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它至今仍是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蝙蝠俠:黑暗騎士》:它至今仍是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Why so serious?”不知不覺間,距這句臺詞出現在大銀幕上已過了10年時間。

2008年7月18日,《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這部影片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克里斯蒂安·貝爾是諾蘭的老搭檔了,《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當諾蘭籌拍《蝙蝠俠:黑暗騎士》時,貝爾自然是蝙蝠俠的不二人選。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

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幕後花絮:

克里斯托弗·諾蘭有一個名叫羅裡的兒子,而影片曾使用過的一個假名字即來源於此--《羅裡的初吻》(Rory's First Kiss)。

在希斯·萊傑得到角色之前,羅賓·威廉斯、雷奇·哈爾米(Lachy Hulme)、保羅·貝坦尼和亞德里安·布洛迪都曾表示,自己對飾演“小丑”很感興趣。

因為凱蒂·霍爾姆斯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的出色表現,《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決定繼續邀請她來飾演雷切爾·道斯這個角色,同時還將她的片酬大幅度提高,可霍爾姆斯卻以“時間有衝突”為由,拒絕了這個邀請。

在瑪吉·吉倫哈爾正式取代凱蒂·霍爾姆斯飾演雷切爾·道斯之前,瑞秋·麥克亞當斯和艾米莉·布朗特都曾被傳會得到這個角色。

最初曾有傳言“企鵝先生”將會出現在這部影片中,而鮑勃·霍斯金斯就成了影迷票選出來的最合適扮演者。霍斯金斯也表示,自己非常願意飾演這個角色,而且很期待能夠與克里斯托弗·諾蘭一起合作,並稱他為“夢幻導演”。隨後,諾蘭卻聲明自己並沒有啟用“企鵝先生”的想法,他覺得這個角色出現在這裡不太合適、有點牽強。

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絕對能夠讓觀眾的視覺體系得到最高端的享受。

2008年1月22日,希斯·萊傑的意外死亡引起了大家對這部影片的很多猜測,同一天,華納公司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萊傑已經完成了他所有的拍攝工作,影片也進入後期製作了,因此,“小丑”將會是萊傑生前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完整呈現的角色。

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

場景經理羅賓·希格斯於2006年10月開始尋找拍攝地點,他探訪了利物浦,並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海濱。其他候選地點包括約克郡、格拉斯哥和倫敦的部分地區。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韋恩企業的總部被改為理察·J·戴利中心,而不是前作中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樓。

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替芝加哥政府產生了4500萬的收益,創造了上千個工作機會。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為了影片拍攝的撞車場景和可能的意外,克勞雷設計了六個機車模型做準備,並由特效總監克里斯·柯柏爾德打造。克勞雷在導演諾蘭的車庫建造蝙蝠機車的試作型,並在六個月後開始做安全測試。蝙蝠機車不是由手控制行進方向,而是由雙肩,騎士的手臂同時受到兩個護盾保護著。前後輪皆為508毫米(20英寸)寬,其中前輪擁有爪錨鉤、榴彈炮、和機關槍等武器。引擎設置在前後輪的輪轂,皆距離中間的油箱1.67米。騎士的腹部朝下貼著油箱,而油箱可上下移動,讓蝙蝠俠能立身或貼著車身騎,來閃避可能遭受的攻擊。《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2007年9月,劇組在一間靠近英國徹特西小鎮的特效機構設計蝙蝠車的特技,工作人員之一的康威·威克烈夫在此不幸被自己的車撞上身亡。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攝影師瓦利·費思特認為官員是個“惡夢”,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影片中飾演市長的內斯特·卡博內爾(Nestor Carbonell),曾在由漫畫改編而成的真人電視劇《The Tick》中飾演“蝙蝠曼紐爾”,算是一個對“蝙蝠俠”進行惡搞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