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春末

故都春末

文 | 夕茜

我能說西安也是我的故都嗎?從未去過的故都。我與長安,一見如故。

從西安上空,或火車站,來來去去,到達之後就是離開,時間被設定在幾小時,甚至是幾分鐘之內,天空可見,大地可站,鄉音可聞,留或不留,又有什麼區別呢?

不,區別很大。這是一片曾經的熱土,如今卻靜靜地躲在一邊,悄沒聲息。可是故都的氣勢在那裡,不張揚,不收斂,去過,你就會感受到它骨子裡的那份傲嬌。我到的不是西安,而是長安——我的祖先的故都。

過秦嶺,入秦川,九州通衢望長安,春風得意馬蹄疾,古道幽幽飛花雨。香車寶馬夜闌珊,綠楊波里紫氣盤。朗月寒星披漢瓦,疏風密雨裹唐風。高塔已貼明時磚,城牆也承民國土。八百里平川掩帝都,白雲千載空悠悠。

這昔日的皇城,幾多滄桑,幾多寂寥,千年以後,從中原的中心,變成了西北的一座小城,安靜地躺在了中國的西面。

這會兒是春末夏初,初來乍到,長安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一場雨,一場風雨,一場細密厚實的春雨。應該還算是春雨吧,從西成高鐵下來,地鐵裡全是穿著外套的年輕人,甚至有位姑娘還穿著正紅的羊絨大衣。先生看一眼我的短衣短褲,開玩笑的說,你倆合個影吧,這是夏與冬的際會。

出了地鐵,長安的天空陰沉沉的,開始飄雨,等我們在酒店整理好行裝,興致勃勃出發遊覽古都時,街上已被各色雨傘點綴得五彩斑斕。我們就住在永寧門外,一路沿著城牆向東走,街市寬闊,樓宇不高,行人不多,有著別的城市不曾有的大氣和古樸。

故都春末

隔著馬路與古城牆對望,高聳的城樓插著一排紅色的旗幟,牆外是樹,樹外是護城河,河外是扎著大紅中國結的路燈。關總說,這不是帝都的城樓,明代重修的,而那時西安已不是長安久矣。唐時的皇城要大很多很多,我想那應該是《妖貓傳》中的長安一般大氣輝煌吧!

長安是絲路的起點,漢時未央宮遺址在古城牆的北面,唐時大明宮遺址在更北面,可見當時漢唐的都城會更大更繁華,決不是如今這四四方方的一小塊。

秦總說,唐朝時的長安很大,為了方面居民生活,在東面建了個市場專門買賣國內商品,在西面也建了個市場,專門買賣西域的舶來品。於是,逛街就成了買東西。

我沿著馬路溜達,想找出點什麼特別的,街道邊的店面很普通,連鎖的商場也是所有中國商場該有的氛圍,所有的城市在現代化方面都一樣,沒什麼分別。如果一定要找點不一樣的,那就是飯店門口的迎接雕像,改為了唐代仕女,一邊兩個,盤著蓬鬆的雲髻,手裡持扇,慵懶地看向來人。進門的人,突然就覺得自己高大上了,不自覺地整了整衣衫,端莊下儀容,緩步邁入門檻,哎,手裡缺把扇子呢。(偷笑)

故都春末

吃在長安

來到長安的第一站,自然是吃啦。吸引一個吃貨半途下車的,永遠是美食。熱情的關總,帶著活地圖秦總,早早在地鐵口迎候,他說要帶我們去最正宗的店,吃最正宗的羊肉泡饃。這是我所喜歡的,每到一個城市,我總是喜歡去當地人愛去的小吃店,就算是口味不一,但你能嚐到最地道的美食,而不是什麼當地人從來沒有吃過的網紅小吃,比如大眾點評網上的西安美食——毛筆酥。

我們來到的是一家門臉一般的小吃店,據秦總說,老米家的泡饃才是真正本地人的最愛。店面很乾淨,有兩層,我們在一樓坐下,點了兩碗牛肉泡饃,兩碗羊肉泡饃,一份莜麵,一份麻醬涼皮。服務員給我們端上了四個空碗和八個麵餅,我很好奇,這要怎麼吃?秦總說,這個空碗是給我們掰饃用的,一人兩個,饃要掰得小,掰得碎,衝了湯才會好吃。有的店裡,要是你饃掰得不好,大師傅都不給你衝湯呢。

