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攝像是一種藝術創作。技巧是藝術創作不可缺少的手段,而技巧的運用又使創作的實踐變得豐富多采。這裡把這些難學易忘的攝像技巧的要點編成口訣,向初學者作介紹。不要小看了這些技巧口訣,它們深人淺出,窩意深刻,既飽含機理,又朗朗上口,好記好用。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一)景物在四方,取景擺中央

這句口訣說明了景物與攝像取景的關係。大千世界,各種景物林林總總,有山有水,有花有樹,有人有車,有貓有狗……遍佈四面八方。攝像者要從當中挑出要介紹的攝錄對象,也就是主休,進行攝錄活動。攝像取景時,應當把主體放在攝像機取景器的中央位置。這就是“取景擺中央”。如果主體不擺在當中,而擺上其它的什麼景物,就是喧賓奪主了。

取景擺中央,實際上是攝像中心式構圖的一種形式。中心式是在攝像時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構圖模式。取景擺中央,就是把主體放在畫面的中央以及鄰近的區域。在實際的取景操作中,不必刻意強調正中,即使偏開一點,也不認為是違規。用行話來說,這是把主體放在畫面的結構中心,能突出主體,有利於表現主題。初學者的取景經驗不豐富,採用這種構圖方法,既簡單易學又可靠穩妥。攝出的錄像能正常反映主體的形象,中規中矩,無錯無漏。即使是旁人看了,也覺得攝像者的水平不差。

人和景物都可以是攝錄的對象,但其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攝像取景要把被攝對象的最重要的部分放在畫面的中心區域。例如,攝錄一個人講話,應該把他的頭部放在畫面的中心。又例如,攝錄花木,要把花朵放在畫面的中心。有時,被攝對象的某一局部是表現的重點,攝像取景時就應該把這個局部放在畫面的中心。例如,表現警察開槍的姿勢,取景就要把警察的上半身而不僅僅是頭部,放人畫面中心。又例如,表現綠葉扶花的題材,強調的對象是葉而不是花,取景時要把綠葉放在畫面中心。

取景擺中央,還有利於攝錄運動主體。因為運動主體要追蹤攝錄,取景時把它擺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周圍都留有一定空間,運動主體不容易跑出畫面,攝像者能完整地攝錄到運動主體的形態和動作。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二)多用廣角鏡,敢用長焦鏡

攝像機配備了變焦距鏡頭,為攝像者提供了很多方便。變焦距鏡頭一般都包括了短焦距的廣角鏡頭、標準鏡頭和長焦距鏡頭。攝像機的標準鏡頭焦距f=25毫米,以標準鏡頭為界線,焦距短的屬於廣角鏡頭,焦距長的屬於長焦距鏡頭。攝像者可以在攝像機的變焦範圍內,任意選用適當的鏡頭攝錄。變焦按鍵W變焦的端點,是攝像機最短焦距的廣角鏡頭。變焦按鍵T變焦的端點,是攝像機最長焦距的鏡頭。這兩個端點是攝像鏡頭的兩極,在攝錄操作中,經常要使用。

為什麼要多用廣角鏡頭?攝像機的廣角鏡頭極點,是攝像機攝錄工作的一種初始狀態。因為廣角鏡頭的視野最開闊,當開始取景時,使用廣角鏡頭尋找被攝對象最方便。在找到被攝對象後,再變焦調整畫面到大小合適的位置,進行錄像工作。廣角鏡頭的穩定性最強,能減弱攝像者持機手抖動的影響,對初學者非常有利。在攝像機運動攝像的情況下,一定要用廣角鏡頭,因為能減低運動頗簸對畫面的影響。例如,攝像者在行車時攝錄,就應該使用廣角鏡頭,這樣攝取的畫面穩定性最好。在光線不足的場合攝錄,用廣角鏡頭的畫面效果明顯優於用其它鏡頭。在窄小的場地攝錄,廣角鏡頭更能顯出優勢。

攝像者要敢用長焦距鏡頭。長焦距鏡頭能把被攝對象的圖像放大,使觀眾看得非常清楚。使用長焦距鏡頭,還能把被攝對象周圍的一些無關景物排除在畫面之外,有利於突出表現主要景物。例如,要攝錄一個孩子的表情,如果畫面的其它景物太多,孩子的圖像太小,根本就看不清他是哭還是笑。使用長焦距鏡頭,能在畫面中排除其它內容,只出現孩子的臉孔,各種細徽的表情,無不一目瞭然。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三)儘量攝大些,藏發露下巴

