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時代》,不是免費時代


《創業時代》,不是免費時代


近期有一部電視劇叫《創業時代》熱播,基本劇情大概是這樣子:男主角發明了一款社交App,堅信這將誕生一個價值上百億的大生意,經過很多周折和磨難,最後是逐夢成功。

這個號稱“國內第一部關於互聯網創業的勵志劇”播出以來,點評很多,但口碑很差。劇中有很多情感糾葛、雞湯勵志,可是,一些實際問題並沒有給出合理答案。

比如: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獨特的商業現象——免費,就是創業者用免費(或者補貼用戶)的方式吸引用戶流量。劇中男主角(創業者)也是這麼做的,但缺乏重要細節,最後稀裡糊塗就成功了,這其實是很沒有道理的。

大家可能用過很多免費的手機App,多少了解一些背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給人打廣告),其中一些重要細節,外界是接觸不多的,而免費的核心本質就藏在這些細節中。

你我不論作為互聯網用戶還是創業者,都很有必要洞察這裡面的“免費經濟學”的,避免以後再吃“免費”的虧。

1. 為什麼新的App上線都要免費交付給用戶,他們靠什麼賺錢?僅僅靠給人打廣告,行嗎?

2. 為什麼對App用戶來說,免費的代價是犧牲選擇權?

3. 為什麼創業者一開始就學大公司各種免費套路,是致命硬傷?

作為一個互聯網創業的親歷者,我抽出一點空閒時間,對互聯網免費背後的真相做出一點解釋。

01 App免費給你用,人家靠什麼賺錢

很多互聯網公司開發App免費給你用,他們究竟靠什麼賺錢?主要靠打廣告。

對用戶不收錢,對廣告商收錢,這個套路最早的發明者是雅虎(現在已經奄奄一息),後來很快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標準盈利模式,淘寶(電商)、360(安全服務)、Facebook(社交)、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全是這麼幹的,普遍都獲得成功。

當然,也有公司靠知識付費、賣遊戲裝備、提供雲計算服務賺錢,但這些在互聯網領域的整體收入中佔比很小,可能不到10%。

互聯網創業者大多是用免費App將用戶吸引過來,哪怕長期沒有什麼收入,等到流量穩定(用戶有了粘性,不會輕易離開)後,再將流量變現,開發廣告收入。至於多久才能實現盈利,這就不好說了,哪怕阿里巴巴也有近10年的不盈利階段。

反正你收費,我就免費;你免費,我就補貼。羊毛出在豬身上,然後把狗擠死了。互聯網創業者背後都要有很多投資人撐著。

不要以為在網上打廣告,就沒有技術含量。如果你是淘寶、Facebook或者百度的CEO,你怎麼說服廣告商給你付錢?

在淘寶的網頁上,你點擊任何一件商品,都會伴隨相對應的廣告框。廣告用戶感覺對銷售有了效果,是願意付錢的。不過,廣告來得太直接,用戶體驗不會好。所以,Facebook和百度的廣告手段一個比一個隱秘。

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液晶電視,百度立刻幫你跳轉,你跳到蘇寧易購、海爾商城去了。百度可以被寫成另外一個“擺渡”,就是擺渡車,它是把你“擺渡”到一個地方去,靠這個收錢。而Facebook完全是另外一種廣告套路,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臺上對一個汽車廣告點贊,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卻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麼關係的度假村廣告。

至於怎麼說服廣告商,阿里巴巴很長時間都是一家銷售型公司,員工構成當中最多是線下銷售人員,其次才是工程師。Facebook、谷歌或者百度則請來世界上最聰明的IT工程師,設計各種機器算法吸引你來舒服地看廣告。

02 免費的代價是犧牲選擇權

任何時候,免費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買了東西而不用付錢,那麼你就是東西本身。

如果你免費用了一些App,只是付出了一點時間和注意力,你覺得沒什麼、不吃虧。這說明,你目前還缺乏警惕心,對正在喪失的選擇權沒有察覺。

舉兩個例子:

在2018年蘋果新品的發佈會上,你沒發現新款的蘋果手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不就是屏幕大了一點嗎?可是產品價格,最貴的已賣到一萬多元。可是,給這個高價買單的人還是特別多。

這些蘋果用戶很樂意多付錢嗎?還不是沒辦法,被綁定了。

如果你現在換成Android手機,一來你要重新適應,學習成本很高;二來你的手機、電腦、iPad之間的那種無縫連接和資料共享的體驗,就會損失不少,更別提你有很多數據在雲端儲存。長期以來,蘋果公司開發一些特別好用的免費App給你用,什麼時候突然不用蘋果了,跟搬個家似的,麻煩事太多了。此時,你抗拒麻煩的微妙心理,足以使你乖乖掏錢。

多年以來,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免費給中國人使用,結果國內用戶產生嚴重依賴,換別的操作系統要重新學習,各種麻煩事也很多。這導致什麼結果呢?國產的PC操作系統起不來,普通用戶是免費了,但一些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大型工業企業還是付了錢的。

03 互聯網創業者更要對“免費”產生警覺

《創業時代》劇中男主角開口就是“上百億的大生意”,創業初期就向大公司學套路。

這是志向遠大嗎?這是無知。

很多創業者以為,沒有誰能和免費競爭,免費的市場最有效率,免費能使用戶規模極大化。只要用戶大量聚攏過來,財富就像魚塘中的魚,撈之即來。很多天使投資人也是隻看用戶規模,對盈利難度沒想太多。

在騰訊、谷歌長期擔任主要高管的吳軍先生認為,互聯網大公司採取免費策略,主要有兩個假想敵:

一是那些原來採取收費方式經營的傳統企業,通過免費的方式將他們擠垮;二是防止後來的企業抄他們的後路,即防止初創公司以同樣的方式崛起。

小公司要快速聚攏流量,實在是太難了,再怎麼免費、補貼也難見成效。目前各方統計數據都顯示,中國網民的總量即將見頂,網民每天的上線時間就那麼多,大部分又被微信、微博、淘寶、京東等主要App佔用,留給初創公司的空間還有多少?

互聯網領域的初創公司壽命一般很短,大概2年左右,全球都是如此。至於原因,可以講很多很多,但根本原因,我認為是沒有一個宏觀的總量思維。什麼意思呢?

以2016年來說,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收入不過3800億美元,其中Google一家就佔了近1000億美元,去掉了1/4。接下來的亞馬遜、阿里巴巴、Facebook和騰訊這四家又佔掉了1000億美元。你如果再把百度、360、京東、優步、推特、愛彼迎加進去,總量上看、宏觀上看,還剩下多少盈利空間給創業公司呢?

很多事情,不做你永遠不知道,做了你永遠不想說。

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昂貴的。在你還沒有看懂這個昂貴之前,更應該保持慎重態度。

來源: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898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