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回到家鄉古交了。
臨近過年,我在古交和太原之間連續穿梭了幾個來回,感覺把這一年沒跑夠的次數都跑夠了。
古交離省會太原不遠,乘車走高速也就半個小時左右,可二者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
過完年了,歸家的朋友們開始走動起來,來個一年一度的小聚會。大家畢業之後分散在天南地北,回家的日子不多,能相聚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
相比讀大學那會,聚會時大家的談論話題也發生了變化,五年前,大家還在討論各自美好的學校生活,五年後的今天,大家已經轉變為討論工作和結婚,買房和買車了。

(二)
難得卻例行的飯局上。
“唉,古交現在算是完了,人們連幹(工作)的也沒有。”朋友張東抱怨道。
“啥時候結婚呀,準備在古交買房還是去太原買房?”朋友盧俊反問。
“唉,太原的房子太貴,古交的房子不想買,咋結婚?”張東說:“來哇,先乾一杯,祝咱們小李早日脫單。”
小李一臉苦笑。
在北京工作的小康不計劃回來了,打算把在北京掙到的錢投資去南方買房,在他看來,回來已經沒有意義了。
古交是典型的能源城市,城市發展嚴重依賴煤炭開採,如今,煤炭資源臨近枯竭,加之煤炭市場的下行,如今,整座城市顯得似乎一蹶不振。
說起來,古交算是個縣城,人口也就三四十萬,卻因為突出的資源經濟貢獻躍升為縣級市,十幾年前是古交的輝煌鼎盛時期,如今更像是英雄落幕。
(三)
幾個朋友相跟著走在古交街道上,感受著古交的變化,有人感嘆街道上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人感嘆街頭巷尾沒有以前乾淨了,還有人感嘆樓房越來越高了,卻沒幾個人住了。
朋友們都臨近而立之年,對房子車子好像異常敏感,比談論起時事熱點還要帶勁,還要隨意。
幾年前,古交的大部分建築還以7層以下的小樓為主,但近幾年的高層住宅卻不斷湧現,紫東花苑、濱河國際、幸福花城、御景華府、臺灣街等“洋名”項目開始出現在街頭巷尾。
如今,古交人民似乎並不感冒。
古交的房地產大概是從04年開始發展的,當時主要以一些臨近市區的小區為主。體量不大,基本上都是6層磚混結構樓房。
到2007年時,隨著古交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了部分18層以上的高層項目。但當時開發體量依舊不大,每次新開發項目也就是一兩棟樓左右,如果一個項目能有四五萬平米就算大了。
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古交市西側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項目——馬蘭灘新區35萬平米項目,11棟高層以及零星的幾棟多層。房屋質量上也從原來的磚混結構提升為了框架結構。同年在古交東邊,也建起了部分採空區搬遷及礦區保障房項目。古交的房子一下子變得多起來。
我的兩個朋友家就分別在這兩個地方。

(四)
古交僅是個小城,市場也就那麼大。
古交市區人口相對偏少僅20萬左右,而突然激增的房屋供應量讓古交市場“吃不消”了,再加上煤炭價格的持續降低,外來人口也紛紛流走,房子賣不動了。
我朋友的直觀感受最為強烈。
八年前,朋友家花費40萬在馬蘭灘買了一套房,當時心想著住一段時間就轉手賣出去,因此一直沒有裝修,可戲劇性的是,去年朋友家把房子裝修了,也不計劃賣了。
朋友說,現在賣出去的話,最多隻能賣35萬,太虧了,不賣了,乾脆裝修好自己住算了。
朋友家的選擇不無道理,古交東邊蓋起來的一批高層“洋房”,如今仍然大規模閒置著。
古交人似乎沒錢了,有錢人似乎都不在古交了。
資源在枯竭,人口在流失,山城古交,前景堪憂,將來恐怕只剩山了。

離別之際,我和朋友們集體在古交的標誌性建築前合了一張影。歲月變遷,只有這棟建築好像還在訴說著古交往日的輝煌。
閱讀更多 金牛古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