這句口訣提示電視攝像要注意到電視屏幕的短處,以及取長補短的取景技巧。與電影銀幕相比較,電視屏幕的確小了一點,這是不足之處。所以攝像的時侯要把攝錄的對象,也就是主體,儘量攝得大一些,讓攝錄對象佔滿畫面,彌補屏幕較小的不足。這也是電視攝像的一個特點。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在電視節目中,演員的頭部圖像往往攝得很大,很清晰。這是為了細微的面部表情能讓觀眾看清楚。如果是攝錄景物,要求景物的細節也清楚的話,攝像的時候也要儘量把景物的圖像攝大些。

要攝錄好一個人頭部的圖像是不太容易的,還要求“儘量攝大些”的話,就要用一點小技巧,這就是“藏發露下巴”的取景方法。電視屏幕的長度與寬度的比例是4: 3,是一個橫向的長方形。而一般人的頭部形狀多為豎向的橢圓形或是圓形,在電視屏幕裡要把臉孔攝大些,就要有一些取捨,這個取捨的原則就是“藏發露下巴”。在取景的時侯,為了把面部表情表現得好一些,臉孔就要攝大一些,最大能大到什麼程度呢?在攝錄人的臉孔的時侯,攝像者可以讓屏幕的上邊框切去頭頂的一些頭髮,但要保證下巴完整。如果是攝錄人的整體而不僅僅是頭部,取捨的技巧又不一樣了,這就要“藏腳露頭髮”。攝錄一個人全身的畫面,要“盡最攝大些”,可以切去部分腳的圖像,但頭髮不要少,而且頭部的上方還要有一點空間,這樣才符合觀眾的視覺習慣。

怎樣才能把人或景物的圖像攝大些呢?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縮短攝像距離,例如,攝像者走近一點攝錄,就能攝到大一點的圖像。另一種方法是利用攝像機的變焦鏡頭,用長焦距鏡頭,獲得較大的圖像。具休操作很簡單,攝像中只要按下攝像機的變焦按鍵T,就能攝出合適的長焦距鏡頭的效果。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四)表情在臉上,動作看四肢

這句口訣說明要根據表現的主題,決定攝錄的重點。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都能通過面部表情傳遞出來,這就是“表情在臉上”。攝像取景只要攝錄以臉部為主的畫面,就能夠快捷、準確地表達出喜、怒、哀、樂的情緒。臉上有五官,它們表達情緒的能力各有千秋。眼睛是心靈之窗,表現能力最強,取景時要把眼睛放在畫面的顯要位置。耳朵雖然在人的聽覺中起最重要的作用,但在表達情緒方面,能力是很弱的。攝像取景時,由於攝像角度的限制,往往刪去了耳朵的圖像,但這對於表現情緒的畫面影響甚微。人的面部肌肉動作,在表現情緒方面能起重要作用,應該認真攝好。表現情緒的面部肌肉動作是比較細微的,取景時鏡頭的聚焦一定要清晰,才能把這些細微的動作細膩地表現出來,完美地表現情緒內容。

一個人的動作是離不開四肢活動的。抬抬胳膊,伸伸腿,也是最簡單的動作,這就是“動作看四肢”。攝像取景要把表現動作的身體各部分都收入畫面,才能表達出動作的主題。例如,攝錄芭蓄舞表演,要把演員的全身活動都攝下來,才能表現好這種舞蹈。

電視主要是靠畫面圖像來傳播信息的,植長表現攝錄對象的運動和各種動作。人的動作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種身體語言。例如,手是表達身體語言能力最強的器官,聾人單靠手語就能相互溝通,可見手勢的“詞彙”是多麼豐富。手勢主要是靠手指的變化,形成不同的組合,構成不同的意思。手指的動作是“小動作”,攝得太小就無法看清楚,要反映好手指的動作,攝像取景可以只攝上半身的圖像。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五)色彩多絢麗,背景少繁雜

