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肥皂泡的破滅——笑談“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多年以來,互聯網的軍事圈裡,一直流傳著一個“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的不滅神話。怎麼說呢?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種型號的日軍戰鬥機被繳獲後拉到美國去,使用美軍標準的高標號燃油測試,結果表現出驚人的高性能,等等等等。

例如,時速624公里的疾風戰鬥機,喝了美國高標油,一下子飛到了689,技驚四座!或者,時速596公里的雷電11戰鬥機,喝了美國高標油,飛到655,滿堂皆驚!

一時間,中文世界的軍事網站、論壇、個人空間裡頭,“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的文章此起彼伏,什麼疾風、雷電、飛燕、紫電……只要是日本戰鬥機,拉到大洋彼岸,喝上高品質高標號的美國油,一個個都變得脫胎換骨、龍精虎猛。

在這之中,一些居心叵測的ID在上串下跳,極力吹捧日本戰鬥機,因為很明顯啦——只要用和美國人用一樣的高品質高標號燃油,日本飛機的表現足以把美國造打的滿地找牙,這不正說明了日本技術更先進?這不正說明那些養尊處優的美國大兵打贏二戰,靠的就是物質上的優勢咩?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日本右翼漫畫家松本零士也在他的漫畫《戰地啟示錄》裡大肆宣揚能“用好的燃料”飛到689時速的疾風戰鬥機

——實際上,中文媒體的“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傳說,是被島國的一幫戰史作家忽悠的。

這個神話的開端,可以從上個世紀初講起。眾所周知,在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日本只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在被黑船事件打開國門之後,死心塌地地向西方學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軍用航空工業從一無所有中起步。從西方毫無保留地全盤引進各類技術、設備和人員。例如,對二戰日本航空兵動力至關重要的中島公司,就是在二十年代山寨英國布里斯托爾公司的“土星”發動機才跟上航空工業的國際潮流的。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日本航空工業就是山寨這種發動機起家的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戰爭初期讓西方人大吃苦頭的零式戰鬥機

結果,一年之後,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的零式和隼式戰鬥機橫空出世,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太平洋戰場,打了盟軍航空兵一個措手不及。心高氣傲的白種人吃到了輕視對手的苦頭。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吃一塹長一智,盟軍成立了一個航空技術情報中心,縮寫為TAIC,負責收集日本飛機情報和測試繳獲的飛機,制定一份“TAIC手冊”供盟軍指戰員參考。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TAIC手冊中,一份日軍戰機要包括這些數據

問題出現:日軍戰鬥機的數據從哪裡來?它們可不是便利店裡的可口可樂,說買就能買,說測就能測的呀,人家日本飛行員又沒有從你這裡領薪水……

——簡單,湊!

被美軍繳獲的日本戰鬥機,TAIC的人員親自試飛測出真實性能。對於拿不到的戰鬥機,那就發揮想象力,自己湊一份數據出來!

最典型的例子,要數日本海航的絕唱——烈風戰鬥機。到1944年底,這款末代戰鬥機只有8架原型機在日本本土進行各種試飛,飛機尚未投產、更沒有可能飛往前線作戰。不過,TAIC居然通過種種蛛絲馬跡得知它的存在——包括“烈風”這個準確的名稱。1944年12月,TAIC洋洋灑灑地估算出一套烈風的各種性能參數,發表成冊。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日軍秘而不宣的烈風戰鬥機,TAIC竟然能夠知道它的存在,注意三個細節:名字“Reppu(烈風)”、“17式艦載戰鬥機”以及紅線標註的日期——1944年12月,當時所有烈風原型機均在日本進行廠家測試

問題又來了:這些性能的估算,有什麼原則嗎?

——更簡單了,往高了估!

這次盟軍記住了小看零式戰鬥機的教訓,對於日本戰鬥機的性能,只敢高估、不敢低估。原因很簡單,高估了敵人的性能,最多等於給自己的飛行員打預防針;低估了敵人的性能,那就要害死自家人了……

為此,在TAIC制定的這本手冊的前言中,開宗明義地寫著:“除非特別標明,性能數字代表TAIC的估算值。在缺乏權威資料的前提下,航空技術情報中心的政策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以料敵從寬的原則提供日軍戰機的性能估算值。”

——原則就是料敵從寬。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TAIC手冊中表明“料敵從寬”的部分

有沒有“特別標明”的實測數據呢?這一般標註在文件的最下方的“一般數據”欄中。繳獲的零戰52型戰鬥機就是個例子:TAIC的手冊聲稱該機的最大速度為358英里/小時,但下方的標註表明“飛行測試中獲得的最大速度僅有340英里/小時”。這等於告訴飛行員們:我們測過這架飛機,感覺數據可能偏低了,再給你們拔高一點數據才算保險!

