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2)

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2)

李明(上海大學)

此文接上文所述。上文鏈接: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1)。

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2)

有讀者說,上文好像並沒有多少馬雲說的。似乎是這樣,但上文展開了有關未來製造業面對的大背景的討論,即所謂的“組織環境”。也討論了與馬雲提出的新制造、新零售等相關概念的討論。同時也對國內代工業大佬與馬雲不同的觀點進行了相應的討論。

下面接著展開討論製造業本身。本文將以不同於一些國內專家的觀點開展討論,冀希讀者從更寬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去理解未來製造。

上文用ISO 9000:2015中組織環境的概念在討論,本文用ISO9000:2015的過程方法和項目管理中的WBS(WorkBreakdown Structure )方法討論未來製造,

由於人類社會從地球村進化到地球澡堂,人們之間交流的距離已完全消失。於是,文化成了零售、製造和服務架構重構的主線。同時,網絡還讓人們有了無窮的選擇餘地,於是,製造業就會開啟一種全新的模式:拼板模式。因此,在未來的製造組織中,首先是文化要素,然後才會有技術要素,這將對所有參與未來製造的組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2)

在以往,製造企業,再外延至零售和服務等,都是產業鏈中的一個鏈環,這就好比是一些相對鋼性的拼板鏈接在一起。但在未來,基於網絡的製造體系將是基於全球最合適資源動態構建的,參與其中的組織一定是具有柔性、靈動的特性,這裡稱之為“動柔拼板”。在這種製造模式中的企業具有以下的技術特點:

  1. 具有極為強壯的技術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其對核心技術和工藝的掌控,以及基於核心技術和工藝的製造體系快速重構能力。注意,這絕對不是所謂的“軟件定義”能解決的,必定是整個體系,包括系統軟硬件及信息體系的快速重構
  2. 具有極為靈動的融合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其與外界在文化、技術、信息、管理等全方位高效無損的對接、適應和融合,這中間除了有相關的公共標準體系支持外,更會有相關的約定規範和溝通機制
  3. 對參與未來製造組織相關能力的評估,將成為未來製造的又一個增長點,在這個點上的工具是認證認可,這也是國家質量基礎(NQI)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塊鏈技術也許可以成為其技術基礎。與這個體系相關的還有基於網絡的組織信譽體系。而對這些能力的認證認可,其在更深層次上還映射出企業的文化,比如ISO 9000、ISO 14000、ISO26000、OHASA 18000等等認證,不正是反映了組織文化下的質量、社會責任、環保、安全等方面的行為和活動嗎?

要實現上面幾點,我們需要更為細化的過程分解,以及更為完善的體系架構,極為精細,又可操作、可度量、可交付的細化過程的鏈接結構,是強壯性的表現,也是未來智能技術能直接介入和應用的基礎。而更完善的體系架構,將使整個製造體系的快速構建成為可能。

大數據時代,還為全員創新提供了機會,每個人和組織都可能成為一個玩拼板的人,這就是所謂大數據面前人人一片藍海,一切取決於你的創新思維、文化引領和掌控未來的能力。

有人說,在今天的中國,要做好一塊拼板已經很不容易了,對絕大多數企業而言,做一塊動柔的拼板幾乎就是天方夜譚,因為在中國,有太多的企業還處於生存階段,更不要夢想著對未來還要做一個玩拼板的主。針對這說法,有一點必須明確:

工業4.0,甚至ISO 9000,面向的對象都是對成功有持續追求的組織,換句話說,掙扎在生存邊緣,甚至活得不太好的企業,並不適合這類模式。於是,轉型升級就成了唯一出路,它的開始源於理念、思路的先行轉變,來源於對未來的認識。也就是說,在整個製造業面臨轉型之時,給了大家平等的機會,但這個轉型絕對不會屬於不更新理念思路的人

那麼到底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呢?是不是搞些機器換人、自動化、MES、IOT、還有所謂的大數據、工業大數據、所謂的軟件定義、所謂的智能製造種種範式就行了?討論這個問題,就需要有系統和工程的思維。這裡順著前面的研討思路,用ISO 9000的過程方法,進一步展開一下未來製造的過程:

再議馬雲說了什麼外行話(2)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

  1. 探尋、識別、定義、建模、輸出、執行,是從顧客識別、造成到產品終結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基本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未來從零售到製造、再到服務的整個基於網絡過程的分解結構,同時也是基於網絡進行關聯的製造體系架構。這些環節應該就是未來組織的定位點,各個點有各自不同的任務、特點,就好比代工企業,就是一種定位。做不到這種精準定位,也許就很難成為未來製造中的有效資源
  2. 人文匹配、項目環境、需求定義、理想模型+技術規範、過程控制等,則涉及到各階段和定位點的關鍵技術,是各相關組織需要重點掌握的技術和獨特能力
  3. “新零售技術和管理雲平臺”、“融合創新和管理雲平臺”、“SMART製造和管理雲平臺、產品服務雲平臺”、以及“面向全生命週期的融合設計、製造和管理雲平臺”,則是我們而面向未來製造需要全新構建的,這些平臺及相關技術將成為未來製造體系運行和管理的基礎和核心

以上討論的內容將在以後文章中做進深度展開,這裡先總結一下基於上述討論,企業面向未來的轉型升級途徑:

  1. 面向未來,企業的經營者必須對企業進行定位,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其定位的精準直接關係到今後能否有資格融入到全球的製造體系中,這裡的精準,應該是定位內容的合理濃縮,而不是隨意擴展,這一點對於一些中小企業猶為重要
  2. 在精準定位後,必須把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做精做實,因此,從某種角度講,面向未來,企業更應關注的也許是核心技術的濃縮和強化,以及圍繞核心技術的對外接口能力,從而實現動柔性和強壯性的統一,而不是一味追求體系的做大,這一點似乎與目前國內許多專家在鼓吹的方法完全相背
  3. 基於精準定位,與各相關雲平臺建立關聯,這是和未來製造雲的關聯,更是和地球澡堂的關聯,從這個角度講,馬雲所講的新制造、新零售、新技術等,應該形成一個售制一體化的融合平臺
  4.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企業文化的建設,因為未來製造體系的融合,首先是基於文化的融合,無論是產品,還是製造體系的融合,都必定是基於文化的

最後再強調一下,絕對不能用目前的思路方法看未來。

此外,工業4.0等模式也許不屬於所有的企業。理念思路落後的企業、不能完全轉型的企業,那怕有一些技術,都將不屬於未來,當然在短期內這些企業也許還能生存,但只會掙扎在生存狀態,其生產的產品也只能是低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