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茅:做民營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者

圍繞近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相關內容,《經濟日報》記者5日採訪了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

記者:民營企業從起名、註冊開始,最先打交道的就是市場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這些年如何看待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

張茅:改革開放以來,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提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有力推動者。1979年2月,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恢復建制的第一次局務會,就決定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報告,建議各地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批准個人從事個體勞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批轉的第一個有關個體經濟的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領到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章華妹,通過多年發展,她的生意規模越來越大,已經成立了公司,當上了董事長。

40年來,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指引推動下,我國有千千萬萬個像章華妹一樣的個體私營企業主,乘著改革春風,不斷髮展壯大,推動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迅速增長。據統計,全國個體工商戶由1980年底的80.6萬戶,增長到今年三季度末的7054.6萬戶,增長了86.5倍;私營企業由1988年底的9.06萬戶,增長到今年三季度末的3037.4萬戶,增長了334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牢牢把握“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略,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激勵創業創新、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圍繞百姓經商創業的難點痛點,先後實施了註冊資本實繳制改認繳制、企業名稱自主申報、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等一系列改革,推動市場準入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推進“先照後證”、“三證合一”到“多證合一”改革,以“減證”促“簡政”;全面推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改革,產品准入改革提速;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註冊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知識產權註冊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在降低企業進入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至9月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1.06億戶,前9個月新設市場主體1561.6萬戶,同比增長10.4%,日均新設市場主體5.72萬戶,日均新設企業1.84萬戶。其中,民營企業佔到了全國市場主體總數的94.9%,並已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提供了我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

在放寬准入的同時,強化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創新,促進市場環境不斷改善。施行年檢改年報制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推進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各地區、各部門共對12.2萬份文件開展了公平競爭審查。積極查辦印章、交通、供氣、供熱等領域的行政壟斷案件,為民營健康有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位列46位,較去年上升32位,較2013年上升了50個位次。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由較去年大幅上升65位,排名28位,五年來累計上升130個位次。這一評價結果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我國在培育創新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所做的積極努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等方面,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在這方面,市場監管總局如何發揮職能?

張茅:作為國務院新設立的負責市場綜合監管和綜合執法的直屬機構,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著力“減證照、壓許可”,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公開透明便利的准入環境。

一是進一步深化市場主體准入制度改革。今年11月10日起,在全國對第一批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進行“證照分離”改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摸清涉及市場準入的行政許可事項底數,推動自貿試驗區明年率先形成全覆蓋全流程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

二是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年底前實現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8.5個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全國範圍內實現這一目標。

三是進一步深化產品准入制度改革。在確保質量安全、公正監管的前提下,進一步壓減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並簡化審批程序,再取消14類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推進食品生產許可和食品經營許可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電子化、網絡化審批。

四是進一步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審評審批改革,加快推進創新藥和臨床急需藥品上市,對治療罕見病以及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進口藥品簡化上市審評程序和要求,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

五是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註冊便利化改革,年底前實現向全社會公開商標數據庫,商標註冊審查週期縮短至6個月。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推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市場監管總局將如何落實?

張茅:我們要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健全競爭政策體系,堅持競爭中立原則,即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行規則中立、稅收中立、債務中立,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加大競爭執法力度,規範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

一是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在2018年底前組織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完成對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文件、執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情況的自查,並向全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2019年修訂完成《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

二是建立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方式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提高綜合執法效能。2018年底前研究制定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指導意見。

三是強化反壟斷執法。開展公用企業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濫收費用、強迫交易、搭售商品、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等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在2018年底前清理廢除現有政策措施中涉及地方保護、指定交易、市場壁壘等的內容,查處並公佈一批行政壟斷案件,堅決糾正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

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機制,提升企業海外維權能力。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活動,重點查處製假源頭、重複侵權、惡意侵權等違法行為。會同有關部門在2018年底前制定出臺對網購、進出口等重點領域加強知識產權執法的實施辦法。

記者:在優化政務服務,減輕企業負擔方面,市場監管總局有什麼具體落實措施?

張茅: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大力查處涉企違法違規收費,以政務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現代化,助力民營經濟發展。

一是以涉企收費為重點,深入整治違法違規價費行為。組織開展清理口岸收費專項督查,部署小微企業收費政策落實情況檢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二是開展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專項治理。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整治“紅頂中介”。

三是在2018年底前,將實行強制性認證的產品種類再取消或改為以自我聲明方式實施達10%以上,減少認證證書種類,引導和督促認證機構降低收費標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四是做好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技術支撐,為民營企業服務,五年內實現部分新興領域技術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經濟日報 記者:佘穎 李盛丹歌 責編:王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