這句口訣說明了色彩有利於誼染畫面的氣氛,背景以簡潔明快為好。

為了發揮彩色電視的優勢,主張多用彩色。多種彩色的出現就產生了一個色彩的搭配問題。在電視畫面中用好色彩是一門學問。紅色和綠色是最常見的顏色。紅色可以作為溫暖、熱烈、喜慶、喜悅、積極的象徵。綠色是青春、活潑、和平、希望、生命的象徵。大紅大綠配在一起的畫面會怎樣?回答是:大紅大綠的畫面很彆扭,很俗氣。其實,紅色和綠色的搭配,早在古代就有了深人的研究,其奧妙就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用大面積的綠色配上小面積的紅色,就能產生美妙的意境,這就是紅色和綠色搭配的法則。“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表明了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搭配關係,紅色是小面積的,綠色和藍色可以是大面積的,綠色和藍色是和諧的搭配。“白雲、紅旗、藍天,迎東風飛來報春的群燕”,這裡出現了白色、紅色、藍色和黑色。小面積的紅色,大面積的藍色,適當大小的白色,點綴在畫面中的黑色。白色、灰色和黑色與其它顏色的搭配一般都比較和諧。

“背景少繁雜”,這是瞬間提高初學者攝像水平的秘訣。攝像取景時,一般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被攝的主體上,從而忽略了背景的情況。背景是主體後邊的景物,用於交代周圍環境,襯托主體形象,豐富主體內涵。背景簡潔明快,畫面整體洗練,容易襯托出主體的突出地位,有利於主體的表現。背景簡練使得畫面景物主次關係明朗,整體質量高。攝像取景時,可對背景作“減肥”處理,就是避開那些亂七八糟的無關景物,從圖像畫面中“減”去這些干擾因素,使背景簡單有序,從而提高背景畫面質量。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六)順勢取好景,順光攝好像

這句口訣說明取景要迎合被攝對象的姿勢,攝像要順從光照射的方向。被攝對象無論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都會有一種姿勢形態。動態的對象呈現一種方向性,靜態的對象呈現一種座向性。攝像取景的時侯,要順應被攝對象的這種姿勢形態,預留出一定的空間,以適應發展的趨勢,這就是“順勢取好景”。如果被攝對象處於運動狀態,要在其運動方向的前方留出明顯的空間,而且整個畫面要與這個空間協調,整體性地表現出被攝對象的運動態勢。如果是靜止的被攝對像,也有一個座向性的趨勢。攝像取景的時侯,也要順應這種座向性。例如,靜止人物的眼光方向能構成座向性,攝像取景的時侯,應該在眼光方向的前方多留一點空間。這就是“順勢取好景”的具休做法。

“取景擺中央”與“順勢取好景”並不矛盾,是一種定位與適當調整的關係。這種調整則是更精確更合理的定位,體現出攝像者取景水平的提高。

“順光攝好像”,是初學者攝像水平提高的秘訣之一。什麼是順光?順光的發光位置在被攝對象的正前方。這種光線與攝像機鏡頭同向,平行地照射在被攝對象表面,投影落在被攝對象後面。順光攝像就是攝像者背對著光線,被攝對象正對著光線所進行的攝錄活動。順光攝錄的畫面,正面明亮,色彩鮮豔,無論是人物或者是自然景物,都有相當好的效果。順光還有利於表現物體的表面質感。攝錄布料、圖表、文件,以及翻攝照片效果都很好。初學者應該用順光攝像,這樣攝出的錄像質量穩定,無明顯的缺陷,成功率高。這就是“順光攝好像”。實際上,攝像者遇到的大多數攝錄場合都是順光的情況,順光攝像是重頭戲,一定要掌握好。與順光方向相反的光線是逆光。逆光攝像難度較大,初學者先學順光攝像,然後再學逆光攝像。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七)構眼望人高,鷹眼看人小,常人眼光也平常

這句口訣說明攝像機的高度變化對畫面成像變化的影響。人的個子比狗高多了,從狗的位置看人是啥模樣?從前恐怕是難以體會。使用攝像機從低位往上攝錄,就有狗眼望人的效果。這種攝像機從低位仰攝的畫面中,人顯得格外高大,腿腳更加粗壯,頭部略微縮小,像一座鐵塔,崇高莊嚴。

從低處向上攝錄景物,畫面中地平線被壓低了,增加了天空的成分,這時可以利用天空作為畫面的背景,使背景顯得純潔簡單,襯托出被攝景物。例如,攝錄升旗的場面,利用藍天作背景,使紅旗格外鮮豔奪目。

從高位往下看人,人就顯得個子變矮小了。同樣,攝像機從高處向下攝錄也有這種效果。在從上往下俯攝的畫面中,人顯得矮小,頭部變大了,腿腳變小了。從現代的審美觀點來評價,這種圖像真是不太好看。

