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一中的這位班主任告訴你:你的努力爲什麼沒有用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一番努力白費了”“我真的很努力,可是成績就是上不去”之類的話,每次我都要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用功”與“用心”的區別。時間長了,便想系統地去寫一寫這個問題,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雞湯界最流行的四個字大概非“天道酬勤”莫屬。其實開始的時候,我也是信奉這四個字的,直到後來我發現,現實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這才讓我開始回頭審視這四個字的合理性。

信奉努力就有回報的,以東亞地區的儒家社會為主,儒家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根植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是最信奉勤勞與努力的——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反觀歐洲的海洋商業文明,他們更相信“膽量”與“運氣”多一些,這是因為在海洋貿易上,充滿著風險,更需要勇氣。

信奉“天道酬勤”的孩子,其實往往都是很努力的。他們一般都有著自己高遠的目標,見識過所謂的“天才”的變態,將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努力之上。

當一個人對“天道酬勤”陷入了一種近乎狂熱的迷信時,在面對自己或他人的失敗時,歸因便成了要麼自己的努力程度還不夠,要麼就是天理不公,他們會充滿悲愴地質問上天:你知道我(他)有多努力嗎?

後來,在經歷了多次失敗後,他們又往往會分化成兩類人:一類繼續努力著,至死不渝地信奉“天道酬勤”,即使撞了南牆,也絕不回頭;一種則義無反顧地站在了努力的對立面,得過且過,再也不相信什麼“天道酬勤”,開始篤信“勤奮無用”。

這兩種,顯然都走向了極端,無論哪一種態度,都是沒有建設性的。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耐心一些,細心地梳理一下。

一、努力了,為什麼無用?

很多時候,天道是不酬勤的,尤其是你的方法錯誤的時候。

我經常給學生舉的一個例子是這樣的,譬如有一座高牆,需要你去拆掉,你選擇了用頭去撞。雖然你很用功地撞著,撞得頭破血流,看起來很用功,然而並不感人,因為你的方法太蠢。

正如一扇門,你非常努力地推,但是推不開,你開始用腳踹,使出渾身解數依然無能為力,門依然無法推開。最終,你可能異常沮喪,我是這般努力,為什麼門還是推不開呢?很簡單,因為這扇門,是拉開的。

另外,你的勤奮很可能是“偽勤奮”。

偽勤奮的判定標準是:靠虛假的努力安慰自己,讓自己產生勤奮的表象,喜歡和他人或者自己講自己多麼努力,獲得心靈的慰藉,但長期堅持下去,發現勞而無功。

萊西一中的這位班主任告訴你:你的努力為什麼沒有用

這種勤奮是表演出來的,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也許是為了老師和家長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揚,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回顧一天的時候不覺得後悔,成績不好的時候安慰自己,“不是因為我不努力,只是腦子太笨”。

其實不是笨,只是你用勤奮的偽裝,掩蓋著懶惰的本質。你給自己塞了滿滿的公式,單詞,作文素材,卻沒有工夫想哪些是自己沒有掌握的,哪些是做了無用功。

各種習題冊,你一個也不捨得放過,卻沒有細細品嚐每一道題背後的解題思路,更別提消化。

你刷真題、刷模擬卷,試卷一堆堆的寫,卻從沒有思考過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浪費了時間。

要明白,不是耗著時間就一定會進步,不是參加各種補習就一定脫胎換骨,不是每天只睡5小時就一定是勤奮,題目做了一本又一本就一定管用……

這種偽勤奮,實在是一種浪費生命的無用功。

再次,你可能對自己的期望過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這種極限可能限於自己的主觀原因,也可能限於外界的客觀條件。正如我們的身高,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讓自己增高一下,但是這種增高肯定不是無限的,一個普通人再怎麼增高,想超過姚明的身高,可能性都是不大的。

同樣,對於一些天賦異稟的人來說,普通人付出再大的努力,恐怕也難以超越他們。在《最強大腦》裡有“鬼才之眼”之稱的王昱珩被大家稱為水哥,520杯同質同量同水源的水被他一眼辨認出,這種出色的觀察力恐怕絕不是“勤奮”就可以得來。

最後,那些負能量的東西,也有可能使我們的努力功虧一簣。

緊張、壓抑、無趣、鬱悶、憤怒、厭惡等等負面情緒,完全可以讓人喪失理智,嚴重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發揮,大大降低努力的效率。

所以,你的努力白費,未必是因為你的努力還不夠,也未必是因為你的天賦有問題,而更多的可能是因為你努力的方向不對,方法反人類,目標還變態。

二,既然努力“無用”,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努力並非“無用”,但是辛苦耕耘者也未必一定收穫。這句話並不矛盾。正如我以前寫文章時提到過,態度並不能決定一切,細節也未必就會影響成敗。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真理必須是有條件的。

那麼,如果要保證耕耘有收穫,也應該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在原來的“天道酬勤”中加上一個“智”字,即“天道酬智勤”。

所謂的“智勤”,就是有智慧的勤奮、講方法的勤奮、動腦子的勤奮:

制定目標的時候,要切合實際,腳踏實地的分析,既要知己又要知彼,如果我們是烏龜,就不要跟兔子去比賽跑,完全可以跟它比靜坐,看誰先動。此為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是烏龜,也要做一隻聰明的烏龜。

當門推不開的時候,我們不妨想想有沒有可能是拉開的,換個方向和角度也許就會迎刃而解。有時我們努力的程度足夠了,還要想一想我們的方法是不是足夠的正確與優秀。

總結起來,用我的話說,就是我們既要“用功”更要“用心”。

三、與其與別人拼天賦,不如去發現自己的天賦。

前面說到,如果我們是一隻聰明的烏龜,就不要跟兔子賽跑,應該揚長避短。如果真的要比賽,就在自己的主場打仗。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弱一些,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天才,正如《雨人》當中的雷蒙,一個角度來看是白痴,而另一個角度看卻又是天才。我們與其去與別人比天賦,不如發現自己的天賦。

是人,就會有自己的天賦。當然,我們的天賦未必就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要達到特異功能的高度,但是隻要我們用心去與人溝通和獨自思考,我們會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天賦的。這種天賦,就是我們的興趣、我們的特長、我們的潛力。

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所以我們才知道,正確的認識自己是多麼的可貴。

而一旦我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賦,其實我們便具備了四兩撥千斤的能力,我們便擁有了撬起地球的支點,我們便會像庖丁解牛一樣遊刃有餘於自己的人生。

找到了自己的支點,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人言和挫折去輕易改變支點的位置,要懂得堅持的意義,然後一分鐘一分鐘去熬。

當我們解決了上面這三個問題,我們就會明白,勤奮與天賦的關係其實就比較明顯了:

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天賦是勤奮的燈塔,勤奮是天賦的功率放大器。

總結一下,我們的努力要想事半功倍,方向要正確,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情,用正確的方法,定下合適的目標。有了這些,或許我們的努力就不會再白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