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文:十六年間軟體產業政策帶來的影響

ZD至頂網CIO與應用頻道 06月20日 北京消息: “國際上真正成功的產業政策並不多,軟件產業政策算一個。”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文談到,從2000年到現在,十六年間中國軟件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讓中國軟件業得以蓬勃發展。

政策給軟件產業帶來的影響

規模。2000年軟件產業全國總規模是593億,到2015年達到了4.3萬億,大部分年度的增長率都在20%以上,年均增長23%,十五年軟件產業收入規模增長73倍,軟件產業收入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當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5.6%上升到了2015年的35.9%。

產業集聚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應。原來的軟件產業是分散的,現在由於實行軟件產業政策,逐漸向一些大城市、有條件的城市集中。2015年得到工信部認定的軟件產業園有17個,8個軟件名城,其中8個軟件名城佔全國軟件產業收入總規模超過60%,主要是集中在沿海的這些城市,內地的城市只有三四個。

軟件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骨幹軟件產業實力大幅度增強。2002年軟件百強收入是四百六十五億元,2015年上升到了五百三百一十億元,軟件百強合計收入佔全行業比重達到了14.3%,他們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7%。近幾年,新興互聯網企業發展極快,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當中中國就佔了四家。

軟件職業教育和產權保護得到加強。全國示範性軟件學院18所,成為培養軟件行業的骨幹力量。除此之外,政府機關、央企都實現了全部軟件的正版化,大型的國有企業也都完成了正版化的自糾自查。

軟件能力,尤其是系統集成能力和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取得了突破。一方面在電子政務、城市管理、電子商務這些行業,我國有了自主的解決方案和大型企業集成能力。另一方面,像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我們也有了自主產權的產品,並且廣泛地應用在智能電網、物流、石化控制、金融管理這些傳統行業。與此同時,新一批產業創新平臺、重點實驗室的建成,形成了從研發、測試、質量保證、知識產權一系列公共平臺,從而為軟件產業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

在產業政策實施的十六年中,形勢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軟件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企業和產學研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很薄弱,樊會文強調,目前產業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激勵創新上,而不只是關注產業的規模。

軟件政策適當進行調整

首先要調整是軟件政策適用的範圍,樊會文認為將優惠政策擴大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平臺服務的新領域,這樣才能促進軟件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第二應當不是簡單地減免稅收,更應當轉向激勵創新。減免稅收用來研發和擴大再生產,但實際上很多企業拿減免這部分優惠來打價格戰。樊會文建議對減免稅收這部分金額應當限定它的用途。限定用於研發創新,不是一般的擴大再生產,是用於研發創新才能減免。

第三個需要調整的是要給軟件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尤其是對於自主創新的技術和產品,因此是從政府和我們國有企業他們的首購、採購當中就要求優先採購我們自主創新的產品,對於我們自主創新的這些產品也要提供優先的比如說風險擔保、投融資這些方面的支持,開闢市場機會,而不是單純地減輕他的負擔。

第四要整合科研資源。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科研資源比較分散,尤其是基礎數據領域。因此,應該形成研發上的結合,產學研用的結合,讓資源集中到重點產品、戰略產品上。

第五加強地方產業政策的創新。以前產業政策對地方的產業空間是有限的。樊會文建議在當前的情況下要給地方探索的積極性。比如說在產業基金,在風險投資,在地方提供投融資服務這些方面要鼓勵更多的地方創新,因為地方的創新也就能為全國的政策調整和創新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