從高處向下攝錄景物,畫面中地平線被抬高了,地面景象增加了,能看得更多,看得更遠,有利於表現大面積的地面景觀。古詩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名句,形象地道出了俯攝的意境。

當攝像者正常持機攝像時,自然使用的是與眼睛相同的高度,也叫平角度,就像平常看人的情形一樣。這樣攝錄的畫面圖像失真小,沒有誇張的效果,因此圖像顯得熟悉、親切。這就是“常人眼光也平常”。平角度是日常攝像最常用的高度。由於攝像機的高度與眼睛平齊,在日本的一些攝像家的著作中形象地稱平角度攝像為“等目高攝像”。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八)推出大花臉,拉成小不點兒

這句口訣說明攝像機推近攝像和拉開攝像的不同效果。推近攝像和拉開攝像在操作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攝像機推近被攝對象,縮短了攝像距離,來實現推近攝像;或把攝像機拉離開被攝對象,以增大攝像距離,來實現拉開攝像。

另一種是攝像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不變,利用變焦鏡頭的焦距變化,改變成像的大小,來實現推近攝像和拉開攝像。在攝像時,兩種方法的操作都不難。由於變焦的方法,不用移動攝像機,減少了振動,提高了圖像的穩定性,而且只要按鍵就能實現推近攝像或者拉開攝像,操作上更簡便一些,所以被攝像者廣泛地應用。

推近攝像攝取的錄像也叫作推鏡頭。推鏡頭的畫面中,被攝對象的圖像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連續運動變化過程,這是一種畫面外部的運動,是由於攝像機鏡頭運動變化引起的,它的出現豐富了攝像的表現手段。運用推鏡頭能突出重點形象。這種操作是先攝錄包括重點形象在內的整體環境畫面,然後逐步推大重點形象的圖像,從整體畫面變成了重點形象個體畫面,實現了突出重點形象的效果。例如,在一個有花有草的大花園中,想要突出表現一朵怒放的牡丹花,攝像者先攝錄花園大片花草的畫面,然後逐步推近其中的一朵牡丹花,並使花朵的圖像越來越大,最後佔滿了整個畫面的是這朵大花“臉”的美麗圖像。

拉開攝像攝取的錄像也叫作拉鏡頭。拉鏡頭的畫面中,被攝對象的圖像有一個由大到小的連續運動變化過程,這是一種畫面外部的運動,是由於攝像機鏡頭運動變化引起的,它的出現豐富了攝像的表現手段。運用拉鏡頭能介紹重點形象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這種操作是先攝錄重點形象個體畫面,然後逐步縮小重點形象,拉出環境,從重點形象個體畫面變成了包括重點形象在內的整體環境畫面,實現了介紹重點形象與環境關係的效果。例如,介紹花王牡丹與群芳的關係。攝像者先攝錄一朵牡丹花的畫面,然後逐步拉開環境圖像,周圍的各種花草越來越多,最後是萬紫千紅的大花園畫面,最先攝錄的那朵牡丹花成了一個小不點,“她在叢中笑”。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九)搖到外婆橋,不吃回頭草

這句口訣說明攝像機搖攝操作以及應用的要領。搖攝是一種常用的攝錄方法。搖攝最常用的方式是,攝像者手持機位置不動,靠自己身體的轉動,使攝像機轉動方向進行攝錄。搖攝方法攝錄的錄像叫作搖鏡頭。搖鏡頭的畫面效果好像人轉動頭部環視周圍的情形,這是一種視向連續變化的過程。

搖鏡頭的表現能力很強。它以攝像機為圓心,對四周六面作扇形甚至是環形掃描,能把各個方向的景物收人畫面。它是一種畫面外部的運動,是由於攝像機鏡頭轉動攝錄方向運動變化引起的。它的出現擴展了攝像機鏡頭的視野,豐富了攝像的表現手段。在攝像活動中被非常廣泛使用。

