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将试水电梯“按需维保模式”

6月12日,合肥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记者了解到,该意见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在电梯质量、应急救援、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合肥将试水电梯“按需维保模式”

副市长牵头成立“联席会议”

2016年12月,合肥市对《合肥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自去年4月1日起施行。

电梯安全,到底由谁来负责?《意见》明确,合肥市政府将建立电梯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电梯安全问题。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应急办、城乡建设、公安、人社、安监等数十个部门。同时,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强化属地管理,落实电梯安全监管责任。

在电梯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中,城乡建委、房产、规划、安监、质监等部门,承担着主要监管职责。同时,其他市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履行相应职责。例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电梯事故信息报告,请示应急委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度各方力量开展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经信部门负责协调移动、联通、电信相关运营企业加强电梯井道综合信息通信网络覆盖。

打造“96366”为民生热线

发现电梯问题,如果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市民将省去很多麻烦。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96366”电梯应急处置信息化服务平台,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制度,优化应急救援流程,将其打造成民生热线和服务窗口。

去年3月,合肥市质监局搭建完成了电梯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该系统结合了GIS、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一平台两系统”,即电梯综合大数据平台、电梯监管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现如今,市民在电梯上能够看到7位数的编号,以及二维码,都要得益于该系统。市民用手机扫二维码,即可查询到电梯的使用期限、年检情况等。如果遇到电梯故障,只要拨打96366救援电话,并报出电梯内的7位数编号,救援人员就能第一时间定位,快速前往救援。

此次《意见》明确,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要将电梯救援纳入本地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探索运用电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安全将有“红黑名单”

电梯维保经费不足,人力成本较高,一直是困扰电梯安全的根本问题。对此,合肥市将探索实施“物联网+维保”和“保险+服务”等电梯安全管理新模式。

《意见》明确,借助电梯物联网技术,主管部门将准确了解电梯的运行参数和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据其风险状况调整维保频次和维保内容,将能实现物联网线上检查维护和现场保养维护相结合的“按需维保模式”。实际上,这种新型的维保模式,早已被业界认同,并在多地进行了推广。

此外,合肥的诚信体系建设,也将延伸到电梯行业。《意见》明确,推动电梯企业逐步开展标准自我声明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按照相关要求,建立电梯生产、使用单位诚信评分与失信“黑名单”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频次。从电梯招投标、企业分类监管、金融支持、政府奖补等方面,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