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利亞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索馬里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索馬里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索馬里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索馬里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索馬里海盜釋放人質:海盜都去哪了

10月22日,被索馬里海盜劫持並扣押長達4年半(1672天的、由臺灣船東在阿曼註冊的漁船“FV Naham 3”上26名船員(其中包括臺灣籍船長、船員2人,中國大陸籍船員10名)被宣佈“安全獲救”。

這艘漁船是2012年3月26日被索馬里海盜在遠離索馬里的塞舌爾附近海域劫持的,臺灣船名“建昶”號,船上的船員也是索馬里海盜扣留時間第二長的人質(2009年12月25日在亞丁灣被劫持的也門籍漁船“Socotra 1 ”號6名船員被扣達4年10個月之久),船上船員除中國大陸、臺灣籍外,還有柬埔寨、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公民。

此次營救系非政府組織“人質協調支持合作伙伴”(HSP)及其關聯組織“海洋無海盜”(OBP)牽頭斡旋的,該組織發言人、英國退役軍官斯蒂德(John Steed)22日表示,這些人質先是和被移交給附近的加勒穆杜格(Galmudug)行政當局,再從那裡搭乘航班前往肯尼亞內羅畢,並在那裡被移交給聯合國有關機構。

“建昶”號上原有船員29人,劫持過程中有一人被海盜槍殺,被劫後從遇險海域千里迢迢轉移到索馬里北部海盜控制的港口霍比奧附近,與2010年11月同樣在遠海(距索馬里海岸達1500公里)被劫持的馬來西亞籍集裝箱船“MV Albedo”號拴在一起。2013年5月,這兩艘船同時傾覆,船員們被押上岸囚禁。

“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啊”,兩年前,筆者曾以《那些花兒》中的兩句歌詞為引,寫過一則呼籲關注“建昶”號人質命運的微博,但可惜,關注者寥寥,反倒是國內某暢銷小報上一篇聳人聽聞的扭曲文章,多少吸引了一些人的關注。這篇文章中細節破綻百出,如稱“海盜將贖金要價從2000萬美元降至50萬,臺灣船東置若罔聞”,事實上2008年11月15日被劫持、翌年1月9日被贖回的有史以來最大的被劫船隻,排水量330000噸的“天狼星”號郵輪,海盜不過勒贖1000萬美元,最後300萬成交,僅百餘噸的“野路子”漁船“建昶”號在海盜已式微的2012年無論如何不可能被勒贖2000萬美元,但畢竟也提到了船隻隸屬問題的混亂複雜、船東財力的困難,以及勞務合同和保險的不規範等問題。即便如此,自那以後直到此次“營救”成功,“建昶”號或“FV Naham 3”號也仍然被大多數人和方方面面“選擇性遺忘”,以至於此次“營救”成功消息傳出,幾乎沒有人指出“FV Naham 3”即當初曾見諸報端的那艘“建昶”號。

所謂“營救”,其實是船東或其它有關方面通過中間人討價還價,最終交付贖金贖人的委婉措辭。在索馬里海盜最猖獗的2008-2009年,平均每艘被劫船隻被扣53天,交付贖金約180萬美元(一般為較大的貨船或油輪)。由於這艘漁船歸屬複雜,船東實力有限,許多船員(包括大陸船員)甚至連最基本的勞務保險都未辦妥,且只和當地勞務輸出公司、未直接和漁船所屬的漁業公司簽署勞務合同,因此“營救”遲遲未有結果。今年9月28日,美國無人機在海盜藏匿人質地點附近誤炸了當地加勒穆杜格地方武裝軍營,導致13死7傷,事發後加勒穆杜格地方武裝和當地更大的割據勢力“邦特蘭共和國”武裝互相指責對方向美軍提供假情報,並很快從爭吵升級為大打出手,這迫使本就東躲西藏的海盜不得不降低身價,匆匆將已成包袱的人質脫手。此次雖未公佈贖金數量,但從臺灣船東此前表現推斷,應該是較低的。

自2008年6月2日《安理會第1816號決議》授權各成員國在索馬里過渡政府同意並通報聯合國秘書長情況下合作進行反海盜行動以來,各國紛紛派出海軍艦艇在索馬里海域實施護航、巡邏等任務,迫使索馬里海盜先是不得不從近海轉移到遠海(“建昶”號和前面提到的“MV Albedo”號都是在遠海被劫持),繼而被迫舍水就陸,因為遠海雖是各國海軍巡邏較稀疏的海域,但海盜也因此喪失了行動的隱蔽性,一旦被盯上很容易在返程被消滅。

然而在那之後,國際社會對索馬里海盜就似乎“選擇性遺忘”,彷彿海盜們都已經“改邪歸正”(曾經流傳過“日本大叔的水產生意感化無數索馬里海盜”的段子),海盜威脅已從當年的悲劇、正劇變成喜劇甚至鬧劇,而仍扣留在海盜手中的人質、船隻則更被媒體甚至“自媒體”所漠視,彷彿他們根本就不存在。2014年6月7日,“MV Albedo”號上船員在“贖金營救”後獲釋,這艘命運多舛的集裝箱船是索馬里海盜所劫持的最後一艘大船,船上原有24人,7人因所在國支付贖金2011年即獲釋,6人因各種原因陸續死亡,獲救者僅11人,這條血淋淋的新聞卻幾乎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至於“建昶”號則如前所述,同樣被遺忘或扭曲報道(兩年前國內某暢銷小報曾報道“海盜將贖金要價從2000萬美元降至50萬,臺灣船東置若罔聞”,事實上2008年11月15日被劫持、翌年1月9日被贖回的有史以來最大的被劫船隻,排水量330000噸的“天狼星”號郵輪,海盜不過勒贖1000萬美元,最後300萬成交,僅百餘噸的“野路子”漁船“建昶”號在海盜已式微的2012年無論如何不可能被勒贖2000萬美元),據此次獲釋船員稱,他們在陸地扣押期間飢渴交迫,有時甚至不得不捕鼠充飢,許多人患病或營養不良,狀況十分悽慘窘迫。