從操作上來看,搖攝還是很容易進行的。作為初學者要注意的是,攝像機的鏡頭要放到廣角位置,就是變焦鍵w的頂點。在正式攝錄前,要預習幾次,感受一下開始、轉動和停止的過程;開始和停止的畫面取景要合理,要儘量攝漂亮一些。自己有把握以後,才正式開始搖攝。攝像機開錄一會兒,才開始轉動,搖攝轉動的速度要很慢;就像搖著木船上外婆家一樣,上船坐穩了再開船,人力搖船慢悠悠,緩慢到甚至使自己都懷疑“這麼慢是否合適”的程度。偏偏是這樣慢速搖攝的錄像放出來的時侯,觀眾覺得速度適中;如果搖鏡頭速度快,放出來的時侯,畫面中的景物就會一晃而過,觀眾看得頭昏眼花,而且還看不清楚。搖攝轉動到預定位置就應該停下來,停穩一會兒再停錄;就像船兒到了外婆家,要慢慢下船了,不要太急,避免跌人河裡。“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句話很生動的體現搖鏡頭的要點:頭尾都停頓,途中慢慢搖。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搖攝的操作也是這樣,只作單向轉動,絕不能回頭。具體來說,就是不要剛剛從左邊搖攝到右邊,馬上又從右邊搖攝回左邊。如果這樣的話,不管這個鏡頭攝錄得多麼好,一回頭,就砸鍋,因為回頭是用同樣的手法重複剛剛展示過的畫面內容。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十)像動機不動,像不動機動

這句口訣說明運動攝像技法的應用原則。本文介紹的推攝、拉攝和搖攝都屬於運動攝像。由運動攝像方法攝錄的錄像就是運動鏡頭。運動攝像能造成畫面的外部運動,被攝對象的活動是畫面的內部運動。在攝錄過程中,攝像者要設法協調好這兩種運動。本口訣就是秘訣。

“像動機不動”是指被攝對像在活動時,攝取的畫面圖像是內部的運動,就是所謂“像動”。這時,攝像機“不動”,攝像機造成的畫面外部的運動要相對靜止,以靜攝動,讓被攝對象的活動在畫面中充分展現出來。例如,攝錄一個人做廣播體操,體操者四肢都在做運動,就可以用“像動機不動”的攝法,攝像機不作推、拉、搖等畫面外部的運動,在靜止的畫框中,休操者的動作得以充分展現。如果這時作推攝的話,會造成畫面空間變小,體操者四肢部分別被畫框邊緣遮去,動作不完整。如果這時作拉攝的話,會造成體操者突然變小,加上畫面內部和外部的運動重疊,動作難以看清,甚至產生歧義。如果這時作搖攝就更不適宜了,攝像機轉動了攝像方向,體操者被移出了畫面,該攝的沒攝到,不該攝的倒攝下來了。“像動機不動”是攝錄動態物體的秘訣。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十一)意外不停機,狼狽反獲獎

這句口訣告訴大家,在攝錄活動中,意外與成功是緊密相聯的。攝錄下意外事件的瞬間,就是攝像者抓住非凡的機遇,意外是意料之外的情況,它的影響也往往是意料之外的,有時還會為社會留下不可估量的史料。

在美國有一個很有影響的家庭錄像欣賞節目《笑笑小電影》。在這個節目中把各家各戶自己攝錄的趣事放出來點評,其中不少獲獎的錄像就是家庭小意外。例如,孩子學步栽跟頭、池邊失足落湯雞等,都是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當事者雖然出盡洋相,狼狽不堪,卻又無傷大雅,貽笑大方。攝成錄像放出來看,讓人忍俊不住,笑出淚來。這些錄像是怎樣攝錄的呢?它的秘訣就是“意外不停機”,攝下來再說。正因為意外的事件比正常的活動更鮮見更滑稽更有趣,觀眾看了,更吃驚更玩味更舒懷,結果還獲得了獎項。

初級攝像技巧口訣,讓攝影更簡單!


(十二)把話講完,順理成章

這句口訣說明攝像時用聲響控制劃分錄像情節段落的方法。電視是一種視聽媒體,既能錄像又能錄音。攝像應攝錄出畫面繽紛、聲情並茂的效果。攝像中,除了攝錄被攝對象的聲音,攝像者可以邊攝錄邊講解,或者邊攝錄邊與被攝對象對話,使聲音效果生動活潑。初學者可以用“把話講完”作為控制攝錄段落的依據。攝錄時,不要在被攝對象說話或自己解說的中間停錄;當一句話講完整的時侯,就是停錄的時機。同樣,還有“把歌唱完”、“把樂曲放完”等段落控制依據,使得攝錄的內容“順理成章”。

內容由互通lightroom教程網提供,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還望不吝分享和點贊,小編溫馨提醒關注主頁可訂閱每天更新,你的分享點贊是小編持續分享的動力哦。

閱讀相關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