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


伊扎克·拉賓,1922年出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當時巴勒斯坦還處於英國的委任統治之下。拉賓也是以色列歷史上第一位出生於本土的總理。1940年從當地的農業高中畢業後,拉賓的願望是成為一位灌溉工程師。二戰爆發,拉賓放棄了原來的理想,投身軍營,於1941年加入哈迦納的帕拉瑪赫部隊,並於1947年10月升任作戰參謀長。

1962年,拉賓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拉賓指揮以色列國防軍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以色列國防軍佔領耶路撒冷古城之後,拉賓當時為第一批以色列人來到古城,然後在希伯來大學的斯科普斯山山頂發表了演講。

從以色列國防軍退休之後,拉賓從軍界轉入政壇成為外交官,1968年開始擔任駐美國大使。1973年,作為工黨成員進入以色列議會,並被任命為勞工部長。1974年拉賓成為工黨領袖,並在大選中獲勝,擔任總理一職。圖為拉賓與子女在辦公室內合影。


1977年,由於拉賓夫人的一筆銀行存款被爆違反以色列法律,拉賓主動辭職,結束第一次總理任期。圖為拉賓與家人。拉賓此次辭職廣受好評,人們認為拉賓此舉體現了正直和責任感。1984年至1990年間,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共組聯合政府,拉賓作為聯合政府的國防部長期間,對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採取強硬措施。

1992年,拉賓成功地第二次當選總理,帶領工黨再次獲聯合政府的主導權。在第二任期,拉賓與阿拉伯國家改善關係,在奧斯陸和平協議的簽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奧斯陸協議授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權利,並承認巴勒斯坦人對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部分控制,但以色列仍然有效維持對該地區的控制。圖為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現場。圖為拉賓與約旦國王侯賽因。

由於奧斯陸協議的成功簽署,總理拉賓、外長佩雷斯與阿拉法特同獲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奧斯陸協議使拉賓在以色列國內的形象兩極分化,一部分人將他視為帶來和平的英雄,一部分人則視他為出賣以色列國土的叛徒,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王廣場上參加和平集會之後,一名極右翼激進主義分子伊蓋爾·阿米爾用一把裝有自制達姆彈的九毫米口徑左輪手槍刺殺了拉賓,享年73歲。拉賓去世後,以巴和談再次陷入僵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