那這饃一定很好吃吧,我可吃不了兩個,於是便打算打包帶一個回家給媽媽嚐嚐。關總見了,笑著提醒我,“這是死麵饃饃,不好吃著,只能用來泡饃。”對於我這個廚盲,什麼死麵發麵完全搞不懂,還是先好好的學一學掰饃吧,免得被大師傅嫌棄。

掰餅的樂趣,就如嗑瓜子,得自己掰才有趣。白麵饃饃,兩面略有些焦黃, 碗口大小,很硬,得用力掰才能掰碎,我努力掰了一個,就有很大一碗了。一抬頭,關總與秦總早早掰完兩個餅,正等著我呢。

服務員上前收走了我們各自掰好的餅,留下四個夾子。在等待的間歇,免不了東張西望,鄰桌是兩位魁梧的關中漢子,淺軍綠襯衫,褲腳翹到膝蓋,黑布鞋,吃飽喝足結帳走人,偌大的碗湯幹饃盡。先生說,這才是本地人的作派,要是在鄉下,該是蹲著吃的。

讓我聯想到著名的“亞洲蹲“。

掰完的餅去衝湯,叫水圍城,中間是羊肉、餅、黑木耳與蔥花,周邊一圈是清湯。我端起碗,拿筷子攪拌,準備拌均了吃,已經離開的服務員返身回來阻止:不是這麼吃的,要順著湯麵吃饃,千萬不能攪,一攪湯就渾了,喝不出原味了。哦,原來這才是羊肉泡饃的正確打開方式,吃一口浸潤了湯汁的饃,再喝一口清澈的羊肉原湯,饃湯汁飽滿,軟而韌,湯鮮而不羶,清香有味,好吃!真的好吃!我這個不喜羊肉的人,呼啦啦喝下了大半碗。

故都春末

等待破碎的死麵餅

故都春末

我掰得好看不?

故都春末

牛肉泡饃

故都春末

攸面

故都春末

麻醬涼皮

故都春末

認真掰餅的人最可愛

世間最遺憾的就是,美食在前,而肚子已撐,只能留待下次再來了。午餐過後,自然得消食,不然晚上的餃子宴可咋辦?那可是著名的老店德髮長。記得好多年前,在上海的雲南南路也有一家長安餃子館,排隊的人都到了街角,味道好極了,現在到了長安,怎能不吃餃子呢?但餃子宴就不必了,關總客氣,把我們帶到了三樓包間,880一份,每人11款餃子,上帝!太浪費了,那麼多餃子怎麼可能吃得完?於是下二樓大堂點餐,席間外籍人士頗多,似萬國宴會。

餃子自然是好吃,形狀與色彩都很出色,拍照好看,適合發朋友圈,於是,又恢復了每餐必用手機屏幕消毒的陋習。

吃完下到一樓,才發現自助的糕點小吃才是最棒的,想吃什麼,直接灶臺上取,熱騰騰現蒸,一籠三個,數量適宜,溫度適宜。

故都春末

餃子宴

故都春末故都春末

長安的繁華,在吃食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是服了,各色麵條還沒吃呢,什麼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連名字都寫不出來。要是當年能來西安讀書,準得吃個滾圓。上海的麵食是西化的,甜點麵包之類,精製中透著輕浮做作;成都的麵食則重調料,輕原料,市井味濃重;西安的麵食,雖淺嘗即止,但已感受到用料的講究和製作的精美,比起北京麵食的粗獷,唐人的奢華和繁複已刻入西安人日常的飲食之中。

我想看唐人的長安

遊西安,也難,也不難。網上攻略很多,朋友的建議也很多,要是跟團,可以一舉拿下所有的著名景點。而我只有一天的時間,只想在古長安尋找唐人曾經的足跡。城外的兵馬俑、華清池、乾陵、華山,城中的碑林、歷史博物館、小雁塔,都不是唐時的真跡,只有大雁塔才是唐代建築,所以,什麼都可以不看,大雁塔一定要去。

