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冬散游 散文原創

殘冬散遊 曹廣然

殘冬散遊 散文原創


立春已過了三兩天,被禁錮了一冬的心,忽然之間有了種想出去走走的衝動。還好,今天的陽光一改往日的黯淡和蒼白,滿目熱情地朗照著大地。陽光潑灑在人的身上,有種暖暖的感覺。天空也不像往常那樣灰濛濛的,而是像過濾過似的純淨,一覽無餘的湛藍,沒有一絲遊走的雲。連呼吸的空氣都變得清清爽爽的,好不愜意。

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信步走在田間小徑上。路兩旁,棵棵光禿禿的楊樹,鐵青著臉莊嚴地肅立著。陣陣寒風呼嘯著撲來,樹枝身不由己地擺動著,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地面上,枯葉“嘩嘩啦啦”地隨風翻動飛跑,多麼的張皇而又漫無目的。不過,北風雖也狂放地吹著,但總讓人覺得它好像少了嚴冬裡那種凜冽和戾氣,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罷了。四下環顧,一望無際的田野裡,黃中泛綠的麥苗略顯憔悴,它們默默地積攢著力量,只等春風來喚醒。有些鳥雀也果敢地從巢穴裡飛出來,三三兩兩,它們或盤旋飛翔,或棲息枝頭,“嘰嘰喳喳”地鳴叫著,像久別的好友訴說著冬日裡的相思。

殘冬散遊 散文原創


轉過小徑,踏上一條窄窄的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小道沿河堤蜿蜒而去,一眼望不到盡頭。小道上鋪滿了荒草和枯枝敗葉,走在上面,腳下發出“沙沙啦啦”的聲音。抬眼而望,河堤上,參差披拂的茅草挨挨擠擠地覆在地面上,一直延伸到遠方。它們迎風搖曳,獵獵作響,如千軍萬馬在廝殺。一年四季,它們就這樣固守著腳下的土地,寂寞的有青變黃,有黃變青······從來沒有人在意它們的存在。但小草卻從不辜負陽光和雨露。攀上河堤,俯下身子,隨手撥開密密的草叢,驚喜地發現在小草貼近地表處,一枚枚針尖似的小草芽,已悄然探出嫩黃的小腦袋,它們簇擁在一起,像是在竊竊私語,或許是在互訴心事,或許是在憧憬春光吧!雖然天氣尚寒,它們卻已甦醒過來,在靜靜地等候著,等候著春天的光臨,等候著生命中下一個輪迴的精彩。

走近河岸,駐足細看。岸邊那幾株壯實的垂柳,枝條變得柔韌了不少,雖然還看不到葉芽的蹤影,但枝條的膚色早已潤澤起來了,閃閃的泛著綠光,整棵樹都顯得綠意朦朧。北風呼嘯而過,垂柳長髮飄飄,多麼婀娜,多麼飄逸。目光循河而望,水中蒹葭悽悽,搖曳生姿,雖歷嚴寒,它們依然用柔韌枯瘦的身子,堅韌地挺立成一道靚麗迷人的風景。冰封的河面已融化,只有少數的冰蜷縮著,躲在岸邊背陰處,不自量力地負隅頑抗。河水冰冷刺骨,難尋魚蝦的影子,它們藏匿在水草叢的最深處,也許還在睡夢中吧?

殘冬散遊 散文原創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


徒步一段行程,寒風雖尚勁,卻已經微汗潤背,腳底似火,心生快意。這就是殘冬的味道,只有走出來,切近它,才能體驗到。忽然想起了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句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僅有如水的月光,尋常的竹柏之影,就足以使人生深陷頹境之中的蘇軾,忘卻一切的失意和煩惱了。正所謂“心無所牽,意無所絆”,方能尋得人間的至味清歡。我想說的是:“何時何地無景?何時何地無樂?”只要有意體驗,用心感悟,快樂就無關四時,無關風月。

月有盈虧,月圓如環是一種美,月缺如玦也是一種美。殘冬之美恰在其殘。人們多喜歡春天,讚美春天,又有幾人欣賞殘冬呢?殊不知,正是殘冬將四季輪迴的接力棒傳到春的手中。殘冬沒有嚴冬那樣的凌厲酷寒,使人望而生畏;也沒有春天那般的溫柔矯情,讓人心懷憐惜。它既有冬的寒意,亦有春的溫情,多像一位嚴慈相濟的父親,嚴寫在臉上,愛埋在心底,只有用心用情才能讀懂它的韻味。

殘冬散遊 散文原創


這個冬天,忽然愛上了殘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