如今仍扣在海盜手中的船員人質僅剩11名,分別屬於三艘和“建昶”號情況相似的單桅小漁船,這些小船的船東實力、船員勞務合同等問題更多,如果國際社會再次選擇性遺忘,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

原本在對待海盜勒贖問題上,國際社會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是“美國式”,即“絕不同海盜做生意”,不但政府不出錢,也不允許民間出錢贖人,理由是“這樣反倒會刺激‘人質經濟’”,另一種是“法國式”,即“人質安全第一”,政府不但居間協調、甚至直接付款贖人,介於二者之間的則是如德國等採取的“政府不介入,但默認民間贖人”做法。近年來各國政府已逐漸達成共識,確信第一種做法是最正確的,但倘若不輔以對海盜的“連打帶消”,則結果會變為“既無人去救,也沒人去贖”,任海盜自生自滅的慘劇。

各國海軍的行動迫使索馬里海盜“上岸”(2012年9月索馬里海盜最後一次劫持成功,戰果不過一艘不足百噸小漁船,自那之後至2013年12月共襲擊各種船隻9次全部失敗,2013年12月之後迄今未進行有紀錄的襲擊),但“岸上”情況卻並不理想:索馬里臨時政府雖在首都摩加迪沙勉強站穩,但號令不出首都四門,境內不僅“青年黨”、“伊斯蘭黨”等原教旨武裝肆虐,各地大小軍閥也割據自雄。即以海盜活動區域論,當地的“邦特蘭共和國”自98年7月即宣告“自治”,而域內、周邊大大小小的勢力也各數一幟,恐怖襲擊、暴力和混戰方興未艾,國際援助、投資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上岸”海盜生計無著,許多都會“就地轉業”,成為原教旨武裝的“肉彈”或軍閥的廉價打手——“陸盜”,鑑於當前“恐怖國際化”的特點、趨勢,更多“陸盜”最終變成“肉彈”,並在異國他鄉被引爆,並傷及我們或我們的親友,也絕非不可能。

前面提到的那篇2014年大陸小報報道,曾不準確地稱“美國等施壓安理會中止索馬里護航授權”,事實上安理會已多次就索馬里反海盜國際行動延長授權期限。但在陸地上則僵局依舊——自2007年起介入索馬里陸地局勢的2.2萬國際部隊隸屬於非盟索馬里特派團(Amisom),由於戰力、裝備和後勤等多方面原因,這支“純非洲”部隊保住摩加迪沙的索馬里過渡政府存活有餘,肅清索馬里的各路“陸盜”則力不從心。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為脫險的同胞和其他船員祝福,但絕不能“把悲劇當喜事辦”,更不應再次“選擇性遺忘”,如果不能由海到陸、幫助“非洲之角”建立並維持一個持久穩定的正常社會生活和治安環境,不能幫助形成並鞏固一個真正足以替代“海盜經濟”、“恐怖營生”的健康“食物鏈”,那麼今日之遺忘,就隨時會變成明日之危機。

10月15日,非盟在洛美召開峰會,達成了旨在加強反海盜合作的《洛美憲章》,54個非盟成員國中43國代表(其中18位國家元首)參與了簽字儀式。正如與會的非盟主席、乍得總統戴比和肯尼亞總統肯雅塔等所言,非洲擁有1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專屬經濟區和全球淡水資源的17%,這是非洲“可持續發展的財富和機遇”,如果不能維護周邊海域的安全,這些財富和機遇就無從“變現”。但相較於“只缺錢糧不缺兵”的陸軍,非洲各國的海軍幾乎只是個象徵性的存在。

更何況如前所言,索馬里也好,幾內亞灣等“新海盜熱區”也罷,海盜癥結真正的所在並不在海上,而是在陸上;並不在軍事問題上,而是在軍事以外的經濟、社會問題上。國際社會必須對此有清醒認識,並儘快投入實質性行動,否則正應了《左傳》中那句古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圖1、索馬里海盜對所劫船隻往往棄而不顧,這是早年劫持的taiwan臺灣漁船“旭富九”號;

圖2、此次獲釋船員所屬的阿曼籍漁船“FV Naham 3”;

圖3、曾和“FV Naham 3”拴在一起的馬來西亞籍集裝箱船“MV Albedo”,它是索馬里海盜成功劫持的最後一艘較大船隻,此後只有“FV Naham 3”等4艘小型漁船被劫持;

圖4、非盟索馬里特派團(Amisom);

圖5、海盜藏匿人質的加勒穆杜格地區,這是一個半獨立的軍閥割據區,南部為索馬里政府軍和幾個原教旨派別混戰地帶,北部為“準獨立”但仍承認自己是索馬里一部分的“邦特蘭共和國”,西北部則是自1991年就宣告獨立、連交規都改為與索馬里其它地方不同的靠左行駛的“索馬里蘭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