最早見到大雁塔,是在同學的照片上,有點斜,像比薩斜塔。這次終於能見真容,還是很激動。我們去的時候,雨下得很密,不是工作日,遊人不多,在進門處請了講解員,大約一個小時就逛完了整個寺廟。

胖胖的女講解員,吐字清晰,一板一眼,背誦著講解詞,中規中矩,沒什麼野史傳聞。每到一個地方,講解完,會給我們自由參觀的時間,很敬業,但不苟言笑,好嚴肅的。

大雁塔其實是大慈恩寺中的一座塔。唐高宗李治為紀念母親建立大慈恩寺,玄奘取經回來,在西院建五層塔樓藏經,現代西安以大雁塔為標誌,遂將大雁塔作為中心,重建大慈恩寺,左右對稱,但面積縮小了很多,從原來的400多畝減到了70多畝。也因此,你會發現寺中的大雄寶殿等殿堂都比較緊湊,沒有一般寺廟大殿的深邃和雄偉,感覺不那麼自然。寺因塔而榮,也因塔而廢,塔是主角,寺便成為配角。整個大慈恩寺都圍繞著唐僧玄奘的一生展開,整個長安也只剩下了這座唐塔。

在雨中,我跟著先生的步伐,繞塔三週,虔誠敬拜。雨越發大了,淋溼了青磚地面,可是塔的四周兩米之內,磚面卻是乾的,真正奇怪呀,難道是佛祖的護佑?仰望這座唐塔,其實看到的只是明磚,唐土包裹在明磚之內。塔高七層,四四方方,塔簷掛著鈴鐺,只有在塔身左側經過時,才能聽到鈴聲。保護著塔樓的圍牆是民國建的,入口在塔的北側,不時有外國旅行團從塔上下來,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拍照留念。簇擁在各國友人之間,讓我彷彿回到了那個萬眾朝聖的唐朝。

大唐西域記之於西遊記,想必就如三國志之於三國演義吧。玄奘可沒有唐僧的好命,偷渡出國,絲綢之路上九死一生,踩著死人的骨頭才走出沙漠,在印度留學成功,取得至高成就,放棄導師高官厚利的挽留,執意回到長安,翻譯佛經,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而他自己,只剩下保存在大慈恩寺裡的一段灰色舍利。

千年城池都化作了土,繁華富貴轉眼成空,長安已逝然高僧永存,人間處處是他的傳說。

我確信這長安的雨,是上天對我的厚待,在雨中,思路清奇,想得多,理解的也就深刻。《妖貓傳》中奢華的長安城是種震撼,現實中只剩下唐土的、沒落的故都也是種震撼。滄海桑田,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奔,什麼都留不下,爭什麼?

第一次到西安,我見到了長安的大雁塔,沒有唐的繁華,卻有唐的端莊,四四方方,偏安一隅。西安,不僅是西安人的故鄉,它是所有唐人遺失的故都。

我還會去西安,尋找我的大唐遺夢,我與長安,相見恨晚。

故都春末
故都春末故都春末
故都春末

後記:離開西安十天之後,才寫下此遊記,總覺得有千言萬語要說,卻不知從何說起。停留只有一天,感慨卻很多。我總在想:昔日的帝都,與今日的帝都、魔都有什麼不同,與同是西部中心的成都又有什麼不同?也許有一天,我會寫一篇城市之間的比較吧,從世俗的角度,從虛無的感覺上。西安給我的感覺真的很複雜,成都人民說成都要建都了,我一笑了之;西安人說要造一條世界一流的大街,卻讓我很痛心。隋時的江都,唐時的長安,宋時的臨安,明時的應天,同樣是繁華不再,只有唐風延續至今,大唐盛世留給後人的驕傲,不是其他朝代可比的。在我心中,西安,是大唐的。

故都春末

夕茜,喜歡讀書,專注於書評薦書。如果你也想讀書,可同時關注頭條號、知乎、豆瓣賬號:簡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