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首都文化的哲學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了建設“首都文化”的概念,對首都發展什麼樣的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市委書記蔡奇強調,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把北京建設成為弘揚中華文明與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首都文化”的提出是求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和怎樣建設首都”歷史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如何在這面旗幟下凝聚最大的共識,把這個理論創新運用於首都建設的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首都文化進行具體分析,有利於科學認識的形成,有助於更精準地指導實踐。

全面歷史地把握首都文化的內涵

蔡奇同志提出,首都文化主要包括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這為我們理解首都文化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

在變遷發展中把握古都文化。當我們談及古都文化,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以故宮、天壇為代表的老城,這些地區是古都文化的傑出作品,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澱結晶。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從原始時代北京人的居住地,逐步演化為華北平原的居民點,其間的歷史變遷和悠久的文明進程更具有永恆的價值。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撰著的《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一書,從地理環境影響的視角闡述了北京城市發展的歷程,幫助我們從北京的生態變化和歷史地理的角度去重新認識北京、瞭解北京。北京城市中心的變遷和城市規劃的調整凝結著祖先的智慧,這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以及對一個宜居宜業美好家園的嚮往。如果這樣長焦距、大口徑地審視古都北京,既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物化,也能夠發現北京追求和諧宜居都城的文化基因。

在時代傳承中把握紅色文化。北京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1923年,長辛店鐵路工人掀起“二七”大罷工,“北方的紅星”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些作為紅色文化的代表是毋庸置疑的。1937年,盧溝橋畔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第一槍,佟麟閣、張自忠等愛國將領以家國為念、浴血報國,令人景仰。這樣的文化遺存無疑應納入紅色文化的版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產黨領導下的二七廠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製造了新中國第一臺內燃液力傳動機,今天又積極響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主動進行轉型升級。這樣的歷史記憶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今天的紅色文化意蘊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豐碑。

在融合發展中把握京味文化。對京味文化的認識要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語境下進行,避免陷入僵化封閉的窠臼,割裂京味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聯繫。歷史上,由於都城的特殊地位,北京自然而然地成為各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北京也以其海納百川的胸懷、開放包容的氣度接受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有些今天看來地道純粹的京味文化,曾經也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產物。細細觀察北京的語言、建築、飲食、禮儀、曲藝等領域,不難發現其他地域的蹤跡。被譽為國粹的京劇,就緣起於200年前的徽班進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大家各有堅守、又相互借鑑的廣泛合作,才融匯發展出繽紛絢爛的京味文化。正如今天的京味文化恰恰代表了一種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博大胸懷。

在多元主體中把握創新文化。北京作為國家創新重鎮,更需要關注不同創新主體代表的共同而又有差異的創新文化。特別是擔負著科技創新主力軍職責的“國家隊”,以基礎性的原始創新為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保駕護航。作為國家航天的發祥地,伴隨著航天事業發展而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屬於全民族更屬於北京。位於北京的中國中車、中國通號等大型國企領跑世界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既是國家的金名片,也是北京的金名片。北京的創新文化既有善於發現、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的膽識,也包含敢於擔當、追求卓越、不斷超越的氣魄。

在系統中把握首都文化的戰略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是靈魂》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推進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應有之義,也自然貫穿其他三個中心的建設之中。

首都文化為全國政治中心建設凝聚向心力。“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京師歷來被視為各地之典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各項工作都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已經成為首都幹部群眾的自我期許和行為準則。無疑就是這種文化的力量,凝聚起2000多萬首都人民磅礴的精神力量。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愛黨愛國是嵌入首都文化血脈的永恆基因。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發展時期,首都文化始終保持講政治、顧大局的不變底色,忠誠擔負著為黨中央放好哨、站好崗的光榮使命,矢志展現樹立標杆、爭當表率的首善意識和首善標準。首都文化因首都的政治地位而生,又為維護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

首都文化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生命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應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有機統一。《北京市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明確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基本思路是圍繞深入研究闡釋首都文化這條主線展開。這是文化中心建設的核心要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首都文化是首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在首都文化的滋養下,北京必將更具氣質、更富情趣、更加靈秀、更添魅力,成為市民素質和城市品質一流的首善之區。

首都文化為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增添魅力。我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臺中央,北京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如此廣泛的世界關注,國際交往能否深化關鍵還在於人文交流能否深入。在請進來、走出去的國際交往中,文化這顆明珠愈發光彩奪目。北京之所以是北京,區別於紐約、倫敦、巴黎等其他國際大都市的根本原因就是其獨具特色的精神氣質、審美情趣和文化氣息。作為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的首都,北京這座城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首都文化內涵豐富,既有傳統底蘊又有時尚風采,既有歷史積澱又有現代風貌,既有本地特色又有國際風範。只有吸吮著首都文化的營養,才能昂首挺胸地向世界講述北京故事,才能在世界文化的風雲激盪中站穩腳跟。

首都文化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積蓄動力。科技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她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產生髮展,是文化大樹結出的甜美果實,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只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科技創新才有蓬勃發展的空間。《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特別提到了要培育全社會創新精神,深化實施“首都創新精神培育工程”,形成全社會人人關心創新、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這體現了首都文化的高度自覺,只有這樣首都科技創新建設才能奠定紮實的基礎。

把培育新型的首都市民作為首都文化建設的核心

當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出了抓好“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重點任務,為把首都文化落實落細提供了抓手。

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和引領廣大市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首都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京華大地形成火熱的生動實踐。要通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築牢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凝聚拼搏進取的精神力量,使北京努力成為文化繁榮發展、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這些項目的推動時刻不能偏離人的因素。人是創造文化的主體,也是深受文化影響的客體。要通過首都文化建設,達到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目的,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培養符合首都文化要求的新型市民。

要通過“一城三帶”的建設強化市民的活態傳承。

“一城”就是指老城,矗立在城市中央;“三帶”分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山水相牽環繞京城大地。“一城三帶”是首都文化的根基和血脈所在,為首都文化發展壯大提供豐厚滋養。要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一方面要注重活化利用,深刻闡發“一城三帶”所蘊含的文化精髓,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藝創作和文化產品,展示歷史文化價值,喚醒老北京的記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活態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使傳統文化永葆鮮活的生命力,迸發更大的創造力。要通過古城風貌的有機保護,使人與城成為一個整體,人因城而添氣韻,城因人而富勃勃生機,這是我們對於老城保護利用的理想境界。

要以“兩區”建設增強百姓的實際獲得感。“兩區”分別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領區。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就是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始終保持首都文化的正確導向,通過文化事業的發展,調動廣大市民參與文化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要著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為首都人民提供更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品位、有質量的文化產品,讓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文化發展帶來的益處。

(作者:狄濤,中共北京市豐臺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