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資本回報的歐美公司和戰略追趕的東亞公司的競爭

謀求資本回報的歐美公司和戰略追趕的東亞公司的競爭

歷史進入八十年代,戰後的經濟景氣一去不復返。許多大公司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為了追逐市場需求需要增加投資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在微利時代,因為規模過於龐大而不堪重負,需要兼併重組精簡人員。企業重組完全著眼於企業立場。人們不再相信董事會會維護員工的利益。他們只對外部股東負責,而股東要的只是持續的回報。股東利益成為新的公司語言。股票成為上市公司的血液,它是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而且是變幻無常的。市場還是屬於人類的。市場眼中的企業不再是德魯克所謂的社會機構,而只是為人增加財富的機器。

——《工作的歷史》

第一個在高科技領域把歐美公司打趴下的就是日本的公司,接著是韓國公司——三星,連日本公司都打趴下了,因為日本的公司也成為不再是德魯克所謂的社會機構,而只是為人增加財富的機器。

股東影響職業經理人決策,長遠戰略或者規劃划不來,職業經理人做長久戰略,那麼就會讓股東短期利益受損,職業經理人在你在職的時候,公司的利潤好,給股東的回報高,股東給你的獎勵就高。

美國金融市場,參與者,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對於那些金融從業者,也是為股東創造更好的投資回報,自己才有更多的收入。

資本時代——市場眼中的企業不再是德魯克所謂的社會機構,而只是為人增加財富的機器。

日本是歷史上第一次,在高科技領域,把美國技術學到手,創新然後在回到美國把美國公司擠破產或者放棄這個業務。

美國為了應對日本,又拿起了產業保護貿易保護的大棒。

我們中國比日本、韓國更厲害,我們的企業有國家戰略在後面支持,我們市場大發展產業的腹地深。

《財經郎眼180608》:

日本以它的技術而言 它肯定造大飛機的 它為什麼不造 因為它的國內市場是不夠的 日本造的支線飛機一直拿不到適航證 因為別的國家不讓它飛 因為它不想讓日本有個自主獨立的航空工業 可中國不一樣 我們有足夠大的市場 所以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龐大的消費力 是促進所謂的這個高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土壤

全產業鏈的問題 我們中國是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們的土地因素 包括勞動力因素 以前制約我們中國發展的一個叫做資本因素 現在我們中國的貨幣也特別多 也解決了 我們能夠塑造全產業鏈的這個工業體系 日本 它雖然可以技術上 可以達到製造大飛機的條件 真正的大飛機需要系統集成 只有在中國這麼龐大的一個體系當中 現在俄羅斯 也是因為缺乏了全產業鏈 所以它只能夠在軍工某個領域當中很強 但是它的其他領域就會很弱

我們中國有幾大優勢 包括 土地 勞動力現在包括資本優勢 都比較明顯的 而且咱們中國有個特別廣闊的需求市場 這是日本不能夠比擬的 在日本 它的傳統的家電 還有一些沒有太多發展的空間的時候 咱們中國的三四線城市 四五線城市 卻有蓬勃的發展力 這就是我們的市場足夠廣闊 我們的土地資源足夠遼闊 我們可以進行縱深的產業轉移 我們一線城市成熟了 後來有落後了 又轉到三四線 三四線又成熟了 又轉到五六線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特別大的優勢 戰略縱深特別深 所以就能夠吸納和容納 日本轉移來的這些產業

比如以電動汽車為例當然以前的汽車都是日本造 傳統汽車日本造 我們上次不是做了節目 我們政府開始在全力推動電動汽車 那麼推動結果 你發現 德日都會被淘汰掉 他們做電動技術要和中國競爭是非常難的 所以這就是一個叫 現在美國特朗普總統有個前顧問叫班農 他說最可怕的就是中國的這種競爭力 我要是中國確定了有個戰略 我可以用國家資本去扶持你 這個不缺錢 不缺土地 不缺各種政策 你想想 你普通的這種以私企(以營利為目的)怎麼能夠抗衡中國的國家資本 國家力量是非常強大 做研發是非常容易的 其他國家都做不到(西方大部分,包括美國)

政府全力在後面支持的企業,和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競爭,相同的技術下面,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很難競爭過政府全力在後面支持的企業。

美國在二戰之前一直是有非常高的隔離牆的,而且美國的產業二戰之後,美國非常多的產業都是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了,在國際或者國內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二戰之後美國就把隔離牆推了(關稅),從追隨者轉變成引領者了。

在二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國際競爭的問題,那些發達國家都是你有什麼核心產業,我也有一樣的核心產業。

美國的軍工企業也沒有去殺死德國法國英國的軍工產業,那個時代並沒有什麼隔離不隔離的問題,而是本來就不去,發展中國家也沒這些需求,後來牙買加協議里根自由化之後,美國製造業專業化整合之後(以前你也生產我也生產),外包離岸經營,互聯網到來,全球化到來之後才有了發達國家產業向發展中國家擴張規模現象。

