  1. 你覺得孩子沉迷遊戲,這是個問題。但是你想,在孩子的眼中,這是他沒有成就感的解決方案。
  2. 你覺得別人抽菸是一個問題。但是在他的眼中,抽菸是他無聊的解決方案。

理解了這個原理,你就明白,為什麼勸人改掉毛病往往是無效的。因為你看到的這個問題拿掉了,就等於是拿掉了對方的解決方案,他要面對他的問題了,他就更痛苦。一痛苦,他還是要按照慣性回到他的傳統解決方案上來,那你的問題又回來了。

一個人的建設性,往往體現在:不是糾正看到的問題,而是和要糾正的人一起,面對他所面對的問題。


5

更能發現規律、趨勢以及掩蓋其中的不變的東西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個問題只想到一個問題,而不是發現背後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顯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2為何需要深度思考?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1.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2. “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3. 每個人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深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探尋、給予回答,從而擁有更加豐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當你在持續深度思考後忽然明白了某個重要概念,你就會體會到那種極致的成就感。馬丁·塞利格曼則說:成就感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們需要深度思考去獲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覺知。


3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怡情」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向自己發問


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

舉例:有魔力的“那又怎樣”

你要向人推銷一個人體工學的座椅,那就要不斷地追問自己,那又怎樣?

哦,能矯正坐姿。接著追問,那又怎樣?能保護脊椎不駝背。那又怎樣?

就這樣一直追問自己,直到回答不下去了,這才是你可以拿來反覆說服同事的利益點啊。

情緒的無紛擾


我們只能在水面平靜的時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緒無紛擾的時候才能看得清問題的本質。

思考要有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於複雜問題,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的接納各種輸入,包括自己的閱歷、閱讀以及與人的交流,然後再思考,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後洞察本質。

“深度思考”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訓練逐步養成。但一旦養成習慣,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能成為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