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品推薦「雙旗幣、宰版」二百文

1913年(民國2年).因尹昌衡率軍人藏平叛而代尹繼任四川軍政府都督的胡景伊,在繼續鑄造“漢”,增鑄重七錢的二百文大面額銅元一種。幣面中心直書“貳百文”面值.兩旁分列嘉穗圖案,上沿糖年號“中華民國”,下沿鏽廠名“四川造幣廠造”,左右分列十字花星。錢幣背中央為交叉雙旗圖,外環殊圈,上沿鏽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下沿鏽英文“200 CASH(200仙)。這是民國時期四川銅元中唯一使用英文的一種。鑄造鋼元面額愈大,獲利愈厚。胡景伊鑄造之二百文銅元。一枚可換當十文銅元二十枚。一枚十文銅元重二錢,二十枚共重四十錢,而一枚二百文銅元僅重七錢,故胡景伊每鑄一枚二百文銅元,即可掠奪人民財產十文銀元十六枚半。當年所鑄二百文銅元則多達200萬枚左右,此後逐年增大鑄量。1917年(民國6年)羅佩金、戴戡人川主政後,乾脆停鑄十文、二十支四川銅幣,其鑄五十文、一百文四川銅幣及二百文雙旗銅元。至民國13年前後,四川境內大面額二百文銅元完全充斥市面,小面額銅元銷聲匿跡,或流出省外,或被熔化改鑄。民間交易缺乏小面額銅元找補.不得已而將雙旗二百丈宰為兩半,或宰為四塊,當一百文及五十文使用,四川民間俗稱其為“宰板”。

臻品推薦“雙旗幣、宰版”二百文

雙旗二百文銅元由於不是單一鑄造者生產,故其版式亦相應較多。僅僅是有明顯差異的版式也在數十種以上。雙旗二百文銅元可按其幣背交叉雙旗下垂之旗纓不同而分為兩大類版式,旗纓垂直下垂者,帶稱“直纓版”;旗纓環繞旗杆下垂者,俗稱“曲纓版”。

雙旗二百文直纓版又分紅、黃銅質兩種。其黃銅質者,鑄工精美,文字規範,英文書寫正確,紋飾清晰,當為民國2年(1913年)四川建幣廠早期鑄造品。現存世之雙旗二百文銅元中,直纓版數量較少,僅佔百分之一二。雙旗二百文直纓版紅銅質者,大多鑄工粗糙,文字浮淺。英文書寫大小不一。雙旗二百文紅銅質直纓版與黃銅質直纓版相比較,二者大相徑庭。紅銅質直纓版非成渝兩地造幣廠所鑄,應無疑義。曾有人認為雙旗二百文直纓版紅銅質者為川陝蘇維埃根據地仿鑄,其用途是為了前往白區購買物資。據現在所知的材料證明,川陝蘇維埃根據地正式鑄造銅質貨幣的時間為1933年(民國22年),其早期生產工藝為手工打製。1933年10月,紅軍攻佔達縣,繳獲四川軍閥劉存厚的造幣廠。同年11月,川陝蘇維埃造幣廠在通江正式成立,從此開始機鑄銅質貨幣。1933年時.四川境內已全部使用川銘嘉穗圖200文銅元(即俗稱之小200文銅元),川銘嘉穗200文銅元重僅四錢,其從民國15年(1926)出籠以來,原在四川境內流通十餘年的雙旗二百文(重七錢)及“漢”版一百文(重五錢八分)、“漢”版五十文(重五錢)盡皆隱匿不見,或被收回改鑄,或流入兩湖地區。川銘嘉穗小200文銅元在川省白區已流通多年的情況下,川陝蘇維埃根據地如仿鑄白區銅幣。亦不會仿鑄雙旗二百文直纓版,而只能是仿鑄川銘嘉穗小200文銅元。這樣更合乎情理。更何況1933年(民國22年)時,四川境內大小軍閥紛紛自設造幣機構,大肆濫鑄川銘嘉穗小200文銅元。劉存厚設在達縣的造幣廠亦不能例外。故紅軍繳獲的劉存厚造幣廠機器設備中,其鑄幣模具亦應當是小200文印模。川陝蘇維埃造幣廠以其仿鑄白區銅元順理成章,完全沒有必要另行刻制雙旗二百文直纓版新模進行仿鑄。

臻品推薦“雙旗幣、宰版”二百文

雙旗二百文紅銅質直纓版之鑄主,應為川省境內某地方軍閥。民國初年,四川軍閥私自設廠鑄幣之風尚未興起.即有少數亦未成規模,多為購置手搖機具,小批量鑄造,其雕模製版及鑄造工藝皆不能與成渝兩地造幣廠同日而語。故鑄工粗劣的雙旗二百文紅銅質直纓版存世量頗少,甚至少於黃銅質直纓版的存世量。雙旗二百文直纓版無論紅、黃銅質者,皆可按其幣面之嘉穗圖麥穗大小,有無麥芒及麥芒長短、麥粒疏密,而分為若干小版式。

最近河南濟源周先生集到了一枚:中華民國二年四川造幣廠造雙旗貳百文銅幣,藏品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包漿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澱,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徵,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銅幣保存較好,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較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歡迎洽談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