法國的核能軍工(意大利的軍工、船舶)、德國的汽車製造、機械製造等等。

二戰之後的日本,歐洲的都是資本管制,都是自主化發展,就是從美國買技術或者自己研發技術發展工業。

日本的汽車產業(摩托車產業)、電子消費產業都是在美國市場競爭下崛起的。

日本產業為什麼能夠競爭贏呢,一個是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本身就不強,比如哈雷摩托車,二戰的大量運用,但是日本當時進入美國摩托車產業,發現哈雷摩托發動機漏油,而且都是拿槍(就是二戰美國士兵復原那些警察、劫匪等等開的)的人開,日本的策略是改變日本摩托車的形象,營造開日本摩托車的人形象很好(我們熟悉的摩托車的造型都是日本改良的),一下子就把美國摩托車產業打的一蹶不振(日本摩托車也的確技術過硬),到了里根時代,幫助哈雷摩托奠定了後來的騎士風格,才成了美國一個重要品牌。汽車產業是因為日本發動機油耗少,1970年代石油危機的時代,日本車在美國崛起,後來甚至要求日本把這個低油耗的發動機技術轉讓給美國汽車廠商。

《公司的力量》:

通產省如同是日本公司的總部,負責協調和選擇戰略性行業。二戰後,這個決定著日本經濟走向的政府部門把目光集中到了美國的先進技術上。在通產省的統籌下,美國實驗室裡的發明在日本土地上一一開花結果,"二戰以後,它從美國買回了技術、買回了專利,它不是簡單的複製或者簡單的重複,而是1美元的專利它可以投入3美元,或者是更多的創新經費,這樣技術進一步的深化,再做出世界上當時最好的產品,這種二次創新精神,在日本的經濟發展當中起到了作用。"

這一時期,很多美國公司靠美蘇爭霸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軍方訂單過著舒服的日子,而日本公司已經打起了民用電子產品的主意。歐洲人曾經嘲笑日本是一個由晶體管銷售人員組成的國家,但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人這樣形容道:整個世界似乎都在被佳能複製、被尼康拍攝、被松下錄影、被精工計時、被夏普的斑斕色彩魅惑

1975年,通產省宣佈將5家最大的電子工業公司聯合起來,實施開發集成電路的5年計劃,這是不滿足於技術引進的日本,發出的自主創新宣言。1979年日本公司在美國一舉佔領了40%的存儲芯片市場,惠普公司檢驗了日本芯片,發現故障率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如同一個晴天霹靂,美國公司開始猛醒,而這場眾公司到國家的科技戰才剛剛開始。"當時的競爭是在存儲芯片上即英特爾公司發明的動態隨機存儲芯片,在1980年代曾有一場風波,那裡日本公司正在生產這種產品,並在美國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把很多公司排擠出了這個行業。"

電子消費類產業,是因為日本從美國買技術,技術開發之後,安全性、使用時間、穩定性、出錯率等等都比美國同類產品好,把美國的產業擠死了。

韓國的產業崛起,現代汽車是美國市場上成長起來的,日本很多企業從美國買技術,自主創新之後,把美國企業給擠死,韓國三星、LG等等從日本企業挖人挖技術,把日本的一些產業擠死了,我們中國從日韓也挖人挖專利技術發展本國自主的製造業。臺灣的企業,鴻海精密、臺積電、日月光等等都是和美國企業合作或者做代工成長起來的。

《廣場協議》之前,日本買美國的技術開發,超越美國,集成電路發展參照IBM失敗了,再參照Intel,微軟呀,很可能是日本自己走錯路了。

案例:

文章《中日韓半導體“三國殺”》:

在半導體行業,三星最出名的就是其拼命三郎式的“反週期投資”策略。

不過更能體現三星投資特色的,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殊死一戰。

彼時,DRAM價格暴跌九成,就在全行業陷入虧損,眾廠商哀鴻遍野時,三星卻做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將三星電子上一年的利潤全部用於擴大產能,故意擴大行業的虧損。

很快,DRAM的價格就跌破材料成本,工廠全面陷入停工。最先倒下的是德國巨頭奇夢達,由於資金鍊斷裂,於2009年初破產。日本的爾必達在苦苦支撐數年後被美光收購。

這一役過後,整個DRAM行業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兩大韓國巨頭獨佔75%的份額,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霸主。

文章《$萬華化學(SH600309)$ 如何打消競爭對手盲目擴產慾望?》來自享個豆腐的雪球原創專欄:

海外上市公司董事會或者股東,對多元化反或者盲目擴張如鯁在喉:他們不但要求公司遇到好的年份,高分紅,還要求公司持續回購註銷股票,提高每股價值,股東回報越來越高,股價越來越高,同時避免管理層多元化做死。這樣做的壞處就是短視,讓公司錯過發展重要時間節點,公司管理層即使有人高瞻遠矚也只能乾著急,股東大會不批。

看到沒有?景氣年份一來,大家盆滿缽滿,現金流充沛,第一個想到的是擴產,提高市場佔有率。和2017、2018宣佈要擴產的巨頭一樣樣的,一樣的演員,一樣的劇本,再念一遍。

結果如何呢?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蔓延MDI消費量微增達到399萬噸(2007年是397萬噸,數字不同資料不一樣,僅供參考),2009年下跌到384萬噸。同期萬華化學擴產繼續,市場佔有率繼續提升。全球消費都負增長了,價格能高嗎?憋滿了尿的國際巨頭一下子偃旗息鼓了,面對股東,董事會的問責,紛紛宣佈取消擴產計劃。

MDI只是國際巨頭工具箱的一個主要產品之一,連續倆季度的MDI利潤貢獻率大幅下滑,他們要面對董事會和股東的問責的,他們能做的是不景氣週期或者全球需求下滑的時候降低裝置負荷,或者直接無限期關停一些裝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