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TAIC的料敵從寬原則。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零戰52戰鬥機的數據,注意紅框內字樣“飛行測試中獲得的最大速度僅有340英里/小時”

就這樣,TAIC的情報人員倚靠種種目擊報告、飛行員的作戰記錄等等等等,硬生生給了一整套日軍戰機的估算數據。

以中國網民最熟悉的疾風戰鬥機為例。這架新型戰鬥機被日本軍方吹噓為“大東亞決戰機”,TAIC在1945年1月的菲律賓戰場得到兩架繳獲的疾風,3月份就發佈了疾風的TAIC數據。聽起來,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足夠進行真實的試飛了,但是當時的菲律賓還打得熱火朝天,情報人員怎麼可能有時間和條件在前線進行全面的測試呢?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美國人在前線繳獲疾風戰鬥機就發佈了它的細節,最下方的空白表明這是一份估算數據

所以,疾風報告最下方的“一般數據”欄中空空蕩蕩、沒有特別說明。這意味著疾風的相關數據均為估算值。不過,疾風戰鬥機的這套估算數據的確非常亮眼,有每小時427英里的速度,相當於時速687公里,這個已經和美國戰鬥機不相上下了。所以,美國戰鬥機飛行員一旦認準了對面的日本飛機是疾風,一個個都是如臨大敵,不敢怠慢。

實際上呢?舉一個例子:日本投降前兩天,美軍第507戰鬥機大隊的57架P-47N雷電戰鬥機從伊江島機場起飛,直奔千里之外的朝鮮半島執行掃蕩任務,結果碰上了日本資格最老的兩隻疾風戰隊——飛行第22和第85戰隊,打得昏天黑地。最後,遠道而來的美國新兵蛋子損失一架雷電,擊落了11架疾風!更誇張的是,美國飛行員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遭遇的是“大東亞決戰機”,幾十年來一直糊里糊塗地以為打的是日本人在開戰初期的隼式戰鬥機……

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大東亞決戰機”完全就不是TAIC手冊裡的那麼生猛!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大東亞決戰機”被美國新兵蛋子屠了個1比11

很快,日本投降,所有被繳獲的戰鬥機都被漂洋過海送到美國,讓美軍進行飛行測試——沒錯,這就是貨真價實的“美軍戰後測試”。

對於美軍飛行員來說,一下子來了這麼多新玩具,那自然是很開心的事情。而且這些日本飛機飛起來都賞心悅目——輕盈、靈活、轉彎快,所以他們基本上都給了正面的評價。

那麼,性能數據呢?

——那是不可能的。要得到飛機最大速度、爬升率這些極限性能,沒有日本廠商、技術人員的支持,貿然升空測試,是非常容易引發事故的。現在戰爭勝利了,飛行員們都等著回家過小日子呢,沒有誰會願意為一架人畜無害的繳獲飛機冒上生命危險。所以,對於疾風這樣的飛機,基本提交一份體驗報告就OK,性能部分直接抄作業,拿來戰爭年代的TAIC手冊,一抄了事!

最後,這份TAIC手冊,被編撰成了一本《日本飛機性能及特性(Japanese Aircraft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公開發售。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前言裡,也原封不動地照搬了當年TAIC手冊中的“料敵從寬”聲明。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TAIC手冊被編撰成這本《日本飛機性能及特性》,被日本作家奉若神明

這時候,日本也逐漸從廢墟中緩過勁來,軍事作家們開始懷著各種心態編撰二戰歷史。涉及到戰鬥機的內容,日本人就跑到美國找資料,結果翻出了《日本飛機性能及特性》,粗粗一翻,不由得精神大振——當年這些日本飛機在美國人手裡都測出了“高性能”啊!為什麼在自己家裡沒有飛出來呢?——小學生都能想出來,“皇軍”沒有美國人的高標油嘛……

眾所周知,近代日本人以英文糟糕著稱,TAIC前言裡,顯著的一塊“料敵從寬”聲明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日本作家完全被那幾個光彩耀眼的數據迷得神魂顛倒——“皇國”技術這麼高端、這麼為自己長臉,豈有不大書特書的道理?就這樣,一系列“日軍戰機美國戰後測試”的神話,被陸陸續續地炮製出來。

例如,在這本1989年的《陸軍2式單座戰鬥機“鍾馗”》中,日本作者大肆吹噓了一通戰機在美國的“神勇表現”,也頗為自得地標明瞭資料來源——美國出版的《日本飛機性能及特性》,也就是TAIC手冊的估算數據!

熱兵器版: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

《陸軍2式單座戰鬥機“鍾馗”》中標註的出處,就是《日本飛機性能及特性》

在資料匱乏的前互聯網時代,“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的神話從不同途徑傳播到中國,在網上活躍了十多年之久,也堪稱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其實,大家聽到這些爆炸性的報道時可以想一想:一個落後的半工業國家,依靠十幾年的實力積累,有沒有可能一舉超過老牌工業強國?有了這樣的定性分析,各位就不容易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忽悠了。

最後,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日軍戰鬥機戰後測試”神話的破滅有著一個更現實的警示作用——學好外語!

(原文發表於《戰爭事典•熱兵器版》第一冊,有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